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点灬小点


这个家长“不管”其实不是真的就对孩子不管不问了,而是孩子自律的一种表现,家长在这个阶段就非常的轻松了。

举个例子:到了初三的学习阶段,一般孩子的课堂作业量都比较大,大多数孩子对作业量增大都有点吃不消,哪里还有时间去有什么娱乐时间。

孩子班上有个女孩子,到了这个阶段,竟然还有时间回去在家里看动漫,而这个女孩子学习成绩长期考前三,引来周围同学的“羡慕嫉妒恨”。
作为家长,也很纳闷!细细的了解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孩子在课堂上非常的高效,认真的把老师授课的内容进行消化,下课后抓紧时间写作业,她的速度极快而且正确率高,所以每天回家后就有空余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她的家长在这个阶段早就不过问孩子学习了,典型属于“甩手”状态了,和题主的这个“不管”的家长状态非常相似。
那么怎么这类孩子学习不用家长操心了呢,到底是有什么法宝培养孩子呢?

学习效果来自学习品质和专注力

我们是不是为了让孩子的成绩提高,做过以下的一些事情呢?
1、让孩子刷题、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
2、让老师多给孩子上课教导;
3、报各种课外班、辅导班。
然后呢,我们的孩子效果如何呢?很多家长都埋怨,怎么给孩子做了这么多的努力都没啥效果,好像孩子上了n多个辅导班都没太大起色。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学习能结出好的果实,在这个过程中,感觉系统、思维能力、学业技能是需要通力配合的。
我的女儿,经常喜欢被我们大人的聊天的声音、一点外界的干扰而打断她正在做的学习,所以老公总喜欢说她:你需要专心致志。对了,就是这个,因为她不够的专注,所以导致她的学习结果不是那么好。
她需要靠自己的感觉系统为基础、学会的思维能力去输送学业技能,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个能力是可以通过儿童阶段进行培养和训练,可是我们小时候也没有去注重这些,导致了现在孩子与别人之间存在差距。
而文中讲到的她的同学,那个总考前三名的女孩子,经了解在小学阶段,她妈妈就有意识的对她进行训练,对她而言也是一个当时觉得很苦恼的过程,但现在,这个小女孩感恩她妈妈当时对她的培养。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倾向,有针对性的进行专注力练习

需要用一个测试来了解孩子是哪个类型:你对孩子说:我把面包放冰箱里,牛奶放在桌上,苹果需要你在厨房去拿,鸡蛋在微波炉里,现在问:面包在哪里?看看孩子能够记得住。

第二个测试,用白纸连线的方式让孩子先看,然后同样将这几个点画在白纸上,看看孩子能否连得和之前的样板一样。

这个方法可以区分孩子是视觉性还是听觉型的学习倾向。对不同类型的孩子需要做有效的补充练习,听觉型的孩子需要补充视觉动作的链接,视觉性的孩子需要补充听觉有关的训练。

这样从小就打造孩子专注力练习,长大后学习效率就会高效,学习结果也就会向好。


-end-

我是亲子壹课,哪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浸透了父母的心血?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宝妈,职业女性,在教育的这条路上不断付出和投入,却依然经常焦虑。同为父母的你是否有同感呢?一起探讨孩子快乐成长的方法和心得!欢迎转发、留言讨论!如果觉得有用请给个赞哟!


亲子壹课


父母对孩子大撒把,不管不顾,一般而言孩子的学习很少有好的。仅以我周围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而言,学霸基本都是父母未雨绸缪及早为孩子进行学业规划的结果。但是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我身边就有两个非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一个小饭馆面食师傅家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打工一族,丈夫小饭馆打工,妻子卖菜,夫妻俩整天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夫妻俩也没有为孩子做过任何学习规划。但这样大撒把不管不顾,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却很高。现在孩子正在上初一,学习的勤奋程度达到了让父母烦恼的程度:孩子每天晚上12:30睡觉,这么晚睡觉,除了要做作业,孩子还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对一天的主课、副课(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进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孩子每天早上4:30起床,起床后就开始背诵各科的知识点。父母担心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孩子身体受不了,几次三番劝阻孩子不要这么拼,但孩子依然执意而为。当然,孩子的学习很好,基本全年级的前几名。

