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莲”为何取代《咏鹅》成为一年级学习的第一首古诗?

小侯子的小桃子


1、《咏鹅》与《江南可采莲》两首诗歌的不同。

《咏鹅》这一首诗在一年级之前学生就会可能会背,这首诗在孩子上学前班的时候,可能学校就会有要求去背诵这首诗。所以这首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的一首诗。对于其中的感情来说,学生也能够较好的把握清楚。

而先放《江南可采莲》这首诗的话,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明白我国有多么美妙的事物,加深对我们中国的爱。

2、《江南可采莲》的优点

《江南可采莲》这个诗全是充满童趣,让学生可以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就进入进去,能够好好的学习,然后理解课文中古代劳动人民所拥有的一种淳朴生活。

3、《江南可采莲》更适合小学生阅读

《江南可采莲》这首诗中的识字难度完全符合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而且符合提高他们识字量的要求。让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打好识字基础,为自己以后做好一个充分的准备。


人鱼妈妈教育


说道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我的印象还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咏怀》。

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咏鹅》成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的。

我更不清楚《汉乐府·江南》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的。

只是我觉得现在的课本难度确实很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据说一年级语文开始已经取消拼音了?)

《山村咏怀》和《咏鹅》都是很押韵的故事,甚至我都没有背诵这两首诗的印象,只记得大家夕阳落山放学时,和同学们一边跑,一边背诵故事的场景。

现在我看到这首《汉乐府·江南》,并没有一种很押韵的感觉,我自认为这首诗算上比较难吧。

也许是现在的孩子更聪明了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难度?


姚说


《江南》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诗歌。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们对这首诗歌,并不是特别耳熟能详。诗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乡又到了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形成美丽的景观。后五行反复咏唱,描写了一幅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非常适合小朋友学习。这也是在当前大语文学习环境下做出的改变。也就是说学生们以后语文很难考100分,国学知识会占到语文知识的30%。这样大家也看出了语文学习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咏鹅》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甚至没有入学之前就已经会背这首诗,当然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也一定有所了解。

《咏鹅》这首诗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被《江南》取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说《咏鹅》它不重要,也不是说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说不适合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他是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的。但是因为当前大语文学习环境下,用《江南》作为小学生的第一首启蒙古典文学,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们大家以后在学习语文方面涉猎要广,要深,要有厚度。这是在打破以往的传统形式,重新拾起我国文化精髓。





江苏小学教师


汉乐府《江南》的诗句非常简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平白如话,再明白不过了。

但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这首诗并没有作为小学生的蒙学古诗读本。古代没有,现在也长时间没有进入教材。进入一年级教材,还是这几年的事情。我们许多年纪大一点的人读到这首诗,还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

(古人采莲图)

那么,这么好的一首诗,之前为什么长时间没有作为孩子的蒙学古诗读本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高频率进入孩子蒙学读本的那些古诗。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

说实在话,这些诗,和《江南》比起来,似乎要复杂得多。我们就拿骆宾王的《咏鹅》和《汉乐府·江南》对比分析一下,看看为什么说《咏鹅》更复杂一些。

其一,意象繁复。《江南》只写了鱼一个意象,对鱼没有任何细节上的描写。而《咏鹅》里写了鹅的各个细部:曲项、白毛、红掌等等。

其二,情态繁复。《江南》所写的情态,就只有一个:鱼戏莲叶。《咏鹅》里的情态则非常多,有鹅高歌,有鹅浮水,有鹅潜水等等,是一副立体的画。

其三,环境繁复。《江南》只有“莲叶何田田”一句。《咏鹅》既有绿水,还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复。《江南》就是表现鱼儿欢乐的场景。而《咏鹅》表现的则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表现的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咏鹅图)

既然《江南》更简洁,更容易让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说,蒙学教材、一年级起始教材,自然应该先选《江南》,再选《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呀,为什么反而不选《江南》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江南》这首诗。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复杂,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诗。

甚至可以说,连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当年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是没有搞得很明白的。

为什么说这首诗非常复杂呢?

