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是否夸大?

7月16日,华大基因迎来2亿原始股解禁,两日连续一字跌停。

按照“有效市场”的假设,在解禁前,股价已经反应其影响,不过,这次市场并不买账。

大概是因为解禁股东们觉得还是“贵”了,更何况他们握着低廉的筹码。

相比现有4千万流通股,这次2亿的解禁规模,让流通值足足翻了5倍,供应突然加大,市场有点受不了。享受了小市值炒作的溢价,流通盘变大使得股价更难炒作,大大小小的解禁股东们就像囚徒困境中的一员,捂着不卖稳定股价对谁都好,但是每个人都想着提前开跑。

华大基因是否夸大?

“10年内可化学合成任何生命。”“所有员工必须活到100岁。”即使网红董事长的言论屡屡引得市场关注,原始股东们还是选择卖出投降。毕竟,没有人比原始大股东们更了解公司实际情况。

科技公司还是代工企业

从最早的2000亿美元估值,到首日破发仅以480亿美元收场,小米式的经营模式并未重新定义互联网企业。若从硬件企业的市盈率来看,最赚钱的苹果市盈率不过20倍。而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看,亚马逊的市盈率已超过了200倍。尽管雷军将小米的价值比作“腾讯×苹果”,但抵不过投资者用脚投票,并未让“市梦率”发生在小米身上。

华大基因是否夸大?

华大基因与小米没有直接的对标关系,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而说,“科技公司”还是“代工企业”的定义,直接影响着华大基因的估值。披上独角兽的外衣,公司最基本的经营模式反而遭到投资者的选择性忽视,上市不久即面临破发的工业富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华大基因主推的,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测序,号称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而基因测序行业,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以美国 Illumina 公司为代表,生产高科技测序仪和试剂耗材;下游以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医院、高校、制药公司等)为主;中游则以华大基因为代表,提供测序代工服务。简单讲就是向上游买个先进的基因测序仪,培训一批测序操作人员,为下游提供基因检测服务。所以华大基因也被称为:基因界的富士康。。。行业壁垒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经过几个月培训,就能掌握测序业务,再花钱请人买设备,就可以建立测序公司了。”内容源于“科技经验”

简而言之:华大基因更像一家没有核心技术的第三方代理商。

在巴菲特眼中,低壁垒的基因测序代工业务不足以构建行业护城河。只要条件成熟,下游企业可以选择独立购买设备,不再需要代工。

作为科技公司重要的评判标准,华大基因在研发上的投入也不及格。根据公司年报,华大基因2017年研发费用为1.7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8.3%,较2016年的1.76亿元下滑1.13%。反观市场份额达到七成的测序技术设备供应商Illumina,近三年研发费用投入超过90亿元,投入占比保持在20%左右。

在全球基因测序巨头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科技企业纷纷对研发投入重金、避免落后时,华大基因的研发投入比例的确引人深思。

外界还注意到,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一直在稳定增长,近两年增速超过两成甚至三成,无论是销售费用总量还是在营收中的占比,均高于研发。

华大基因营业模式分析

从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可以看见,华大基因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基因检测与分析,主要包括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和药物研发类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营收11.36亿占比54.21%;复杂疾病服务营收4.57亿占比21.79%;基础科研服务营收4.04亿占比19.29%。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目前测序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是亚洲市场,其中中国市场增长率均超过了 20%,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基因测序的应用范围广泛,作为有效筛查出生缺陷率手段,受益生育政策放开,高龄孕妇增多,市场保持较高稳定增长。

华大基因是否夸大?

从“漏检风波”来看,随着华大基因的公开辩护,声明无创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并披露数据证明其高准确性。在事件发生的当天,股价平开平走,中途甚至小有冲高,市场上对于基因检测的还是较为认可的。

华大基因是否夸大?

去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孔雀团队”发布了第三代基因测序仪重大成果发布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自主研发推出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GenoCare正式亮相,这是目前全球准确率最高且唯一定位用于临床应用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受于市场化、产业化,短期内,二代测序仪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依然是主流。

目前来看,华大基因本质上是一家销售公司,所以关键核心在于“营销能力”,至于产品力的核心则是在于“测序仪的迭代速度”。从销售上收入来看,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7.95亿,增长到2017年度的20.96亿,增长1.64倍,平均复合增长率为21.40%。

因此,我们总结下:目前基因测序产品研发和销售上华大基因还不错,测序仪上则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核心。所以能走多远,需要的是紧盯他的测序设备和新产品推出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