案例二:出租车师傅家的孩子,夫妻俩都是初中毕业,丈夫开出租,妻子打临时工,家庭收入较低,基本属于“月月光”状态。孩子从小的学习夫妻俩基本没怎么管,对于孩子每次的成绩也基本不太在意。孩子在小学学习一般,但升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勤奋程度都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是节节高,初中升高中,中考成绩超出了市重点高中几十分。

结合这两个案例,我个人觉得有些孩子“不用管”的学习动力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改名底层家庭命运的动力;第二、兴趣动因,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爱学习和钻研,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三、较强的好胜心心理,凡事不甘于居人后。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和排名无疑为这种好胜心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总之,“不管不顾”,没有外力推动下学习依旧出色的孩子,学习更多基于一种“内生型”动因,这样的孩子对待学习是主动进取型的;与外力推动、处于被动型学习状态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能走得更远,可期待的成就往往也会更高。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但如果你真认为家长对孩子教育放任不管,把所有事情都推给老师,那就大错特错。表面上虽然家长对孩子成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但实际上却与班主任老师密切联系,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动向,在给予孩子充分自我管理权力下,掌握大方向,看似不管,实际却是全方位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宝。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面面俱到,什么时间段干什么、什么时间段休息等,孩子只是顺从的去做,而不是我要去做什么,我该去做什么,我该怎么去做,孩子被家长安排的看似挺充分,实际却缺乏自我的“主动性”,一旦家长有事跟不上节奏,孩子便不知道去做什么,学习节奏便会被打乱,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锻;其次,孩子 “积极主动”学习和“被动安排”学习的效果截然相差很大,很多学生家长反映,自家孩子做作业到凌晨十二点,而实际情况却是孩子在磨洋工,气的家长火冒三丈,而孩子被安排的结果自然而然的认为“熬过这个时间段就可以”,也就会出现越管学习越差,甚至影响自己和孩子的情感。

不知还有多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越俎代庖,认为孩子这安排的不合理、那安排的不合理,强制插手去安排。在我看来,孩子自我安排如果不合理,孩子自己会认识到,也会自己慢慢调节到位,不需要爸妈越俎代庖的代替去做,这个过程很重要,也是锻炼孩子能力的一个必须的过程,省略了这个过程,孩子越差劲、家长越努力,渐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成了:家长带着孩子在跑道上长跑,孩子疲于应付,一旦放任不管,孩子左看看右看看,自然会迷失在长征的路途中。


小猪的教育经


现身说法。

我小学的时候成绩比较差,在同学们都考双百九十多分的时候,我语文也就考个80多分,数学大多数都是70多分,为什么呢?因为烦我妈,不想好好学··

我妈妈每天一定要监督我写作业,写完的作业一定要给她检查,每次写作业的时候,站在我身后,一写错或者写得不规范,马上就唠叨说:“你这写的什么?擦掉重写!”

每次写作业都要磨蹭好久,等她不站在我身后时,就快速的写完,宁愿拿给她检查,一到检查作业,先开始质疑我是不是做完所有作业,再质疑我的正确率,最后批评一顿!

当时就特别讨厌我妈这种行为,你要我好好学,我就给你唱反调,刺激了我当时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等到了初中,刚初一叛逆期撞上更年期,几乎是三天一小吵5天一大吵,但到后面妈妈已经看不懂我的作业,无奈只能放手“不管”,但她仍然会督促我每天按时完成作业、预习,短短两年时间,母女俩的关系缓和了,成绩稳步上升,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重点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

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学历都挺高的,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其实很纠结,既想管又怕管,所以很焦虑,被孩子作业气得心肌梗塞的父母不少!

所谓的“不管”,不是说一味的放纵不管,而是不要事事插手孩子学习,而是要有目的规划地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学习的自由,慢慢的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那时才是家长什么都不管,孩子成绩依然不会差,这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


甜甜圈伐木累


千万别误解了!

不管孩子的家长,要想收获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实际上是看运气!


有两兄弟,弟弟和哥哥小时候都很聪明,小学成绩都非常优秀。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父母都不怎么管。

后来到了初中,哥哥跟着一些爱玩的同学一起玩,成绩越来越差;

而弟弟,则一直成绩都很好。

同样的天分不错,而且小学成绩都很好。为什么到了后来,成绩却相距很大?


