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周公輔政:精忠報國?竊國大盜?(下)

周公輔政:精忠報國?竊國大盜?(下)

續。上文詳見精彩原創分析歷史文章:《周公輔政:精忠報國?竊國大盜?(上)》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成王長,能聽政。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史記•魯周公世家》

疑點五:周公還政於成王,是主動?還是被迫?

周公輔政:精忠報國?竊國大盜?(下)

還政於成王

1、祭祀祖先是國家的大事,是成王親理國政,正式登基的預演。雖然《史記》中沒有記載祭祀的內容,但現在看來,很有可能是告知祖先成王要親理國政了。成王年齡那麼小,為什麼急於登基?是誰在背後支持他呢?

2、二月乙未祭祀祖先,三月調任周公去營造成周的京城。正常來說,成王要親理國政,更需要人輔佐,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讓周公去營造成周的京城呢?是把周公調離權力中心,方便後續的安排嗎?

3、周公還政之後,站在臣子之位上,謹慎恭敬如履薄冰。謹慎恭敬對待就好,為什麼這麼怕呢?是擔心被打擊報復嗎?

從祭祀祖先到營造成周的京城,再到周公還政,幾件事做的非常緊湊,可以說是嚴絲合縫,周公完全沒有還擊之力,到底是誰在幕後策劃呢?周公旦東征的這兩三年當中,朝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於府。成王病有瘳。

——《史記•魯周公世家》

疑點六:周公攝政初期,成王生病了,周公向神祝告,願意代替成王去死?

1、在商代末期,世俗政權與神治政權鬥爭激烈,最終世俗政權取得了勝利。當時商朝的統治者已經很明白,鬼神的那套東西就是糊弄百姓的。周公這麼做,可能是真相信,但也有可能是給自己留條後路,這是救命的策子,很有點類似後來的先皇遺詔,**大臣可以便宜行事。平時是不能拿出來的,只有關鍵時刻,才用來救命的。

2、鑑於之前的疑點,周公的這一行為有可能是故伎重演,給自己和子孫留的退路。

周公輔政:精忠報國?竊國大盜?(下)

周公向神祝告

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以誡成王。

——《史記•魯周公世家》

疑點七:成王臨朝後,有人說周公壞話,周公為什麼要逃亡呢?

1、周公是正面的人物,有人說他壞話,那一定是奸臣了。如果成王不相信壞人的話,他沒必要逃;如果成王相信了壞人的話,為了國家社稷,為了三代先王的憂勞,要留下來鬥爭,清除壞人,不能讓君主被矇蔽。對比周公在爭取攝政地位的時候,對太公望和召公奭說的話:“我之所以弗闢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後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現在怎麼不想這些問題了,而是優先保命呢?

2、當時周公已經很高齡了,這麼大年齡,逃亡的地方又是楚國,南方天氣潮熱,萬一死在外面呢,豈不是讓成王擔上謀害忠良,殺死攝政大臣、自己的親叔叔的罪名?

3、關鍵時刻,成王打開庫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書,願意代自己去死,被感動到,請回周公。早不打開,晚不打開,恰恰是在周公的危機的時候打開,是有人引導成王嗎?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

——《史記•魯周公世家》

疑點八:成王雖然把周公請回來了,但並沒有重用他。為什麼呢?

1、作《周官》,制定百官職責,類似崗位說明說;

2、作《立政》,官員的選用和管理,有點類似招聘要求和績效考核。

說白了都是人資部門乾的事,雖然重要,但不需要三公來做,只要安排六卿中負責管理官員的大臣來做就好。周公都沒有太多的實權,基本被架空了。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記•魯周公世家》

疑點九:周公埋葬的地點

周公輔政:精忠報國?竊國大盜?(下)

寶雞岐山周公廟周公陵

1、古人講究視死如生,埋葬的地方很講究,皇家的規矩特別多,在此不做討論。

2、周公要求葬在成周,死後還要照顧成王,以此來表明他的忠心,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他曾經想要篡位,只是失敗了,那麼何嘗不是倚老賣老,在生命的最後,用死來表忠心,想以此來保家人平安呢?

3、成王的應對: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1)“讓”是什麼意思呢?是責備、責怪的意思呢?還是辭讓、謙讓的意思呢?

(2)一般來說,人之將死,最後一個願望一般都會答應的,但不管成王是責備還是謙讓,反正最後沒能夠讓周公如願。周公葬在了畢邑(現位於陝西長安、咸陽兩地之北,即渭水的北岸地區),伴隨文王,算是入了祖墳。

(3)不敢以周公為臣,這句話也是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覺得周公功勞太大,又是長輩,尊重他,不敢拿他當臣子看待;但換個角度來看,我資歷這麼淺,你功勞那麼大,我怎麼敢做你的王呢?又怎麼敢讓你做我的大臣呢?

