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如何從「中國華盛頓」變爲「竊國大盜」(中)

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之後被啟用,重新掌握自己的北洋軍隊,先是派大將馮國璋率軍進攻武昌,武漢三鎮只取其二,便以糧草不濟為由停止進攻,然後又派人跟革命黨人接洽想要商議和談。

革命黨人固然知道袁世凱的目的,但僅憑剛剛起義的幾千新軍想要戰勝袁世凱十分困難,所以中山先生出於大局考慮,代表革命黨做出承諾:只要袁世凱能迫使清帝退位,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肯定讓袁世凱出任。

袁世凱在得到這樣的承諾之後,才開始憑藉自身的實力跟清廷協商退位事宜,隆裕皇后與溥儀這對孤兒寡母不得不接受袁世凱的優待條件,頒佈退位詔書。

至此中國持續2000餘年的封建統治土崩瓦解,煙消雲散。

袁世凱這樣操作議和、逼迫清廷退位,確實有投機取巧的嫌疑,這對於舊官僚出身的袁世凱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但他也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首先於情:如果袁世凱繼續拼命的為清廷賣力,只怕革命黨一除,那些原來為了避禍,沒影沒蹤清廷的王公大臣們,肯定會又回來找袁世凱算賬。

最少也要再剝去袁世凱現在的兵權,甚至於會丟掉性命,他肯定還記得前不久差點被這些人斬頭。

再次於理:清廷已經腐朽到極致,改革維新、建立憲政都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清廷的立憲要12年預備期、清廷建立的內閣一大半全是那些王公貴胄,一群酒囊飯袋。他們只想保證自己能撈錢的權力,對新政、對新思潮一竅不通。

試問這樣的清廷還要它幹嘛?

這樣於情於理袁世凱的做法都有道理,首先借助革命黨的聲勢逼迫清廷退位,讓自己脫離清廷的擺佈,不再怕清廷秋後算賬;再次袁世凱從事新政許多年,知道只有不斷的維新變革,中國才能有救,而腐朽的清廷就是維新最大的阻力。

袁世凱當時的選擇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如果身為北洋軍總指揮的袁世凱當時仍心向清廷,以當時革命黨的力量,想要戰勝北洋軍是做不到的,辛亥革命很有可能失敗。

想要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新的中國估計必然要經過更加長久的鬥爭,流出更多仁人志士的鮮血。

從這個角度看袁世凱,當時有人稱他為“中國華盛頓”確實也有些道理。

當時社會各界以及國際上,也普遍認為從事新政、致力維新、棄暗投明的袁世凱,也正好適合帶領著滿目瘡痍的舊中國繼續前進。

在這樣的背景下,袁世凱走向了他人生最光輝燦爛的時刻,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篇幅有限,未完待續有什麼想了解袁世凱的,歡迎留言哈)

袁世凱如何從“中國華盛頓”變為“竊國大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