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于丹了,從熱捧到拋棄經歷了什麼?

翩翩起舞講算法


大家不喜歡于丹,有一個比較轟動的事件。2012年11月,在北大的一場崑曲演出上,于丹被主辦方邀請上臺講話,被當場“轟下臺”。



這距離於丹2008受邀到北大講國學500人教師座無虛席,樓道都擠滿人的盛況天差地別。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領頭轟于丹下臺的有可能不是北大的學生,因為當時的演出是一場對外的商演,並不是學校的閉門演出。但是從2006年于丹講《論語》迅速成為“知識明星”到6年後遭到人們的嫌棄,6年間發生了什麼?

之前于丹在央視講崑曲《遊園驚夢》的時候,涉及到《邯鄲記》的盧生,當時將“陝州”解釋為現在的陝西。然而這是錯誤的,並且被觀眾發現,在央視媒體“不懂裝懂”讓戲迷們不接受。

于丹講《論語》,講《古詩詞》,都會做一定的美化,同時灌輸一些“接受論”,漸漸的人們就發現于丹其實是在給大家喂“心靈雞湯”。引起群憤的是,面對霧霾,于丹告訴大家關上窗子、打開空氣淨化器,實在不行就啟動精神防護,別讓霧霾進入心裡。這點言論,確實沒法讓人信服,雞湯變成了“毒雞湯”。


“被轟事件”後,不少人爆出于丹對屬下極其嚴苛,對於抑鬱痛苦的女弟子冷酷無情等等。對於此類現象也有耳聞,此前,一個同行因為因為一篇採訪沒有讓于丹滿意,於是被她找了領導。

所以,于丹從紅到黑也是一個信號也是一個提醒,一方面,大眾的文化認識在不斷提高,辨別力越來越高;一方面,“人格修飾”“知識包裝”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不止看戲


前幾天路過河南信陽,看到一個樓盤的大幅廣告,宣傳的點就是“于丹要來了”,這還算事給也主的福利呢。于丹可能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已經“被拋棄了”,但是,她也許正在走近三四線小城市,大把地撈著出場費呢。

其實,大把撈出場費,可能正是于丹逐漸被拋棄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論語》走紅,甚至嫌棄了全國性的讀《論語》的熱潮。當時,于丹只是北師大一個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學院,但是很難達到文學院的學術要求,就到了北師大藝術學院,她的學問不行,但是課講得很好。她最開始是在央視節目組幫忙,結果大家說,於老師,要不您試試吧——她就那麼火了。

于丹的走紅,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中國經濟經過90年代迅猛的發展,社會對“文化”的渴求空前強烈,央視嗅到了這種需求,打造《百家講壇》,易中天講三國,火得一塌糊塗。于丹上去講,也是火;再換一個閻崇年講清史,照樣火。

應該說,于丹是非常聰明的。她趁著節目的火爆,把自己講《論語》的書賣了幾百萬冊,賺了很多錢。她到各地演講,出場費都是幾十萬。這完全是名氣帶來的財富,所謂的“眼球效應”,而缺乏真正的學術根基。她知道自己成為了一個明星,而不是大師,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來變現,來掙錢,毫無疑問,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請她都請不到。

于丹沒落的種子也就在那個時候種下,她沒有去發展自己的學術能力,而是吃老本,不斷地“複製自己”。文化明星也換代很快,百家講壇早就沒人看了,現在是各種《最強大腦》或者“見字如面”之類的,于丹那種雞湯式的解讀慢慢過時了,真正感興趣的,需要更深入的引導,而不感興趣的,則被別的花樣所吸引。

于丹在講壇上被轟走,好像是在一個大學的講座,對大學生來說,她講的東西顯得過於膚淺了。但是,這種遭遇也告訴了她自己本拋棄的現實,所以,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去三四線城市走穴上,畢竟,流行文化要到三四線城市,還需要一個階段。


張豐


她最初火起來是在2006年10月在央視的《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她依靠對《論語》和《莊子》兩部經典著作進行了非常獨到、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解讀而聞名海內外,可謂是一舉成名天下知,從此天天到處講!

但實際上,當我們慢慢從她的解讀經典的狂熱中冷卻下來的時候,卻發現,她所講的那些所謂的大道理,所謂的心靈雞湯,在剛一聽起來非常的對,非常的有智慧,但是再結合現實的生活,卻發現一點也用不上,只不過是給自己的心增加一點安慰罷了!

並且,于丹曾經所寫的書裡面,也存在有很多的錯誤,並且她曾出版的《于丹感悟》,所說她只是提交了一版演講稿,其實遠遠達不到出版的要求,但為了借她的這個名頭,出版商組織了數十人的編輯集團,對演講稿進行了大量篇幅的修改,當然最後這本書賣的不錯!

