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小兵张嘎这个人吗?

零粹时光


今天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小兵张嘎这个人物可能非常熟悉,嘎子这个形象陪伴我们长大,他智擒胖翻译官、和小胖墩打赌等故事情节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历史上真的有小兵张嘎这个人物吗?

小兵张嘎是河北作家徐光耀塑造出来的一个文学形象,建国初期,徐光耀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讲述了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故事,在小说开端写了一个抗日小兵,但后来没有展开。1957年后,徐光耀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保定一带劳动改造,心情苦闷之余,将《平原烈火》中的那个抗日小兵形象单独摘出来,结合一些人物原型,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后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全国引起轰动。

说起这部电影来,背后还有一个故事。1960年代初,中苏交恶,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崔嵬接到一个任务,要他拍一部儿童电影,来压倒“苏修”的《伊凡的童年》,崔嵬于是根据徐光耀的小说拍了这部《小兵张嘎》。今天看来,《小兵张嘎》在艺术上非常成熟,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长镜头的运用,都超过了今天的许多大片。

小兵张嘎之所以给几代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影片中的嘎子是活生生的孩子形象,当时拍摄的许多影片脸谱化严重,但《小兵张嘎》没有这个缺点。嘎子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孩子,有缺点也有优点,比如堵胖墩家烟筒、打赌输了不认账、和胖墩打架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谈及《小兵张嘎》,再多说一句。建国后关于少年小英雄文艺作品不少,除了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以外,还有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石挥导演的《鸡毛信》,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等,这些作品中的嘎子、海娃、雨来、潘冬子等小英雄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民国年间那些事


文学作品《小兵张嘎》是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播放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银幕上歪戴草帽,手拿木头枪,身穿对襟粗布白褂子、大裤衩,长着一双虎里虎气的大眼睛的张嘎子,成了人们眼中新中国早期电影里抗日小英雄的经典形象。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对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子的原型究竟是谁争论不休。河北人认同张嘎子的原型是赵波,天津人认同的原型是燕秀峰,还有人认同嘎子的原型是八路军小战士张恩淼,甚至还有人认为嘎子的原型另有其人。对于嘎子的原型到底是谁这一问题,老作家徐光耀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张嘎子没有固定的写作原型,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

嘎子原型之一:1938年,17岁的赵波参加了八路军冀中军分区第九分区的雁翎队,从此成了一名活跃在白洋淀一带打击日伪军的雁翎队队员。在长期的敌后游击战斗中,赵波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据不完全统计,在雁翎队期间赵波就一个人缴获了手枪7支、步枪114支、机枪两挺、活捉日伪军100多人。1946年,已经是雁翎队大队长的赵波参加了华北野战军冀中纵队某部,担任连长职务。成为一名解放军指挥员,在解放战争中赵波同志负伤致残。1960年作为优秀民兵代表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获得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亲自赠送给赵波同志一把国产半自动步枪。

嘎子原型之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只有13岁的白洋淀地区少年燕秀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怀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燕秀峰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在整个抗战期间,燕秀峰多次参与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攻打日伪据点的战斗。先后击毙100多名日伪军,缴获步枪59支、手枪40支、机枪1挺、掷弹筒2具。1944年,燕秀峰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上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作家魏巍特意采访他写了一篇纪实性散文《燕嘎子》发表在晋察冀边区的报刊上。

嘎子原型之三:1928年出生的张恩淼是河北衡水人,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敌工部工作。1942年在外出活动中被日本人抓,由于他学过一点日语被日本人胁迫做了翻译。混入了日军角邱镇日军据点,随即与八路军联系,成为八路军攻打该炮楼的内线。

角邱镇炮楼是由日军第36师团第224联队第1大队第3分遣队分哨长冈田兵长等10名日军老兵驻守。该炮楼十分坚固,没有大炮根本无法从外部攻克它,一直是影响安平县抗日斗争的一座桥头堡。1943年春,安平县委决定由内线配合县大队拔掉这颗钉子。3月11日夜里,15岁的张恩淼和先前打入炮楼的四位同志一起在内部行动,杀死了日军机枪手、点着了炮楼。配合县大队一起拿下了日军据点,这件事后来被徐光耀了解到以后作为素材写进了《小兵张嘎》一书中。可惜的是八路军战士张恩淼回部队后不久就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有很多没成年的敌占区少年有着和小兵张嘎相似的战斗经历,他们中有很多人也在对敌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他们都是徐光耀同志笔下那个可爱、机灵、淘气又勇于牺牲的小英雄--嘎子。

历史有故事,我来告诉你。我是今日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徒步说史


嘎子的艺术原型,本名:燕秀峰,出生在冀中白洋淀。他热爱八路军,八路军们也很喜欢他。住在他家里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老钟叔,常常讲英雄故事给他听。

每次看完了《小兵张嘎》,我都觉得我们现在的孩子真的是无比的幸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懂珍惜。我们能有今天的日子,都是因为有了众多想张嘎那些革命先烈和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12岁的孩子现在在都在读书,但是张嘎已经参加了游击队,在众多的对敌作战中日伪军对他闻风丧胆,是鬼子眼中的“活阎王”。

1944年,嘎子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在新时代中,我们的孩子可以去学校学知识。可是,在张嘎的那个时代,却没有学校,许多孩子多么渴望能去上一次学校,哪怕是一小会也行!夜晚,黑暗降临,这时,我们可以开电灯照亮,灯光照亮了满屋子,明亮极了!

