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乡村医生王治生,38年的坚守与感动!

他,出生于医生世家,父亲曾是军医,少年时目睹父亲行医送药,解除百姓疾苦,耳濡目染之下,心中种下“悬壶济世”的梦想。

他,28岁就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曾是常宁医卫系统“最年轻的院长”,家中不乏“人脉”,却一直扎根基层,在乡镇一待就是38年,用青春书写“悬壶济世”梦想。

他常年处于院长位置,却从未放下业务,一直坚持在一线治病救人,他告诉自己,我首先是一名医生,然后才是院长。

他刻苦钻研,中西医结合,敢于创新,很多百姓的疑难杂症在他手下迎刃而解。

他,38年如一日,勤奋工作,救死扶伤,恪守医德,身上从未发生一起医患不和谐现象,他是好“班长”,带出了一支支优秀团队。

他,就是凭借医者仁心、精湛医术获得了百姓赞誉的新河镇江河卫生院院长王治生。

常宁乡村医生王治生,38年的坚守与感动!

从医是他最无悔的选择

1964年,王治生出生于原城关镇嵩塘村,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没事的时候爱到山里挖“草”,一个简陋的药箱,夏天被汗水浸湿的衣背,三更半夜突然打开的房门,不管雪里雨里匆忙离开的脚步……有记忆开始,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和父亲的行医形象就这样深深烙在了王治生的脑海里。

父亲曾是国民党军医,医术了得,但因历史原因,赋闲在家,平时替周边百姓看病。在那个特殊年代,虽然没少挨批斗,但周边的百姓都愿意来找父亲看病,在百姓眼里,父亲是一个好医生。每次替病人治好病后,父亲那满足的表情让小小年纪的王治生很是不解,但还是很崇拜父亲。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王治生也在心中种下一个“悬壶济世”的梦想。

从小,王治生就对中医格外感兴趣,于是,1980年,王治生16岁时,父亲便把他送到三角塘镇卫生院跟一个老中医学习。这是王治生从医生涯的开始,也是在这段时间里,王治生看到了老百姓的疾苦,感受到了老百姓生活的不易,他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好好替百姓治病。于是一颗名为“扎根基层”的种子慢慢在王治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从小受父亲影响,有灵气的王治生学徒期间十分刻苦,1982年,被推荐到常宁市中医药学班进行学习,1988年-1991年,考上衡阳市卫校,进行了三年系统的西医理论学习。

一眨眼十余年过去,在这十一年实践学习过程中,王治生广泛汲取“医学营养”,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他熟读《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众多中医名著,更是从临床实际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举一反三。日积月累中王治生对中医的运用越来越炉火纯青,同时在一线工作中治疗各种新型病例与疑难杂症时,爱钻研的王治生发现中西医是可以融会贯通、可以进行交融创新的。

近年来,利用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王治生开始攻克一些类似于“高血压、中风偏瘫”等疑难杂症。长期待在农村,王治生知道生病对农村人意味着什么,他总想着花最少的钱替百姓治好病。因为本身基本功扎实,敢于创新,他逐步形成自己的治疗风格、治疗手段,并在治病过程中,用心观察和定时回访,对用药效果有一定的心得,特别是对高血压、中风偏瘫病人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用药,效果十分良好,渐渐地,王治生被越来越多的群众熟知和认可。

回想当初,王治生告诉记者,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是他这辈子最无悔的选择。

常宁乡村医生王治生,38年的坚守与感动!

“病人发自肺腑的谢意就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一名好的医生,要具备四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没有四心,治不好病,也不能得到病人的尊重。”王治生是这样说,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30多年来,无论是当学徒,医生,还是现在当院长,他对待病人总是笑眯眯的,十分平易近人,总是一门心思替病人着想,怎么花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钱替病人治好病。

心系病人的王治生与病患之间还发生过不少令人热泪盈眶的趣事!

2016年元月,有一天王治生开车到卫生院上班,在江河吕坪村的路上,突然有位老婆婆拿着扁担拦住了他,当时与他同行的同事说:“王院长,你不会是昨天把别人家的鸡或者鸭压死了,人家找麻烦来了吧?”王治生心里也纳闷,正准备下车道歉赔偿时,老人家颤颤巍巍地走来,从衣袋里掏出一张小学生课本纸,纸上只有短短一句话——“感谢王医生治好了我卧床两年的偏瘫” 。短短一句话,王治生看得热泪盈眶,作为医生还有什么比病人发自肺腑的谢意更令人欣慰呢?还有什么比这朴实无华的话语的奖赏更高呢?

