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樂業首選番禺

安家乐业首选番禺

1980年落成的市橋北郊新村為番禺第一個農民別墅村

安家乐业首选番禺

2003年5月,谷圍新村一景 黃國宏攝

茅寮、磚屋、樓房、別墅……30多年來,番禺人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番禺,不但吸引了珠三角地區的人過來安家,而且也成為香港同胞置業的首選。

資料顯示:1964年,番禺尚有61238戶住茅屋;到1982年,基本實現茅屋變磚屋。

改革開放開始後,也是番禺民居由磚木結構向鋼筋混凝土結構過渡的分水嶺,而市橋鎮北郊新村成為當時番禺的第一個農民別墅村。

1981年,位於市橋北郊的市橋新城區首期工程——北麗園竣工,這是番禺有史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商品住宅樓小區。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西城區開始進入住宅開發高潮,第一個商品樓住宅小區——西城花園誕生。之後,華僑城開始建設,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末,華僑城成為市橋西區最好的居住區。西麗路也成為市橋城區可以與大北路媲美的繁華街道。

1988年8月28日洛溪大橋通車帶動了洛溪地區房地產業成板塊態勢出現,當時的洛溪新城對於番禺房地產的意義,不但在於區域板塊外向型市場零的突破,更在於在開發住宅的同時建設了大量的配套設施,而這樣的開發模式,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樓盤。洛溪新城的開發商採取了“先社會效益,後經濟效益”的發展策略,在還沒有完全獲得利潤的情況下,不惜投入大量資金,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積極地進行市政配套建設,如建學校、郵電局、商業配套等系列公共設施。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之後的十幾年,更是番禺人居形態從數量到質量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重要時期。大石、南村、鍾村,這些日後將變化成中國房地產史上大名鼎鼎的洛溪板塊和華南板塊的地方,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還都只是大片農田或江岸灘塗,甚至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沒有人能夠預言這片土地日後將發生的變化,沒有人可以知道這裡建的房子日後竟可以賣到高達2萬元/平方米,十幾年內住宅的最高價足足增長了三四十倍,更沒有人預料到這裡會成為廣州未來的發展重心之一,會有很多億萬富豪選擇在這裡棲居。

從有詳細數據統計以來1993年開始到2008年11月17日,番禺區預售商品房18532棟;預售總面積33125677.85平方米,共計達到324497套。

回顧這些數據以及番禺這些年來走過的道路,我們可以發現,番禺,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也是一片讓不少市民和外來人口了卻安居夙願的“夢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