第一,作者想写的东西,在诗中一句也没出现。

作者想写什么?想写采莲人。但是全诗没有一句话是写采莲人的。都是在写莲叶和鱼,连渔船这些东西都没有。也就是说,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间,有巨大的距离。这个距离,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读者来填补。这个读者最好还要有曾经采过莲的经历。由此看来,让小孩子来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补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鱼戏莲叶东)

第二,诗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对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现代主义的思维。

什么形式感呢?就是最后的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就只换了一个字,其它都是一样的。从我们一般的思维来理解,这显得有些重复啰嗦。但实际上,这既是作为音乐的需要,同时也是作为诗歌“形式感”的表现。作为形式感的诗歌,在古典派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只有在现代派中才会出现。这一点,显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这首诗具有“禅意”。

“禅意”是古诗经常追求的一种东西。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的诗句都是具有“禅意”的。而“禅意”的获得,是需要顿悟的,讲是讲不清楚。既然讲不清楚,把它作为孩子的蒙学教材,显然就有些吃力不讨好。

不过,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这首《江南》放进一年级的教材里,大约也是现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丰富了些。同时,就算不理解,让他们先记住,在将来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教科书的修改决定,我们作为局外人是不清楚的。就好像鲁迅退出,为什么?社会反响那么多,有什么结果?

所以,讨论官方为什么这么做是没有意义的,也许真的就是因为这么多年了,上来一位新教研组长,他更喜欢汉乐府而已。而且《咏鹅》经过这么多年的启蒙教育,加上现在小孩子学龄前教育的推广,基本上没有进入小学的小孩也会背诵了吧?那么换一首有什么问题?

我们到不如来欣赏下这首乐府诗,看看它好在哪里?我们作为家长,如何在教材变动的情况下去多给孩子们一些课堂之外的诗词教育?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平白如话的写江南女子采莲的小诗。我们知道,诗的起源就是歌词。哪怕在汉朝诗开始脱离音乐独立存在,成为徒歌,演唱其实一直也在延续,所以有乐府诗集。我们从这些乐府诗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的古诗在两汉时期就奠定了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不是指音韵、平仄、格律,因为汉字的音韵学要到魏晋的时候才出现,而伴随着音乐演唱的诗是不需要本身音调起伏的。

我们这里说中国诗歌的特色,是指表达方面。中国古诗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隐藏的,不明说,但在字里行间你可以感觉得到。

《汉乐府·江南》就是一首民歌,只有前三句看上去押韵(古音不做定论)。这首诗虽然题为江南,其实只是取了首句的前两字而已,实际上是写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可是有没有具体写采莲?没有,而是写莲叶田田。江南可以采莲了,莲叶挤挤挨挨,重重叠叠,迎风荡漾。接下来是不是接着该写采莲了?依旧没有。“鱼戏莲叶间”,又去写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游去,中间、东、西、南、北就这么重复了五句。

可是我们读起来,并没有繁复的感觉,我们感觉到采莲的少女,一边采莲,一边东张西望,看着这些鱼儿欢快地到处游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特色,隐藏的意向构建,无一字写人,人却活了,无一字写事,事却说完。而且这是一首民歌啊,那少女一边采莲,一边看着鱼儿,一边轻轻缓慢地唱着这首诗,那种欢快的心情跃然纸上。

这是一种什么水平?这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没有被华丽词藻污染的文采。

简单、朴质、乐感、意象、联想也许就是新教材选用这首诗给一年级的小朋友启蒙的原因。因为孩子们同样简单、朴质、阳光、想象力丰富、心灵纯洁。

对小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年级教学的重要职责,现在已经有了为这首《汉乐府·江南》新谱的曲,也就是说即使作为一首儿歌,也是可以快速帮孩子们搞清楚东南西北和培养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当然,《咏鹅》也不差。《咏鹅》是对鹅的一种具体的描写,这种描写形象而生动,对小孩子的文字能力也是有帮助的,可以教会小孩子如何去观察形容一样东西。但是要说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就能表现出远大志向,应该更多是大人的附会。

还小孩子以小孩子的天真,也许《汉乐府·江南》真的更好。

你看,也未必都是荒唐事。对么?周树人同志。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乐府诗》首首经典,且说这首《采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副江南夏天的美丽画卷!有活泼的鱼儿,有田田的莲叶!有游东游西,游南游北的生动画面,特别适合孩子们读!且老师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识。

我家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回家都能背给我听。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没感觉有多特别,反而感觉太简洁口语化!听她摇头晃脑读出来,便喜欢上了这首,并且也思考过与你一样的问题。为什么这首会入教材?