原来,当时在卫生院内有一名八十岁高龄的偏瘫病患邓承秀老人,半年前她被常宁和衡阳等大医院拒绝治疗了,在转送回家的过程中儿女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王治生,希望能缓解他母亲的痛苦,王治生仔细地诊脉,认为老人还有消除栓子的希望,于是用心地为她开出处方,先捡十副试试。十天后病人家属喜滋滋地来告诉王治生,他母亲手指会动了。于是王治生又随病人家属去了老人家,仔细地察看了老人病情,而后王治生心里也有底了,针对这病情,原处方进行增减配药,半年后老人便奇迹般地下床了,这才有了开头这一幕。这种事例在王治生的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

同样是吕坪村的詹国秀,因脑溢血中风,在各大医院辗转花费10余万,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从别人嘴里听说王治生比较擅长治疗这一病症时,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找到王治生,心想大医院都治不好,他真能治?王治生诊断后,不断地替她调整用药、试药。在他的治疗下,詹国秀从轮椅上下来,拄拐杖行走,到现在已经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

柏坊镇太坪村脑溢血的陆翠英慕名而来,最终在王治生中西结合的法子慢慢调理下,病愈而归……

面对一个又一个病人在自己手下病愈,王治生从不觉得什么,病人要送锦旗之类的,他从不接受。他总是说,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应该的。

采访中,王治生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医学是一门十分复杂、无止境的科学,尤其是我们祖国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中草药治病相对便宜,对农村人来说经济上能承受,因此,他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专研用中草药治疑难杂症。

这就是王治生,一位医者仁心的业务型院长,正是这样一种不忘初心的精神,让他从医38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医患不和谐现象。

常宁乡村医生王治生,38年的坚守与感动!

带队伍,他很有一套

1991年,从衡阳市卫校学成归来后,心中装着病人的王治生第二年便被任命到原瑶塘乡卫生院担任院长,这年他28岁,是常宁医卫系统“最年轻的院长”。1995年,他调任盐湖卫生院担任院长。年纪轻轻的他,无论在哪个卫生院,都能把队伍团结好,卫生院管理井井有条,卫生院收入明显增长,基础设施也日渐完善。

正是因为带队伍能力强,2003年,组织商量决定调遣王治生去到当时一个破落的小乡镇卫生院——江河卫生院,这里的医疗水平整体不高,老百姓看病有些艰难。

王治生二话不说接受了任务,信心满满地来到江河卫生院,然而这里的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卫生院内破旧不堪,原有医生大部分外出,医卫人员流失严重,一盘散沙。看到这种情况,王治生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他转念一想:组织上安排我过来就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肯定,这里的老百姓看病这么难,我不能一走了之!就这样,王治生留下来了,而且一待就是15年。

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困境,王治生首先和卫生院的医卫人员一一交心,了解他们的现状和想法,给他们信心。同时,作为院长,事事亲力亲为,带头垂范,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十年如一日地在赶集日亲自坐诊。采访中王治生说,一个医院、一个单位就好比一个大家庭,管理者就是家长,家和才能万事兴,同样,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了,单位就能越来越好。

作为医院,能治病,治得好病,就是一切。王治生深知这一点,因此,多次组织大家进行业务探讨、业务学习,狠抓业务。他不断引用白求恩医生的话告诫大家和自己:“作为医生,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博采众长,来取长补短。”

就这样,王治生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慢慢地,老百姓愿意来卫生院看病了。

据驻守江河卫生院多年的老一辈医护人员说:“自从王治生院长来到江河卫生院,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他带领大家多方努力实行了院址改造和搬迁,院内环境越来越好,医疗设备越来越完善;王院长注重业务学习,强调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老百姓愿意来卫生院看病,大家也能治病,卫生院的收入稳步增长,已经能够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同时,员工的待遇得到保障,大家都愿意留下来,工资由一开始的人均几百元涨到现在的人均两三千元,而且为了方便员工的生活,现在卫生院内还配备了员工专用食堂,正因为各方面得到保障,所以大家都更加积极地服从管理,替医院分忧,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人民群众。”

“没有王治生,就没有今天的江河卫生院。”这是一方百姓对王治生多年付出的肯定,也是他前行的动力。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这是《伤寒杂病论》序中的一段话。在行医路途中勇往直前的王治生一直拿这样一种精神激励着自己,他说:“作为卫生人的一份子,我一定牢记训诫,不草菅人命,行医时,慎重再慎重,争取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意义的事情来,这样才对得起逝去的青春和壮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