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菌菌給大家強烈推薦一檔節目,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

光豆瓣高達9.3的評分就足夠值得一看了。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所以《一本好書》究竟是什麼神級節目?

先來看下簡介:

《一本好書》是由實力文化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關正文擔任節目總導演,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派演員和梁文道、朱大可、止庵、吳伯凡、史航、蔣方舟等作家學者傾情加盟。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節目以360°沉浸式舞臺化場景,以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十二本書的情節衝突、人物性格、優美語言。

注意幾個關鍵詞和關鍵人名。

場景式讀書節目。

以“讀書”為關鍵詞,內容與氣質都區分了其他形式的娛樂類型綜藝,讀書節目,某種程度上可以等同於文化節目,事實上,看過《一本好書》的觀眾就知道,這的確是一檔有內涵高品質的節目;“場景式”意味著不是單純的朗讀,而是加入了多元的場景與多人物的表演,從平面變成了立體,從電臺升級成了影視劇、舞臺劇。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幾個人:關正文,趙立新,王勁松,梁文道,史航等。

上面的幾個關鍵人物集結在一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品質保障,文化高度,內涵深度,以及觀眾信賴度。

還記得去年全網口碑節目《見字如面》麼,有觀眾評價為“中國第一綜藝“,《一本好書》就是它的升級版,出自同一個團隊之手,而關正文就是這兩檔節目的導演。據說,《見字如面》是這個團隊當時為了製作《一本好書》而延伸出來的“副產品”,那麼“正品”的品質可想而知了。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一本好書》播出後,很多人都在吹爆幾位演員的演技,《月亮與六便士》和《三體》裡的趙立新,《萬曆十五年》裡的王勁松,《霍亂時期的愛情》裡的王洛勇,等等。

挑趙立新的一個片段說說。

在第一期《月亮與六便士》裡,趙立新飾演的毛姆去到法國的一個破舊的小旅館找黃維德飾演的畫家特里,這場主角的對戲很精彩,但菌菌注意到的是一個細節:

小旅館的破舊感和畫家生活的窘迫是趙立新演出來的。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一個細節見高下,趙立新上下樓的時候始終對兩旁的扶手隔著距離,下樓以後,他使勁拍了幾下碰過扶手的雙手,為什麼有這個動作?因為扶手上有很多灰塵,但觀眾看不到,所以需要演員的動作來表現,這就是細節。

還有趙立新在《三體》最後的一段高潮戲,一氣呵成的臺詞(臺詞量驚人),循序漸進的情緒,沒有遲疑的表演,一個人演了一場驚心動魄,堪稱神技,彈幕區有人是這樣評論的:

現在給趙老師跪下還來得及麼?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菌菌當時也是這麼想的,除了跪不知道要怎麼讚了,還有王洛勇老師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的表現也是令人驚豔:

上一秒還在聲情並茂地講述故事,隨著情節發展需要突然拿起小提琴演奏了起來,簡直帥到沒朋友。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以梁文道和史航為代表的這一波人呢?

第一期節目播出的時候,有些觀眾表示可以不要解讀的環節,聽幾個人在那裡聊天顯得聒噪,還不如多看幾分鐘趙立新和黃維德的表演。

其實不然,雖然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觀眾都可以有自己的立足點,但梁文道、史航、吳伯凡、蔣方舟等人代表的是水準線以上讀者的視角和觀點,《一本好書》定位文化,就必須要有一定水準的讀者來引導大眾讀者,這個導向與參考作用不僅不能省,而且還非常重要。

菌菌看了五期下來,特別喜歡史航和吳伯凡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那一期的對話,喜歡他們對“霍亂”的理解:愛情是一種非典型霍亂,它們之間有相似之處,流行病,很危險,有可能會死掉

喜歡他們對“悲劇”的認知:世界上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一種是得到。

不是說他們的解讀怎樣深刻怎樣牛逼,也不是說他們提供了一種標準答案,而是說他們給出了一種不一樣又有理有據的視角,給了我們一種新的入口,因為聽完他們的分析後,菌菌有了再去讀一遍書的渴望。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而《一本好書》最大的意義在於什麼呢?

不是演員們神般的演技給娛樂圈樹立榜樣(它當然也是意義的一部分),這應該是友臺另一檔以“演技”為名的綜藝節目承擔的責任;也不是為了告訴觀眾這些推薦的好書“好在哪裡”引導觀眾“你應該立馬去買一本讀”;

它最大的意義應該在於:

它給觀眾和讀者營造了一種良好而積極的讀書氛圍,給我們留下了足夠多的思考與選擇空間,在於它給出了“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其中一種答案。

今年國產綜藝最高分,《一本好書》到底好在哪裡?

菌菌看觀眾的評價,最重要的不是那一句“現在給趙老師跪下還來得及麼”,而是那一句:

根治了我想內在升級卻又懶得看書的毛病。“=”

“甚至有可能,它會影響一部分觀眾,造成小面積的‘文藝復興’。”

所以你們看,好的節目就是不動聲色地影響了人。

就像《三體》的作者劉慈欣說的:我為什麼要寫科幻呢?如果你在下班的某一天,你抬頭看看星空,你能夠感覺你的思維衝出了塵世一秒鐘,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本好書》的目的大概也是如此,如果你在看節目,突然某一個瞬間獲得了某種或慰藉或頓悟或欣喜,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