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家长不怎么管孩子,而孩子成绩很好的情况。但是你如果去研究大量的成绩好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就会发现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倾注的心血绝对是非常多的。

首先,父母会早早地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

一个孩子如果早早地形成很好的行为规范,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能够和大人很好的沟通、配合。这些都是需要平日里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


其次,父母会在平时就培养孩子的思考的习惯。

学习不仅仅是发生在上学的时候,也不仅发生在课本。很多思考的机会,存在于生活中。甚至包括说话的逻辑,就存在于日常的对话中。

被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巴浦洛夫,在年老时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就由衷地表示:他的成材与他父亲对他开放式的态度和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的父亲会带着他博览群书,在他读完书后,父亲会让他试着提出问题并且引导他去寻找答案。

这就是一个例子,当我们看到巴普洛夫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的时候,实际上跟他父亲早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第三,父母早期已经培养起孩子积累知识,寻找答案的方法

有很多孩子,早早就养成了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知道如何使用工具,比如课本,参考书,或者是主动问人。这些能力大部分都是后天习得的,而培养孩子具备这样的能力,则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完成的。

当我们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独立学习”的时候,实际上忽略了别人父母前面做的大量的铺垫工作!

可以说:绝大多数好孩子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但是,这种培养,不是限制,不是逼迫。更多的是通过平时润物细无声地感染,来引发孩子内心的学习动力!

当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表现时,父母的宽容和耐心,能够帮助孩子慢慢地调整过来!


当然,很多严管孩子的家长,也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个好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如果管得过多,确实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也很难。简单一句话,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你首先活出什么样子,然后你才有让ta“成为”的底气!孩子也更容易信服家长的管教!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庭的环境对孩子成长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我来说说我家的情况吧。

我孩子现在五年级,如果说三年级之前你问我孩子是怎么学的、你是怎么管的?我还会给你讲很多家长需要做的事儿,而且非常的啰嗦、具体!没错,那个时候我真的是管的非常细,小到握笔位置,大到全科的未来规划要求甚是是“职业规划”(介绍各个学习内容对未来的影响以及各个领域的应用等),可谓是事无巨细。

但是三年级之后你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的说法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的!因为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慢慢的不再管的那么多了,而是逐步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而我更多的时候是帮他规划全局和解决具体遇到的问题。

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是孩子的“预习”问题。

三年级之前我都是亲自主导孩子的各项学习,以预习为例,我会看着孩子读三遍课文,看着他圈出字词、组词、做配套教辅等等;数学会看着、帮着他预习课本然后做教辅,然后给他批改、讲解……也会定期给他进行专项讲解——我会把各个科目的知识点(过去的错题、网上搜的知识点)总结起来,然后专门找时间给他“上课”。可以这么说,孩子三年级之前的所有学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我来主导的,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

但是从三年级之后我就做出了调整——开始逐步放手。

以上面的那些要求为例,我不会再去盯着孩子去做了,但是我会检查孩子做的如何。

再往后,我基本上就不管了,都是孩子自己去完成这些事儿。

以孩子的数学学习为例,从三年级开始我就让孩子的预习不在停止,而是给他准备好了所有需要的资料之后任由其自己决定预习到哪,而我只负责“期中、期末”检测。当然,答疑是必须的。结果到了四年级上学期结束的时候孩子自己已经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完了,并且经我检测之后返现掌握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所以从三年级之后,我真的可以跟很多家长一样也说“我真的没怎么管,都是他自己学的!”

第二个是孩子的编程。

三年级开始我自己先研究了一下scratch编程,然后带着孩子玩了玩,发现孩子挺有兴趣的,然后就带着他入了入门,并且给他讲解了一下何为编程以及编程的应用和未来等等问题。入门结束后,我甩给孩子一本书、一个网站(官网),然后就让他自己去玩了。后来发现孩子对这个的兴趣是真的有,所以从四年级开始就带他入门C/C++了。但是这个我是给他报的课的。前面的六七节课都是我跟他一起去学的,然后我就不在管了。一直到现在孩子已经学了一年多了,而这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没太怎么管过他——因为越来越难之后有些问题我也不会了。

孩子在这届信息学竞赛上拿了各入门级的一等奖,很多家长问我是怎么教的,我能说什么?我说的就是“我也没怎么管,都是他自己学的!”

