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述丨最适合当代人的文学大家(文字版)

蒋述丨最适合当代人的文学大家(文字版)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位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我身边经常有朋友跟我讲:“我特别佩服读书多的人。我也想读书,可是呢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把时间都荒废了。这老了老了想读书了,可是没有时间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类似的想法,认可读书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想要读书,但是没有时间,真就有时间拿出一本书来,也没有那个精神头看下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强烈地跟大家推荐汪曾祺,咱们可以看一看他的书。如果看了他的书,那我刚才说的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让汪曾祺成为一个人读书路上的第一位良师益友,我认为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蒋述丨最适合当代人的文学大家(文字版)

那我为什么这么极力地跟大家推荐汪曾祺呢,有这么几个理由。首先第一个理由,看汪曾祺的书绝对不掉价。有人说我看个书怎么还扯到掉价不掉价上了,这算哪门子理由啊?同样是读书这个事,那也是有鄙视链的。就比方说有一个人特别喜欢读书,读的都是什么书呢,《四库全书》《红楼梦》。那我也特别喜欢读书,我读的都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回到明朝当王爷》。有人说既然你们两个都喜欢读书,那你们俩坐下来好好聊聊吧,探讨探讨。没啥可探讨的,只要是个明白人那都知道他跟我根本聊不到一块去。我这里面还只是举了一个极端的情况,再举一个不极端的。就比方说同样是探讨人性方面的书,我看的呢是戴尔·卡耐基,别人看的都是米兰·昆德拉,就这个差距那也不小了,我见到别人那也不好意思打招呼。

但是如果是看汪曾祺的书绝对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汪曾祺是个什么牌面,咱们看一下。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毕业,咱们都看过电影《无问西东》,都知道西南联大在当时的中国那是个什么水平。能考进那样的学校这说明这个人在当时绝对是中国最顶尖的人才,汪曾祺就是,他的老师就是沈从文。

蒋述丨最适合当代人的文学大家(文字版)

咱们再看一看文学界对它是个什么评价,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这个评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的小说里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所以说如果别人问到你喜欢读什么书,你就答我喜欢读汪曾祺的书。就这么说,相当有牌面。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读汪曾祺的书不怎么耗时间。汪曾祺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情节很简单。他不愿意搞那种非常宏大的叙事,设计非常多的戏剧冲突,基本上就是两三个人物,一个简单的故事,再加点描述,这篇小说就算写完了。而且他这个人是惜墨如金,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事绝不给你整两句话。有时候他自己啊写着写着也琢磨,“我写到这儿是不是得解释解释啊?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但是转念一想,我如果不写的话读者自己能不能猜明白?好像应该能猜明白吧。噢,那我不写了。”就这么任性。最极端的情况,咱们讲一个故事不都得先交待时间、地点么,你说你这是在大唐天宝年间呢,还是在大明永乐年间呢。他连这个都不写。他怎么敢连这个都不写呢?他是这么想的,这个书写到后面,情节一发展,你就猜出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那我写它干嘛?

蒋述丨最适合当代人的文学大家(文字版)

所以咱们看汪曾祺的小说有个十多分钟也就看完了。咱们当下这个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在这样的快节奏下人们变得浮躁是非常正常的。比方说咱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变化了,能看图的就不看文字,能看视频的就不看图。这一个人呐,年龄越大身上的羁绊也就越多,很难再像年轻时候一样杀下心来拿出大段的时间专心地去看一本书。那大段的时间没有,十分钟的时间总有吧。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社会,我们有理由把汪曾祺的作品翻出来好好地抽出时间去品一品。当然了汪曾祺这么写书绝对不是为了迎合当下的读者,在那个年代他有他自己的考量,这就是他的风格。所以说质量上完全不用担心,这里面不会有什么瑕疵。

还有一个理由,读汪曾祺的书不怎么耗精力。有人说你刚才不都说过了吗?注意,不耗时间和不耗精力不是一回事儿。咱们广大男同胞应该都有陪自己女朋友逛商场的经历。这女同志逛起商场的那个精神头你不服不行,一逛能过一天,你说耗不耗时间?肯定耗时间,但是耗精力吗?再让她逛一天都没问题啊。所以我举这个例子什么意思呢?同样是耗时间,咱们看有的书不累,但是有的书看着就累。什么书看着累呢?史诗巨著、大部头的书,这样的书看着累。明线、暗线、时间背景、人物关系全都给你交代一遍,看之前脑袋都晕了,比如说《三体》。