據別人所說,于丹的古文功底其實是非常差的,但是她的口才非常好,雖然以她的能力去講解論語還不夠,但無知者無畏,再加上他的舌燦蓮花,雖然有人說她是精英 和平民之間的一座橋,她讓千年的經典走進了普通大眾的心,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關於這個問題,小夥伴有什麼看法,一起來討論討論吧!


龍堂娛樂




于丹現象從火熱到衰落,她本人也從神壇上掉下來,光環盡失,現在甚至變成了過街老鼠,被人唾罵,其中,根本原因還是以下幾點。

一、于丹的走紅和成功,有時代特定因素,隨著傳統文化的普及,普通大眾的傳統文化審美能力和認識能力提高了,具備了辨別真假美醜的能力。

10多年前,傳統文化在普通大眾心目中很高大上,只因為大眾接受渠道較少,認識能力有限。在2006年,于丹開設《百家講壇》,講《論語》、《莊子》,面對擁有

良好口才,講得頭頭是道,並且很接地氣,聲情並茂的于丹,老百姓不會不對她刮目相看。

于丹充分發揮她的口才,強詞奪理,不斷把傳統結典稀釋,甚至歪曲,調和成雞湯,只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抓大眾興奮點。沒想到很受用,她一下子被大眾高高捧起,名利雙收。

任何“美味”,只要吃多了,人都會反胃。當大眾把于丹的雞湯喝得過多了,回過頭來審視,重新學習和認識經典傳統時,才發現于丹是一個學術騙子,文化垃圾製作者,她欺辱了大家的智慧和情感。因此,被大家從神壇上轟了下來。



二、當文化染上銅臭味,文化權威者自甘墮落後,地位、形象和影響力會在普通大眾心目中集體淪陷。

很多時候,普通大眾都有崇拜權威的心理,對權威深信不疑。于丹貴為大學教授、博導和文化學者,擁有先天身份優勢,她很聰明,把先天優勢很好地轉換成了經濟效益。

但是,當文化沾上銅臭味,一切向錢看時,就滋生了文化腐敗和墜落。

像學術造假,學術和美色交易等事件屢屢發生,教授變“叫獸”,專家變“磚家”,都是這些文化現象變質的有力佐證。

大眾對這些文化現象失望透頂,對擁有文化身份的人也不在心存好感。

于丹也不例外,作為文化權威者大軍中的一員,用小聰明糊弄過大家,自然會成為大家聲討的對象。


鴻鵠迎罡


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那些討厭于丹的人,瞭解她嗎?接觸過她嗎?能討厭到點子上嗎?

人云亦云的跟風,才是最可怕的。

1、于丹的能力不能否認



我曾經聽過於丹的課,那是在重慶某高校的一次文化節開幕式上,校方邀請于丹做開幕式嘉賓。

那場演講下來,說實話挺佩服她的:兩個小時的講座,她引經據典、博古通今、天文地理無所不談,中間愣是沒歇口氣。

當時我心裡就想:難怪她會成為大師級的人物,肚子裡沒點貨還真不行啊。

這從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若想成為人中龍鳳,必要先來學富五車,說白了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才有出頭之日嘛😄。

我們先看下她的成績吧:她在央視《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用自己的方式普及傳播了傳統文化,詮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業內產生廣泛影響。

同時,她還先後擔任《在共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

因此,從業務水平本身來講,于丹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不要死盯著“于丹論語”下功夫



走紅後的于丹,也遭遇了來自各個方面的牴觸或排斥。

無論是北大被轟下臺,還是被一些高校教授聯名反對,都源於于丹“雞湯達人”、做作、自負的標籤。

這其中,批評于丹講評《論語》錯誤太多、太過主觀、過於娛樂等聲音此起彼伏。

我倒覺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一部著作的解釋,大的含義明確的前提下,有一些自己的解讀也很正常。

至於說過於娛樂那些,李玉剛可以用流行的方式演繹京劇,嚴謹的學術氛圍下偶爾來點小插曲又有何妨?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說的不好,大家盡情留言拍磚吧……


普了次法


早在於丹剛紅火那幾年,布衣碰巧看了魯豫有約採訪她,看完之後就判斷她火不了多久。

首先感覺她華而不實,故弄玄虛!