以我家的情况为例,我现在真的可以把“我没怎么管”放在嘴边的!

因为这是一个事实。

寒假马上开始了,我只“管”一件事儿就可以了——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表。

完事儿我就不太需要操心什么事儿了。

因为孩子现在基本上能够独立的完成这些事儿!

他一定会每天先把各项任务完成之后然后再去做别的。

而且他是在老人家住着,并不跟我们一起住。


看我写的这些东西之后,你会觉得“不管”很难吗?

哦,

忘了说了,

我孩子的目前成绩真的是非常的好。

<strong>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其实,不是家长不管,孩子成绩越好,而是家长该管的时候会管,该不管的时候放手,这样孩子的成绩才会好.

什么时候该管?

刚上学,学习习惯正在养成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就一定要管.管什么呢?要督促他复习当天学会的生字生词,数学加减运算,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因为这样做是在教给他正确地学习方法.在监督的同时,也要让他端正学习态度.我家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周末,我让他复习完功课再出去玩,结果胡乱写了一篇生字,非常潦草.我直接撕了让他重写.任他怎么哭闹,我的态度就是很坚定,结果孩子老老实实的重新写了一篇.从那以后,知道写字态度要认真,再也不糊弄了.这就是家长该管的地方,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和认真的态度,这是需要家长从小培养的.

什么时候不该管?

在孩子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不主动提出需要你帮忙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放手了.朋友家的孩子上了初中后,朋友就没有再管过孩子的学习,因为孩子知道每天该如何复习预习,不会的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当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已经形成的时候,当然不用家长管了.

为什么紧张孩子学习的家长,孩子成绩不理想?

第一 家长紧张会形成焦虑,而这种焦虑会传递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而且如果家长经常责怪批评孩子,这种压力还会增大.孩子越学越累,当然成绩不好.

第二 不会分析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很多原因,比如做题速度慢,经常马虎,自己真的不会等等.做家长的一定要帮孩子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总之,管孩子学习要松弛有度,调教有方,该管时一定要管,不该管时也别多此一举,做一个智慧型的家长,孩子的成绩才会好!

欢迎大家留言 讨论!


何小元


我就是那种所谓的 家长不管,学习很好的孩子,现在研究生毕业了,说说我的看法吧

1.并不是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只是有这种现象而已。一方面,是因为人家的孩子本身就学习好,家长不用太操心,全靠孩子自觉。还有一大部分家庭是那种,家长不管,学习不好的。

2.孩子学习成绩小时候确实看不出来,等到初中、高中才真的能看的出来,那些孩子是真正的学习好的,这些孩子都是小时候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再加上个人的天赋或者说遗传的智力,共同造成的结果。

3.有的孩子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家长再管,他也去不了清华北大。有的孩子一点就通,家长就算不管,自己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对知识产生渴望。

4.最重要的是,没有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看似家长不关心孩子学习,其实只是不去盯着孩子写作业,不去逼着孩子去补习班这些表面现象,聪明的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去管他每天做多少练习题的。

5.有些家长管孩子,方法不对,孩子出在青春期,叛逆啊之类的,再加上家长的唠唠叨叨,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自然就不愿意学习,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所以说,孩子的成绩,最重要的是靠自己自觉,其次是父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方法。而错误的“关心”孩子学习,可能会让他更加不习惯学习。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90后小萌主


这个我还是深有体会的.

1、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妈妈经常教导我的一句话是"学习是给你自己学的,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害的也是你自己",因为经常说,所以这句话记得很清楚.妈妈可能就是为了让我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让她在后面逼着去学习.这种方法也的确管用,虽然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想着玩学习中等,但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我基本上学习不需要老师去逼着、催着,基本上都是自己自主的去学习,初中成绩还能保持在班上前十名在开学典礼的时候获奖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后来到了高中的时候,自主学习的习惯更是发挥到了极限,心里面只是想着学习、考试的事情,最终本来能考普通二本的实力,高考的时候超常发挥考了个一本成绩,这都是有父母给我灌输的自主学习的理念的功劳.