蒋述丨最适合当代人的文学大家(文字版)

《三体》写得好不好?真的好,但是除非一个人能一口气读到《三体》第一部的前60%,否则的话很难有动力接着看下去,看着真心觉得累。有很多人想拜读一下《三体》,一看三部书,80多万字,拉倒,打退堂鼓了。还有一种作品,悲剧。不管是文学作品也好还是影视作品也好,这悲剧看着就是比喜剧要累,因为心情非常压抑。咱们都知道余华的《活着》写得好,韩国电影《熔炉》《杀人回忆》《溯源》拍得好,但是说实在的,看这些作品那可真的是需要勇气的。有很多人他就受不了悲剧里面那个压抑的氛围。有人就说我知道余华的《活着》写得好,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得好,陈忠实的《白鹿原》写得好,可是我真的没有勇气读下去,太悲了。您能说这个话呀,我特别理解。因为咱们得将心比心呐,现在工作压力这么大,你说这一周下来又是熬夜又是加班,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时间,本来呢想放松一下,结果你让我看一悲剧,心情更压抑了,这不找不痛快么。咱们追求精神世界丰富的前提是什么,你得让我的物质生活先活舒坦了,对不对?那读汪曾祺的书完全不用有这方面的顾虑。汪曾祺的作品它的内容情节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大喜大悲,甚至连人物冲突都没有,都是平凡世界里边的平凡小事。但是没有冲突可不代表不精彩,于无声处听惊雷,水煮白菜只要火候到位,照样好吃。

蒋述丨最适合当代人的文学大家(文字版)

我就举一个汪曾祺短篇小说里面的例子。这个小说里面他写了两个人,一个画画,一个赏画。这两个人是高山流水一般难得的知音。怎么形容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汪曾祺一个字都没写,他就讲具体的事儿。画画的这位叫季先生,赏画的这位叫叶三。季先生经常送很多画给叶三,而有一次又送了一幅。这次跟往常不一样,他跟叶三说:“这幅画我没提上款,提了就不好卖钱了。你找个买主,爱提什么提什么吧。”

我们想一想,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给朋友送一幅画,朋友转手给卖了,我会怎么想。而且汪曾祺前面提到,季先生这个人那可是相当的孤傲,能跟叶三说这话,你说他俩得什么关系。

那叶三的回答也很精彩,他就说:“其实提不提字都无所谓,你送给我的画我不卖。”

季先生一听这话乐了:“真不卖?”

“不卖,给多少钱都不卖,一张也不卖。”

简简单单的对话这页就掀过去了。后来季先生死了,死了以后他的画更值钱了,很多人找叶三买画。叶三还是那句“给多少钱都不卖”。后来叶三也死了,他死之后他的儿子按照父亲生前的嘱托,把画全给埋到棺材里跟叶三一起下葬。小说写到这戛然而止。我们就看一看这一句“给多少钱都不卖”胜过多少千言万语啊。如果让别人讲这个故事,那肯定得让叶三慷慨陈词一番,“我为什么不卖啊?因为情义无价,睹物思人之类的给你说一大堆”。有意思吗?汪曾祺不写,这个情谊我们都懂,但是如果硬是提着耳朵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这里面有什么情感,小说读到这份上那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要么怎么说于为生处听惊雷嘛。这就是汪曾祺小说的魅力。

蒋述丨最适合当代人的文学大家(文字版)

在当代作家里边我给他们简单地分了个类。有一种啊是冯骥才这样的,恨不得给你扎根到地底下。你看他的小说《俗世奇人》,那就是标准的天津市井文化、码头文化。

“天津卫的人都是硬碰硬站着的,有能耐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靠边待着。”

如果把他的小说如果改编成评书,一个字都不用改,拿过来就能用。

那还有一种是余秋雨这样的,你比方说他写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拉出去游街,他是怎么写的。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脸。”

那个情怀给你高的呀,只恨天太低呀。

听完我讲这些回去以后您是看汪曾祺也好,还是读余秋雨、冯骥才、王小波都行。阅读这个习惯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品质,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果您实在不知道从哪看起的话,我觉得从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受戒》开始看起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