可是,在张嘎的那个时代,科技并不发达,用的不是电灯,而是油灯。点亮油灯,虽然油灯也能照亮屋子,但是,油灯不比电灯那么明亮,看什么都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晚年的燕老独自居住着一个两居室的偏单,钻石燕儿、灰白燕儿悠闲地在水族箱里游着,碗口大的乌龟在阳光下探出头来,邻居老伯替燕老给外孙女捎来学校老师的暑期安排,燕老爽朗地笑着说:“现在的生活都挺好,什么事都有人给我招呼,邻居做了什么好吃的都给我送来。

看着82岁的燕老平易的神态、敏捷的思维、稳健的脚步,让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英雄的感觉。


禹音


小兵张嘎的原型是1924年出生于白洋淀地区的燕秀峰,在1937年日本军队进入中原之后,年近13岁的燕秀峰在日本的三光政策下选择加入抗日游击队,由于年龄较少所以其他队员都称燕秀峰为嘎子。从背景来看,小兵张嘎的原型应该就是燕秀峰无疑,而且,燕秀峰在抗日游击队期间曾处决过100多个汉奸(据他说是亲手处决),这一点和影视剧中的小兵张嘎也很相似。

图为小兵张嘎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前,燕秀峰还参与了多场进攻炮楼的战斗,并缴获了日本和伪军大量的武器弹药,可以说是战功显著,在1944年的英模大会上,燕秀峰甚至还被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并且受到了魏巍特采访,并将燕秀峰的曾经抗日的事迹写成了小说,随后徐光耀又综合了同在白洋淀出身的抗日游击队队友赵波的事迹又写出了一篇翻版。

图为燕秀峰

最终,这篇翻版被剧组录用并拍成了黑白电影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随后,又有剧组将徐光耀的翻版版权买走并拍成了抗日连续剧《小兵张嘎》。由于小兵张嘎有很多原型可以参考,且背景故事真实,生动有趣,所以连续剧版本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很多平民的欢迎。

图为赵波

作为一部具有儿童特色的军事影片。《小兵张嘎》通过儿童特殊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聪慧勇敢且非常“嘎”气的少年英雄形象。目前,除了小兵张嘎原型之一赵波拥有相应的纪念馆,其余的原型都已经陆续死去,曾经硝烟战火的白洋淀地区也变成旅游景区,不仅让人感慨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


军事新观察


嗯,小兵张嘎的原型是冀中白洋淀的“雁翎英雄”赵波,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冀中军区九分区的雁翎队,在白洋淀周围打击日伪军,是一位传奇的抗日英雄,1960年作为优秀民兵代表在北京被毛主席接见,亲赠国产半自动步枪一把。

1961年根据赵波的抗日故事被改编成小说《小兵张嘎》,1963年拍摄成电影,成为几代人回忆的经典作品。



赵波是个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神枪手,“猎枪打雁神枪手,抬杆专打鬼子兵”,所谓抬杆,就是那个年代猎人和渔民用的火铳,在缺乏武器的抗日战争中,华北各地游击队和民兵很多人就是用这种简陋的武器打击日本侵略者,而赵波是其中的佼佼者,据不完全统计,他一个人缴获手枪7支、步枪114支、机枪两挺,活捉日伪军和汉奸100余人,绝对的抗日英雄。

1939年,不满17岁的赵波就加入了白洋淀抗日武装“雁翎队”,划着小船,拿着抬杆,打击往来于湖上的日军运输船艇,历任雁翎队的侦察员、分队长和大队长。1946年参加华北野战军冀中纵队,担任连长职务。



白洋淀是海河平原最大的湖泊,方圆366公理,有12万亩芦苇荡,是天津和华北地区日军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当然也是抗日武装杀敌的最好战场。

如今,在河北省安新县的“白洋淀文化苑”景区里建有《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馆名由开国上将、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亲题,有兴趣的答友可以去旅游和参观。


度度狼gg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张嘎这个人,是作者徐光耀的艺术创作。他将几个游击队员的事迹和气质融于一身,创造了这个人物。

个人认为张嘎是我国抗战电影中,最优秀最真实的一个人物。

相比脸谱化的潘东子之流,张嘎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是一个小游击队员,但不脱离一个贪玩淘气孩子的形象。

