海蜇加工厂探秘:每天加工5万斤,海蜇皮边子最值钱像肥膘


前些天,一组关于海蜇丰收的图文引来网友围观:海蜇是不是水母?是。海蜇能吃吗?能。为什么渔民捕捞海蜇不加防护?因为渔民认为养殖的海蜇须子黏液毒性较小。海蜇怎么吃?这个问题有点宽泛,还是到海蜇加工厂一探究竟。譬如很多人喜欢吃的陈醋蛰头,图片所呈现的就是它的最初状态,被工人称为海蜇角——这仅仅是“冰山一角”,那么,整个“冰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往下看——

这是辽东沿海一家水产品加工厂,以加工海蜇制品为主,或许,你餐桌上的海蜇皮,就来自这里。7月到9月,平均每一天都会有三到五万斤被分割的新鲜海蜇运送到这里。因为海蜇量大还要赶在其掉毛前加工,所以,工人们非常忙碌,三班倒不停歇是常有的事儿。

此前,渔民在养殖区捕捞海蜇时已经对海蜇进行了大致的分割。到了加工厂,女工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分剪,不同部位有了新的名称。剪下来的海蜇角要倒进这个叫“烂毛池”的地方,地热系统会使水温达到30度的恒温。一个小时之后,工人需要用推耙在池子里反复推拉约15分钟,使海蜇角完全烂毛。图为工人在推拉烂毛池中的海蜇角。


这段有点专业,不喜欢的略。烂毛后的海蜇角被倒进盐度为10%的盐水池里进行卤化,这是对海蜇角进行的第一次卤化。当海蜇角足量时,盐水池的盐度会降为7%。从此开始,当天的9个小时之内,工人要对盐池进行三次加盐,每隔3小时加一次;第二天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加盐次数,使盐水池的盐度达到15%;第三天重复前两天的流程,使盐水池的盐度达到23%——加盐流程结束。图为女工用推耙在海蜇角足量的盐水池里进行推拉。

无论是新鲜的还是正在卤化的海蜇,都很“娇气”:怕高温惧强光。三天之后,工人要给正在卤化的海蜇角加盖黑色防护网。大概一周之后,黑色防护网才可以被摘掉。图为正在池里被卤化的海蜇角。

图为被女工剪下来的海蜇叶。海蜇叶的加工相对简单。因为海蜇叶不需要像海蜇角那样烂毛,直接送到盐水池即可。除了不需要烂毛,海蜇叶的加工卤化流程和时间跟海蜇角完全一致。

到了加工厂,海蜇盖的名称也将发生变化——海蜇皮。虽然在捕捞海蜇时渔民已经对海蜇进行了扒衣处理,但海蜇伞上仍会留有海蜇衣的“残渣余孽”。到了加工厂,女工需要将海蜇伞上残留的海蜇衣完全剔净。图为女工剔除海蜇伞上残留的海蜇衣。

剔除海蜇衣的“残渣余孽”仅靠人工是不够的,还需开动机器,对圆缸里的海蜇伞进行打磨。通过打磨,海蜇伞上多余的粘液将被磨掉,海蜇伞的硬度将有所增加。

3小时候之后,工人开始给被打磨过的海蜇伞“剪边子”。这个过程也叫剪“海蜇皮边子”。剪去边子剩余的圆形部分就是真正的海蜇皮——市场销售最多的海蜇加工产品就是这一部分,价格相对较低。

经过初步脱水的海蜇皮边子要集中在盐水池里被整齐码放。对海蜇皮边子的卤化由此开始。看看海蜇皮边子,像不像肥膘猪肉切成片?目前,从加工厂出来的海蜇产品中,海蜇皮边子最值钱。

最后,才是对圆形的海蜇皮进行卤化。卤化海蜇皮分干卤和水卤。图为干卤海蜇皮——放在盐池里。如果是水卤,就是放在盐水池子里。

随着对海蜇各部分卤化的全面开始,关于海蜇捕捞与加工等诸多环节便告一段落。接下来,从包装开始,便进入销售环节。海蜇加工产品遵循销售才包装的原则,如果不销售,海蜇加工产品就一直放在盐水池和盐池里。图为女工在包装即将被销售的海蜇皮。

一只海蜇,上岸后即被分割成海蜇盖、海蜇爪、海蜇脑和海蜇衣等四部分;将海蜇盖和海蜇爪运抵加工厂后又会被分剪成海蜇角、海蜇叶、海蜇皮边子和海蜇皮等四部分。过程非常繁杂,而呈现出的增值空间也相当广阔。

在每年三个月的海蜇加工周期,买家代表会一直住在厂区,全程跟踪监督生产流程并最终验货。买家验货主要看产品的卤度和干燥度,发现仍有水份残留等情形便立即中止验货,待沥干水份后方能继续。图为买家验货时发现海蜇皮尚能空出水滴,验货中止。那么,海蜇加工究竟藏着多少秘密?谈不上秘密,只是很少有人会实地探访而已。一般来说,能让你大大方方参观甚至刨根问底的加工厂,基本上没毛病。


海蜇加工厂因为要使用盐和矾这两种化学品,向来敏感,关注度也高,消费者食用海蜇加工产品是否安全放心也基本上系于此。在三个月的生产周期中,盐务等相关部门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到厂区监督用盐和用矾情况。图为执法人员对海蜇皮进行突击抽检。想想看,处在买家和职能部门“夹击”中的海蜇加工厂,如果想搞点名堂,成本太大,显然得不偿失。网友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