2、邻居家的孩子小时候经常被他爸妈逼着学习,作业写完了后还有 布置的其他习题,还有练习毛笔字,即使家里面特别忙的时候也不让孩子去帮忙.但是前些年的时候,我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周末也出去放羊了,问其父亲,说是这孩子不爱学习,现在不管他了,让他混去.

3、我一个堂哥,小时候的家教特别的严格,平常周末都是在家里写作业、练习毛笔字;有时候堂哥悄悄的跑去邻居家玩,被发现的话就是一顿骂、打;记得有一次堂哥悄悄的跟着邻居家的几个孩子去山上捉蝎子,后来被婶婶发现了,那是我见过打孩子最惨烈的一次.

后来哥哥上高中的时候,听说其谈了个对象;后来顺利考上本县的重点高中,远离爸妈,好像在高中也谈了个对象,结果高考仅仅考了个普通二本.


1927年的古董先生


有的家长看似“不管”孩子的学习,有的对孩子的学习管的特别多。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家长看似“不管”的两个案例。

今年刚出炉的浙江省高考状元徐嘉骜,考出了720分高分。他的爸爸妈妈家庭教育方针是“自由发展”为主,徐爸说:“我们对孩子不做要求,多数事情由孩子自己做决定,我们只给建议。”

并且徐爸徐妈反对死读书,倡导劳逸结合,假期孩子该玩玩,打游戏、下棋、踢球都不管。


再来看一看徐嘉骜的爸爸妈妈。徐爸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财务科科长,财务性质的工作素来以严谨著称,尽管管孩子管的少,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是有的。而且徐爸还是围棋高手,曾经考虑过让徐嘉骜走专业围棋路线,但考虑再三放弃了。在这里也能看到,徐爸的不管,不是事无巨细的管,管的是大的发展路线的规划。

徐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徐嘉骜小学阶段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看2014年安徽省理科状元董吉洋,当年高考分数675分。最让你惊叹的是,董吉洋不仅高考考出了状元的好成绩,其他方面的成就也让人咋舌:国奥数竞赛铜牌、小提琴专业八级,国际象棋国家二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在网球、羽毛球、长跑等各类比赛中都纷纷斩获名次。

这样的全能学霸,自称我不是学校里学习成绩最好的。提到父母的教育,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再来看一看董吉洋的父母,爸爸是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授,妈妈是工程师。


从上述两个高考状元例子来看,家长的看似“不管”,并不是真的大撒手,不管不问。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大的规划路线做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本身的影响力熏陶孩子。

如果家长天天看偶像剧,打游戏,却命令孩子去看书;有的家庭里是一个小型麻将馆,不管白天黑夜,每天充斥着洗麻将哗啦哗啦的声音和满屋子的乌烟瘴气,却要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心做作业,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这孩子的学习会怎么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一个孩子怎么样,往往就能了解他的父母是什么样。


再说说那些管孩子特别多的父母都是什么表现。

1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只要是盯着孩子写作业,脾气再好的父母也难免数落孩子,脾气不太好的更不用说了,“笨蛋”、“没出息”责骂不绝于耳。孩子在这样的数落、训斥、责骂声中,还能够心平气和,专心致志的写作业见了鬼了。

2逼迫孩子上补习班,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人天然对感兴趣的事情投入巨大的精力和热情,而对外界强迫的事情具有反抗性。强迫孩子去学习,而不是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属于本末倒置,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3包办孩子学习之外的一切。“你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生活都属于低能儿。特别是一些妈妈,所有的重心都是围着孩子转,全部的世界就是孩子。

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孩子压力过大,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

(1)顺从型,看似把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心不在焉,最主要的是死学知识,从而轻视了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等高年级之后,知识越来越复杂,成绩直线下降。

(2)反抗型。表现为叛逆,父母要他往东走,偏要往西走。即使父母管的再多,暗地里打架、逃课等各种问题不断,学习更是以差成绩来“回报”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学习,更多的还有良好习惯养成、独立人格培养及独立思维能力形成,把这种最基础的底子打好后,成绩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