為什麼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她說話有個特點,一句話可以說明白的東西,她非得雲裡霧裡,天花亂墜的用十句話來講。大量用重複的形容詞堆砌,就像孔乙己說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那樣故弄玄虛。就是簡單問題複雜來說。

另外,大家可對比于丹走紅前後的衣著打扮,就看看出于丹的膚淺及庸俗。她在百家講壇剛播講時,樣子雖然一般,倒還算乾淨順眼。後來在百家講壇紅了以後,可能是覺得身份不一樣了,整個穿衣打扮天翻地覆,極盡性感時尚,辣味四濺,講話時搔首弄姿,儼然國學大師自居,優越感十足。一個四十多歲講傳統文化知識的婦女非裝扮得像娛樂圈的三流明星及年輕網紅一樣,其見識品味可見一斑。




現在再談她的“心靈雞湯”,于丹開頭講《論語》心得,火了之後,又接著講《論語》感悟。人們說于丹的口才好,從一般人的眼光判斷倒也沒錯,確實是滔滔不絕、天花亂墜,舌燦蓮花,但是往往華而不實、言之無物,其實,他的口才境界不高,有一種“口匠”的感覺,兩個字就是"賣弄"。這樣水準的人,在女性裡面多了去了,無非反應快些,堆砌辭藻、巧於修飾,卻流於膚淺、不著實地,缺少真實價值。



但于丹的最大錯誤是,避長就短,不懂適可而止。

以她的水平,根本無法去解析論語,即使感悟論語,也勉為其難。她換一個話題,可能比現在保險,而且不可能受到如此質疑。如果於丹不冒充國學大師,去講解那些艱澀難懂的經典文獻,而去開設她更擅長的“演講與口才”、“表演與主持”之類的課程,與其做一個名不副實、被人詬病的國學大師,不如成為造詣深厚、成就卓著的“表演藝術家”,更加實至名歸、恰如其分。

像現在這樣除了獲得短暫的名利,以後會越來越臭,處於尷尬之境。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她還來不及捂熱"國學大師"這一頂帽子,就頃刻被趕下了神壇,可謂是曇花一現。

另外,于丹的中文古文底子較差。她講的所謂《論語》感壇悟,更是敗筆;其實無論是心得還是感悟,其實就是新瓶裝老酒,一路的貨色。也許她想錦上添花,但恰恰相反,實屬狗尾續貂,如果我們把論語心得視為“貂”的話。 她是搞策劃的,這樣的策劃簡直可笑,心得、感悟有什麼區別嗎?

給人感覺前面還沒講過癮,但又不好意思說我接著講,因此起了這樣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名字,而且內容又和前面毫無二致!





有時候你不得不感嘆,很多中國人的人文素質、知識水平、鑑別能力確實很低,而且“心靈雞湯”配上“于丹式忽悠”,就像電視廣告中的虛假美容、減肥產品類的東西,外表的華麗頃刻間灌倒大批不成熟的“消費者”,要不了多久,她們就會發現上當了,就如先前買的那些虛假產品,對她們要麼沒有傷害也沒用處,要麼還起了副作用。



于丹其實她講的不是《論語》,而是講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政治宣傳,迎合某某時代的道德治國的論調,而《論語》只是載體而已。當然,她也可以講《詩經》、也可以講《大學》,不過或許《論語》更廣為人知、也或許內容更口語化、更容易找到曲意迎合其主旨的內容。所以,千萬不能將其看作一個學術現象,頂多是一個政治學術的投機者、或許也可以稱作高校學術心態的一個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說她是學術淪落的成功獲益者。


布衣天涯


“雞湯文”之所以被拋棄,不是因為它本身是糟粕,而是它所提倡的東西與現實社會的巨大反差。

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曾經引起巨大的轟動,特別是她新穎的講解方式和溫潤的表達特點,讓人感覺耳目一新。這時候大家關注的焦點實際上不是她到底說了什麼,而是我們習慣了多年的文言文《論語》還可以這麼表達,所以一經推出,迅速通過新媒體形成放大效應。



只是熱鬧過後,大家真正冷靜下來看看于丹講的這些內容時,發現與現實社會反差太大了。如果這些東西放到歷史上傳說的講究周禮的上古時代,可能會讓人受益無窮。當然,後人描繪的堯舜禹時期的美好圖景到底存不存在還很難說,孟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那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都吃不飽穿不暖,道德水品有那麼高嗎?

于丹教人為善,可是現實中善人卻難以生存。誤導了我們多年的“以德報怨”,最終被證明是行不通的。生活中沒有心機或者心懷“天下無賊”的人,被人認為是“傻子”,反而是那些皮厚腹黑,左右逢源的人大行其道。這樣的現實與理想的反差,誰還會關心什麼雞湯?如果有人相信而“喝”下這碗“心靈雞湯”,那一定也是“毒雞湯”。

我們希望這個社會人人向善,但理想需要現實來印證,只有當我們社會道德到了一定高度時,于丹的學說才會得以崇尚,只是當下,學點“厚黑學”可能更實用。


華哥雜談


于丹出名於《百家講壇》,剛開始看于丹講《論語》驚為天人,覺得她真是個有大文化的人,不僅滿腹經綸,而且滿口仁義道德,聽她講國文知識,受益匪淺,她嘴裡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迸出國學知識。
在當時于丹光環照耀,紅透半邊天,講座以小時來計算費用,甚至遍及世界的很多國家,我一度極其佩服她,覺得她是最有文化的文化女知識大師。但物極必反,也許于丹自己也覺得自己真的是國學大師,在倫敦撒潑,三天換三個房間,五星酒店都各種挑剔,公眾場合,怒斥助手,特別是北大講學,被學生怒斥,“滾下去”。