我总结以下几点: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满画面感

4.让孩子对世界充满美好的印象。

并不是说《咏鹅》不好,只是全方面综合考虑,采莲更适合入教材给孩子学。











诗文社


答:“江南可采莲”《江南》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它看起来简单,简洁,实际意境优美意象繁复,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咏鹅》诗,甚至可以说连一些现代成年人都只是明白表意,实际内函并不太懂。《江南》釆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釆莲人釆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她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釆莲俊男美女的歌声和笑语融成一片,看,许多小伙子和釆莲姑娘们正在调情说爱呢。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妙在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诗歌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采莲时作者双眼所见之美景,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游动为引线,看呀鱼儿一会儿嬉戏在莲叶的东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在莲叶的西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到莲叶南面,一会儿它又嬉戏到莲叶北面。这即是眼前美景,又是釆莲′姑娘小伙子们口中所唱的歌声。全诗一气呵成,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如闻起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浮想联翩,感到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反复咏唱,余味无穷,极富“禅意”。全诗如下:《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釆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可:这里含“适宜”,“正好”的意思。

相比之下《咏鹅》诗表面看是复杂实际上意境就比较简单一些了。全诗如下:《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翠蜻蜓


《汉乐府·江南》是汉代汉乐府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画面。\r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它描写了儿童眼中鹅的可爱形象,用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将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将畅游于碧波之上白鹅的外形与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词美、情美、意境美,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听觉享受和视觉形象。\r

这两首诗都是内容浅显,易学易懂,既符合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又能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用《汉乐府·江南》取代《咏鹅》可能是编者的侧重点不同,特别是《咏鹅》的传播度已经很广了,大部分孩子会说话学的第一首古诗就是《咏鹅》,所以没有再收入课本的必要了。


善学文化


《咏鹅》《静夜思》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早已成为启蒙益智的儿歌般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了,现在绝大多数的学龄前儿童,即使有些没经历幼儿园期学习过渡的,也会背诵几首古诗和简单的计数算术,年轻的父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会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极力尽早地对自己孩子进行各种益智兴趣类的学习培育。有一次我去理发,踫到一位年轻妈妈带她儿子也在那排队等待,小朋友长得很漂亮可爱,说是幼儿园大班了。等候中年轻的妈妈不失时机地出了好几个字谜让她儿子猜,小朋友都对答如流。后来她妈又出一谜“三人出来晒太阳”,我头脑中的第一反应也是“春”,小孩支支吾吾半天没答出来,就问他妈妈答案,他妈解释说三人出来晒太阳就是一个春字,因为太阳是日,三个人加个日就是一个“春”字嘛,孩子却不假思索脱口反驳说:“太阳那么高长在天上,三个人明明是在太阳下面晒太阳的呀,妈妈,春是三个人在太阳上面的,三人怎么到太阳上面去了呢?”年轻的妈妈支吾了,我也不知道答案。


合月刀


我觉得《汉乐府·江南》更适宜作为小年一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来学习。

理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现在大多数孩子在上学前,要么家长教,要么幼儿园或学前班学,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孩子都已经会了,其中基本上会包括《咏鹅》,所以替换下《咏鹅》还是有道理的。我的邻居孩子刚三岁多,一天早上上班时,家长在电梯里引着孩子说《咏鹅》,小家伙就是聪明,晚上在电梯里再碰到,竟然都可以背下来了。

第二,相对于《咏鹅》,则《江南》难度略高,有些拗口,字数较多。但既然大多数孩子对简单的古诗词都会背诵,因此提高教学的起点,思路没有问题。即使有的孩子没有接触过《咏鹅》的学习,直接学《江南》,难度系数增长也不大。

第三,中国的古诗词同中国的历史一样,博大精深,深入学习既是传承,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从少儿就应该多接触古诗词。对于三四岁的孩子不需要把诗词给他们讲得太深,要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保持对古诗词的兴趣。

江南两汉: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