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聲東擊西」再辱龐涓

孫臏“聲東擊西”再辱龐涓​三十六計第六計:聲東擊西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它的意思是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暗地裡是攻打西面。軍事戰爭中是指迷惑敵人,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互相攻伐如家常便飯。成皋雖然不大,但位置極其重要,它是韓國北方的一道屏障。成皋突然被魏國攻陷,韓國上下一片慌亂。韓國上下都以為是龐涓因為孫臏才攻打韓國。不少大夫都主張用孫臏去換回成皋。韓王被多數士大夫言論所左右,也有意用孫臏換回成皋。
孫臏“聲東擊西”再辱龐涓

有個人叫申大夫,他堅決反對。因為他知道孫臏的才能,只要孫臏幫助韓國,成皋就一定有辦法重新奪回來。而且有孫臏在,魏國也不敢隨意欺負韓國。身為大將軍的韓國太子,是個有骨氣的人,他也反對交出孫臏,認為交出孫臏將是韓國的羞辱。韓王只好改變主意,不過要太子和孫臏立下軍令狀,保證奪回成皋。
孫臏“聲東擊西”再辱龐涓​太子和孫臏立下軍令狀,不久即出兵實施戰略計劃。太子遵照孫臏的計謀,軍隊沒有直接進攻成皋,而是直奔魏國的重鎮中牟。龐涓以為孫臏會象當年圍魏救趙一樣故技重演,並未帶兵救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韓國國都。韓王立刻命令太子和孫臏回軍護駕。孫臏讓太子明裡浩浩蕩蕩率大軍回國救急,暗地裡他與鍾離春率領一支精銳輕騎,連夜奔襲成皋,乘敵不備,迅速奪回了成皋。


孫臏“聲東擊西”再辱龐涓​智慧的關鍵在於靈活變通。孫臏對龐涓的思維和心理瞭如指掌。一招聲東擊西,完全擾亂了龐涓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