綜上所述,大概可以有兩種說法,而且兩種說法都可以講的通。

第一種說法:周公盡忠職守,即使在死之後,也想繼續武王的託付,照顧成王,但周公勞苦功高,又是長輩,成王謙讓,不敢以大臣來對待周公,所以違背周公意願,把他埋葬在畢邑,伴隨成王。

第二種說法:周公曾經陰謀篡位,成王很討厭他,周公臨死之前還在算計,成王對他的厭惡達到了頂峰,責備他的這一要求,活著都不想見你,死了就再別有交集了吧,埋在你爹跟前,讓你爹在陰間繼續管教你吧,我這麼個小孩子,怎麼敢做你的王呢?

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風雷,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書以泣,曰:“自今後其無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則大孰。於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襃周公之德也。

——《史記•魯周公世家》

疑點十:自然災害發生,為什麼會看到周公向上天禱告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的文書呢?

周公輔政:精忠報國?竊國大盜?(下)

周代保管檔案的石室金匱

1、拋開神秘主義色彩,這只是一場自然災害。

2、面對自然災害,為了安撫民心,或者真的相信鬼神,成王率百官做禱告。這個時候,周公向上天禱告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的文書又恰巧出現了。

留意一點,成王和眾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縢之書,這本書是什麼書,現在已經無從知曉了,但從打開的儀式來看,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書,非特殊情況不能打開,打開的時候儀式還特別隆重。那麼問題來了,周公如何把他禱告的文書,在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放進去的呢?

太巧了,讓人不由得懷疑,這是周公提前安排。周公知道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成王和大臣會打開這本書,所以提前把自己禱告的文書放進去,或者安排史官在自己死後放進去。

3、結果:成王再次被感動,厚賜周公的子嗣。

說明:《史記•魯周公世家》有很明顯抬高和神化周公的地方,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

(1)可能是魯國人在修史的時候美化自己的祖先。

(2)孔子又是魯國人,曾經作《春秋》,而孔子提倡的“禮”,讓他在修史的時候也會美化自己國家的祖先。

(3)司馬遷既是史家,又是儒生,肯定不會反駁孔聖人的觀點。

(4)周朝的史料很多遺失,但魯國的史料因為儒家而保存下來很多,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可能會採用很多歷史上的資料。

總結:

版本一:周公輔政,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不必贅述。

版本二: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陰謀篡位,但遇到強大的阻力,內有太公望和召公奭,外有管叔、蔡叔等兄弟,還有殷商殘留勢力武庚作亂。周公以兒子伯禽離開都城為交換條件,取得攝政的資格。因為不放心把軍權交給別人,親自以“奉天子之命”的名義東伐,平定叛亂,重新分封諸侯,加強周朝東部地區管理。但在他在外征伐的兩三年當中,國內政治格局發生變化,成王饋禾給他,是一種安撫手段,避免周公擁兵謀反,但周公的言辭有些過,讓原本就對他有懷疑的成王加快了奪回政權的腳步,在周公旦回國之後,成王在相關勢力的支持下,祭拜祖先,藉口營造成周京城,把周公調離權力中心,期間做好登基安排,周公被迫交出政權。成王登基後,開始清算,周公出逃,之前做好的一份救命文書適時出現,成王請周公回國,但並不重用他,架空了他的權力。周公死之前,想表忠心,以保障家人的安全,但成王這時對他的厭惡達到了極致,沒有滿足他的願望。時隔不久,發生自然災害,周公曾經安排的第二份救命文書適時出現,成王再次被感動,周公的遺願得以實現。

評價:

1、認可週公對歷史的貢獻,但周公輔政這件事存在太多的疑點,僅提供一個新的歷史視角,怎麼看待周公輔政,留給讀者自行思考。

2、謀事前先考慮好退路,下場賭博之前先設置好底線,玩的太大,結果很多時候是承受不起的。

友友們怎麼看周公輔政是報國還是竊國的呢?歡迎投票表達你的觀點,並在留言區和我互動,說說你們的想法吧!

周公旦是精忠報國還是竊國大盜? (單選)
0人
0%
肯定是精忠報國啦!
0人
0%
就是個竊國大盜!
<button>投票/<button>

本號特點:英雄權謀+厚黑歷史+現代商業

歡迎友友們關注、互動及轉發,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源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