這跟于丹平時傲慢和無禮,不尊重他人有關,按道理來說這麼一個“國學大師”應該是一個謙虛有禮,有分寸有教養的人,但于丹偏偏滿口仁義道德,歪解《論語》。
例如,“民無信不立”,于丹解釋說:孔子的意思是小民一定要有信仰,只要有信仰,小民就是餓死也不會造反,可跟據一般對《論語》解釋,這意思是:對小民一定要有信用,無信不立,否則無法穩定政權。所以後來大家都討厭于丹,我也特厭惡她,你們討厭于丹嗎?


滿族後代葉氏


愚弄人民者,必被自己愚弄。所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就是說的于丹這樣的人。

我們從讀書的角度來看一下於丹為何被大眾拋棄了。也希望可以為大家以後的選書提供一點建議。



《黃帝內經》提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那些真正的好書,都是非常的簡潔的,開篇就直接進入主題,全篇沒有廢話,講透了書的主題。

那些亂七八糟的書呢,看著一大本,讀了一半了,還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看完了,也不懂作者的意圖,這就是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啊。

讀這樣的書,不僅不是一種享受,相反,讀這種書,讓人非常的反感。完全是浪費時間。

《論語》本身是一本好書,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是治國安邦之學,你把她弄成雞湯文學,地攤文學,這顯然是文化的倒退。



就像是你拿一本《弟子規》非要說這是孔子之學,硬說《弟子規》就是正統儒學,這顯然是不懂《弟子規》,更不懂孔子。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難長久。


珍愛君


講一件真事兒,主角是:農村大叔、女大學生、李老師。

去年署假,女大學生到南方某地打工去了,不久給鄉下父親發短信,說:我打工的這家公司現在招保安,一月工資五千,看看大門兒,給辦公室換換桶裝水,很輕鬆的,我給你報名了,你過來。

農村大叔很高興,興沖沖地去了南方,到了目的地發現根本不是女兒說的那麼回事,沒有什麼保安工作,卻有一個能發大財的投資項目,交納6萬8千元,兩年之內能賺1200萬。

農村大叔剛開始非常生氣,責問大學生女兒:為什麼欺騙我?

女大學生辯解說:這不叫欺騙,這叫善意的謊言,就象一個病人得了癌症,醫生向他隱瞞病情一樣。

農村大叔一聽更加生氣了,說:騙人就是騙人,惡就是惡,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我沒想到你能變壞,真讓爹媽傷心。

女大學生不能安撫父親,就請來這個融資項目的一個負責人來做父親的思想工作,此人姓李,女大學生稱他“李老師”。

李老師口若懸河,循循善誘,其間也解釋了什麼是善意的謊言,李老師舉例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無賴到店鋪買了八把扇子,一把扇子三個銅錢,算帳的時候和店主產生了分歧。

店主說:三八二十四,應付二十四個銅錢。無賴硬說:三八二十一,給你二十一個銅錢就夠了。兩人爭執不下,這時店裡來了一個小道士,兩人就請小道士評評理。

小道士一聽就說:明明就是三八二十四呀。無賴又說:明明就是三八二十一呀。小道士也生氣了,說:三八二十四,我若錯了,把我的帽子輸給你。無賴就說:三八二十一,我要錯了,輸我項上人頭。

於是幾個人拉扯著去了廟裡,請德高望重的老道士評議,老道聽了原因經過,點點頭平靜地說:三八二十一,是正確的。無賴贏了,付了店主二十一個銅錢,又拿上小道士的帽子得意洋洋地離開了。

這時小道士問老道士:師父,明明是三八二十四,你怎麼也認為三八二十一呢?老道士笑眯眯地嘆氣說:三八二十一,你輸了輸一頂帽子,三八二十四,你贏了人家就沒命了,孰輕孰重?

李老師講完了故事,告訴農村大叔,老道士撒謊說三八二十一,目的是好意,這樣的謊言就是善意的謊言。

後來,那公司人多勢眾,反反覆覆誘導,農村大叔也迷惑了陷入傳銷組織了。

到此為止。我看了于丹老師一段視頻,赫然發現三八二十一的典故出自於丹老師之口,于丹老師講“xx智慧”時講了這個故事兒,細節和李老師略有不同。

于丹老師的學識還是讓我敬仰的,如果她講學佈道的時候順便告訴大家:我靠講課賺了多少錢,給人一個立體的判斷,如此以來人們喝雞湯的時候就會慎重。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雞湯也是有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