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裝腔作勢,有的人裝瘋賣傻,歷史上裝瘋賣傻第一人——孫臏

誰會把一個瘋瘋傻傻的人當作自己的敵人呢?又有誰會和瘋瘋傻傻的人一比高低?和瘋子、傻子決勝負,贏了也等於輸了!

戰國時,龐涓和孫臏在鬼谷子門下讀書,算是同門師兄弟。後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大將,孫臏去找老同學謀事。龐涓本就妒忌孫臏的才能高於自己,所以,擔心孫臏將來超過自己,又聽說他熟悉孫子兵法,就更加忌恨他。於是,他在魏惠王面前誣告孫臏裡通外國,並請惠王對其施以刖刑(即砍去雙腿的膝蓋骨),使他變成了廢人。


有的人裝腔作勢,有的人裝瘋賣傻,歷史上裝瘋賣傻第一人——孫臏


龐涓為了把《孫子兵法》弄到手,他把孫臏關押起來,又假惺惺地供給好吃好喝的。孫臏不知道龐涓的作為,還對他很感激。龐涓乘機討要《孫子兵法》。孫臏因無現成的書本,可還能記憶起來,就答應了龐涓的請求,憑記憶在木簡上寫起來。龐涓原來打算等孫臏寫完了就弄死他,但龐涓所派的童僕看不慣龐涓的所作所為,又可憐孫臏忠厚老實,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告訴了孫臏。此時,孫臏才如夢初醒,看清了龐涓的豺狼面目。但他已身陷囹圄,如何才能逃離虎口呢?

孫臏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套脫身妙計。當晚,他裝成瘋癲的樣子,又哭又笑,又吵又鬧,並將已寫好的竹簡放火燒掉。龐涓懷疑他裝瘋,就叫人把他扔進茅坑。他在茅坑裡爬來爬去,玩很痛快。龐涓叫人送來酒食他不吃,反而把送來的垃圾當美餐佳餚起來。龐涓看孫臏竟瘋癲成這樣子,只好罷休。後來,齊威王派人到魏國,想方設法把孫臏接到了齊國。


有的人裝腔作勢,有的人裝瘋賣傻,歷史上裝瘋賣傻第一人——孫臏


裝瘋賣傻的人正是吃透了人們輕視低能弱者的這種心理,才裝出瘋癲癲、傻乎乎的樣子,心中卻十分精細地打著小算盤。這種人看起來似乎很不開竅,瘋瘋傻傻,但在節骨眼上,會突然露出本來面目,顯示出英雄本色。

裝瘋賣傻就如同打醉拳。你看那醉拳,架式並不美觀,乍看起來像個吃醉酒的人在發酒瘋,東倒西歪,似乎不堪一擊。其實,醉拳很厲害,一招一式都暗藏殺機,裝醉只是為了迷惑對方,為了把騰騰殺氣掩蓋起來。對方以為自己碰上了一個醉鬼,於是就麻痺大意,不加戒備,可就在這時,捱上了醉鬼的重拳,等猛然醒悟,已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悔之晚矣。這訣竅便是:“形醉神不醉。”


有的人裝腔作勢,有的人裝瘋賣傻,歷史上裝瘋賣傻第一人——孫臏


裝瘋賣傻也要有功夫,也有其訣竅:“形瘋意不瘋,形傻神不傻。”裝瘋賣傻的人,自然都已摸到了這個竅門。外表或一介瘋子,或一副憨相,言行舉止都是瘋癲癲、傻乎乎的樣子,骨子裡精明至極,瘋傻都瘋傻在虛處,精明都精明在實處。裝瘋賣傻裝到這種程度,自然稱得上裝瘋賣傻的高手了。

歷史上還有一位雖不及孫臏有名但也是深得這其中奧妙,他就是春秋時晉國的世代卿士士會。《國語》記載:有一次,士會的兒子士燮很晚才從朝中回來,士會問他:“怎麼這麼晚啊?”士燮回答說:“有一個秦國客人在朝廷上說了不少啞謎,大夫們沒有人能知道,我知道其中三件事。”士會很生氣,說:“大夫們不是不知道啊,是謙讓長輩,你這個小子憑三件事在朝廷上壓人家,我不在時,晉國滅亡的日子不會遠了。”拿木杖打他,把帽子上面的簪子都打斷了。薑還是老的辣!這位老卿士明白,過於顯露自己,往往不見得有多大才幹;而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卻總是不急於顯露自己的才能。所以,不能不分場合,過於顯示自己的聰明才華;必要時,裝瘋賣傻的人才是大聰明。


有的人裝腔作勢,有的人裝瘋賣傻,歷史上裝瘋賣傻第一人——孫臏


現在,裝瘋的人不多見,但裝傻的卻大有人在。對此類人,你得有一雙亮眼睛,才能透過他的那副偽裝,看清其廬山真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