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如何從「中國華盛頓」變爲「竊國大盜」(下)

袁世凱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之後,才明白自己這個總統原來只是個虛君,為什麼呢?

總統是國家元首,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不過在不同政體下擁有不同的地位,比如美國實行的政體是總統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象徵,也掌握著國家行政權,可以任命各個政府部門部長,直接簽署行政命令等。但如德國實行的政體卻是內閣制,即總統只是國家的象徵,並沒有實權,具體負責國家行政的是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多數黨的領袖就是政府總理。

總而言之,在當時的中國,袁世凱成為總統之前,民國實行的是總統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負責具體的行政工作。當時國民黨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在選舉袁世凱為總統的時候,就把政體變成了內閣制,即總統只是國家元首而並沒有任何實權,掌握實權的仍是在國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即國民黨。

袁世凱如何從“中國華盛頓”變為“竊國大盜”(下)

袁世凱全票當選民國大總統

這一招可是袁世凱這個老官僚萬萬沒有想到的。可能在他的眼裡,這總統跟清朝的皇帝也沒有差多少,所以欣然坐上了總統的位置,上位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說了根本不算,處處有一個國會來告訴他每件事情該怎麼辦。這讓袁世凱非常不爽,自他知道自己這個“總統”被人使手段架空之後,他就壓根沒有想當這個總統。

果不其然,袁世凱接任“總統”之位以後,就想盡辦法想做真正總、統中國的“總統”。不久之後他通過種種手段,終於如願以償,將中國的政體變為總統制。憑心而論,當時有能力和威望掌控整個中國的也只有袁世凱了。首先孫先生領導的革命黨實力不足,很難在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其次前清的那些起義投靠共和的老官僚根本不得民心。唯獨袁世凱有維新的形象,有北洋的軍隊,有逼清廷退位的功勞等等,他做總統在當時可謂是國際和國內都比較能接受的選擇。

自從袁世凱做了實權總統之後,他身邊就總會出現“勸進”的屬下和家人。其實袁世凱開始還是礙於國際觀瞻與國內輿論,對做皇帝這件事並不太熱心。但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幕僚楊度為了讓袁世凱下定稱帝的決心,不惜捏造新聞、營造虛假輿論,妄稱國際上支持袁世凱稱帝、支持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的國體、國內也支持袁世凱稱帝等等。

終於,封建官僚出身的袁世凱沒有抵得住皇帝的誘惑,1915年12月11日舉行的國會上1993票的全票通過了袁世凱稱帝案。袁世凱終於1915年12月12日正式稱帝,建國號“中華帝國”,年號為“洪憲”,定國體為君主立憲。

袁世凱如何從“中國華盛頓”變為“竊國大盜”(下)

袁世凱全票當選“中華帝國”皇帝

但當時民主共和的觀念其實已經為多數國民所知,袁世凱稱帝是一次歷史的倒退,孫先生說:“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袁世凱稱帝,逆潮流而動自然會失敗。

果然1915年12月25日,雲南都督蔡鍔及唐繼堯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護國戰爭”,不久貴州和廣西也相繼響應起義。此時袁世凱才得知原來自己一直被兒子和幕僚矇在鼓裡,大罵袁克定“欺父誤國”。

袁世凱如何從“中國華盛頓”變為“竊國大盜”(下)

得知自己被騙之後的袁世凱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只做了83天的皇帝夢,就醒了。帝制取消之後袁世凱於當年6月6日幽憤而死,時年57歲,袁世凱死前大喊:“他害了我!”。對於這句話的含義眾說紛紜,可是歷史是殘酷的,並沒有給袁世凱洗白和表現的機會,“竊國大盜”的名聲也就此留下,留待後人評說。

終其一生,袁世凱練過兵、維過新、逼清廷退位、辦了不少實在事,也盡力的維護了中國在當時領土和主權的完整,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期中國並沒有再多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沒有丟失一寸屬於自己的土地,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就此而言袁世凱起碼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假如袁世凱能安安穩穩做一個共和制下的總統,那麼他的歷史評價應該比現在要好,至少不會背上“竊國大盜”的罵名,可是偏偏歷史沒有假如,可惜可嘆!

(各位要看上、中兩篇可以進我主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