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道長」是怎樣煉成的

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熟悉梁文道的人一定對這句話不陌生。

梁文道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似乎總與書籍分不開,他有多重身份:大學講師、電視臺電臺節目主持人、電影創作人、劇評家、書評家、時事評論員等等,同時也是一位佛學弟子,可以說他是一個全能的傳媒人。

梁文道是《鏘鏘三人行》的客座嘉賓,也是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和看理想《一千零一夜》的主講人。無論出現在哪個節目中,梁文道總是帶著自己的思考與求知慾,帶給觀眾無數新知。

梁文道:“道長”是怎樣煉成的

"好free"的童年

70年代出生於香港的梁文道,家境貧寒,父母外出工作,只能將孩提時代的梁文道交由外公外婆撫養,外公外婆身在臺灣,所以梁文道的童年就是在臺灣度過的。

由於全家都是天主教徒,梁文道就讀的小學便是天主教小學,"二三年級時,老師已開始要求學生輪流分組當老師教書,他們則從旁協助,從而培養出學生自我學習、發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到了中學,神父亦會跟我們討論哲學問題,他們是十分注重知識訓練的。"梁文道回憶起小學時期接受的教育,都是這樣說的。

除了小學的教育,梁文道的外公也教他讀四大名著等典故,可以說,愛讀書愛思考的習慣,梁文道是得以從小養成的。

梁文道:“道長”是怎樣煉成的

遠離父母,學校氛圍開放,梁文道習慣用"好free"來形容自己的童年。這種free的童年可能給一個三觀正在養成小孩造成兩種影響,一種是從小就無人管教,導致長大後仍然飛揚跋扈、作天作地;另一種是可以有極大地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可以比同齡人更早地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幸運的是,free的童年給梁文道造成的影響,是後者。

叛逆青年梁文道

梁文道說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很反叛的人。他初中時候"品行差",放蕩不羈,滿嘴粗話,因為打架厲害很出名,活脫脫一個壞孩子的樣子,按他自己的話說,初中升高中的時候,由於太叛逆,沒有學校敢要他,這是他返回香港的一大原因。

回到香港後,梁文道才發現自己在臺灣學習的知識侷限性有多大,於是民族主義情感深厚的梁文道開始反思自己對於國家的認知和情感,此時的梁文道依然充滿反叛氣質,只是不再用拳頭反叛,改用文化方式了。

梁文道:“道長”是怎樣煉成的

說起反叛這件事,梁文道最出名的行為是在大學期間,1989年正在大學修讀一年級的他為抗議"四個堅持",竟於維園的民主藝壇中脫下褲子坐在痰罐上跟警察對峙,梁文道自此在學界一脫成名。

回憶起自己的出格行為,梁文道說:"那一刻能有這般冷靜及周密的思考去做一件反映個人意見的事,感覺很驕傲,是今日未必做得到的。"時至今日,梁文道一直保持著這份反叛氣質,這種氣質讓梁文道得以持續不斷地觀察社會,併為整個社會輸出新知與思考。

一天一本書,在都市中修行

眾所周知,梁文道有一天一本書的閱讀習慣,早年他在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主講時,每天為觀眾推薦的書,從經濟到哲學,無所不包,不禁讓人讚歎梁文道學識之淵博,也正是憑藉這一點,梁文道收穫了一大批粉絲,並被粉絲親暱地成為"道長"。

當我們每天刷刷朋友圈、翻翻微博,時不時打打網絡遊戲的時候,道長仍能保持一天一本書的讀書頻率。梁文道自己說:"我沒有任何社交媒體工具,我不用微博,不用臉書推特,微信只是用來工作。"

梁文道:“道長”是怎樣煉成的

對於梁文道來說,讀書並不是什麼需要堅持的事,因為他喜歡讀書,他只是在做他喜歡的事情。而梁文道生活的地方香港,在梁文道嚴重是個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地方,這裡的人將"讀書"和"看書"分得很開,梁文道覺得香港人做事情很快,能聊天得知的信息便不會去看報,能網上查到的知識便不看書,如此一來,看書在香港就成為一件時間成本很高回報率又很低的事情。

但梁文道並不這麼認為,他喜歡讀書,而且他信佛,他的理念便是"在都市中修行"。同時他認為,如果你在香港還堅持看書,那你就是真正的讀書人。梁文道在用自身行動堅持著香港文化人最後的倔強。

梁文道:“道長”是怎樣煉成的

梁文道的文化底蘊來自於他對於讀書的熱愛,也來自於他對於社會的觀察和探索,我們對梁文道的這一聲"道長",充滿了敬佩和尊敬之意。道長,他是一個反叛者,也是這個社會最具洞察力的觀察者。

梁文道,我們尊敬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