他打鬼子也不是出于什么大道理,就是想为奶奶报仇。

张嘎被鬼子抓住,宁死不屈,还敢点炮楼。

但和小胖子摔跤,输了以后翻脸咬人。

对于民间流传的各种“张嘎”原型,作者徐光耀自己说是胡扯。

徐光耀实际接触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白洋淀的赵波,一个是原保定武装部的干部,由于在战斗中失去了左胳膊,人们都叫他“董胳膊”,真名反倒记不起来了。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在小说及电影剧本《小兵张嘎》完成之后才接触的。

徐老第一次和赵波见面是在1962年秋,作为保定文联的工作者前去采访雁翎队的故事。那时,创作于1958年的小说《小兵张嘎》已于1961年发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也已经交付剧组了。至于燕秀峰,徐老并不认识。在燕秀峰刚被发现并见诸报道时,徐老曾很高兴地撰文:毕竟又多了一个佳话流传中的“张嘎”,英雄的发现总是让人高兴的。但要论起“张嘎”的原型,显然上述几位都不是。

所以,对于一些自称“张嘎”原型的人、媒体宣传的所谓“张嘎”原型,以及有媒体称“徐光耀要据某原型的事迹再写《张嘎新传》”等等,徐老非常反感。


萨沙


我记得第一看,小兵张嘎是刚记事时侯,那时好没有别的影片公演。只有小兵张嘎,小时侯一切都不明白,跟姐姐身后看热闹,后来长大也看多少遍,真得记不清,反正公演次数最多。看的最多影片。张嘎应该编剧创作人物,有很多我在东京平原,听到人物故事,也有日夲进入夲村老人讲情境,更有三四个舅舅小时参加八路军时样子,我的舅舅们真得比张嘎还英勇,在京东和鬼子作斗争。是小八路侦探员,在直接在包森,田野英烈手下当兵,是当时广大华北平原,有很多张嘎一样人物,小兵”张嘎,只是集中很多优秀代表创造人物。是舅舅那一代很多中华儿女反抗日夲侵略争取民独立的优秀代表,再塑造的人物,有舅舅的影子但不是舅舅,是干干万万和日本作斗争的优秀儿子。真的几个舅舅参加八路军其中二舅舅是小侦员,和嗄子十分相似。没有枪,背着大筐,白天去炮楼侦查情况,夜里去山里更多是传递消息,后到去了东北,又回打天津,还解放四川成都,新中国成立是团长。是我们村和周围村伟大的军官,但是老粗和正直,没有在有再大作为在成都运输厅工作。但小张嘎子他看见电影都会流泪,并挠挠被被曰本兵砍伤的腿子大疤瘌,什么也不说,多象在回忆当时情景和老首长牺牲的过去一切。是六十年后期电影就有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时,给我映象最深就是嘎子,因为有舅舅的身影和勇敢。小兵张嘎那一代人几乎没有了,小嘎子的样子,不是真人是前辈同敌人作斗争真实写照,不似真人盛似真人 ,不是那个确有那个那个人。


ww3721


《小兵张嘎》系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

首先来说,历史上没有“张嘎子”这个人,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不过,任何作品中塑造出的人物都有原型和出处,“小兵张嘎”也大抵如此。关于“小兵张嘎”的人物原型,历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说法一::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就流传了几个,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队员赵波。赵波一直担任雁翎队的侦察员,他经历的抗敌故事也曾被报刊报道。当年《小兵张嘎》在白洋淀拍外景时,摄制组还请他到场,就服装、武器、作战等方面向他咨询。

说法二:上个世纪80年代初,“燕嘎子”(燕秀峰,曾名燕嘎子)在天津被“发现”了。他确是冀中(任丘)抗日根据地轰动一时的英雄人物:作家魏巍当年曾根据他的事迹,在自己的散文集中专门写了一篇《燕嘎子的故事》。很快,大小报刊都将他许为“张嘎”的原型。

说法三:当年的雁翎队队员、后任雁翎队副队长的孙革老人,认为当年本地的一个名叫“张沉底”的小鬼,最接近“张嘎”原型,但后来参加八路军跟部队走了,再也杳无音信。

说法四:有些人曾传说《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子”,因为他也是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与‘张嘎’同岁。不过这种说法被徐光耀老人本人否认了,他说:“我虽然是13岁当的八路,但我这个人是非常刻板的,很守规矩,全无灵动之气,也没有创立过可以名垂史册的功勋”。

综合来看,历史的抗战英雄里并没有“张嘎子”这个人,其人物原型也并不是固定的某一个人。从报刊的宣传来看,河北人承认赵波,天津人承认燕秀峰。这个形象应该是综合了多个英雄人物的形象,组合之后塑造出来的。


历史猎奇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之一就是《小兵张嘎》看着里面嘎子智斗小鬼子的场景看的我也是热血沸腾,有时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嘎子一样勇斗鬼子,这些都是儿时的回忆了,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张嘎这个人呢?当然是没有的,不过有这个人物原型。 《小兵张嘎》是由作家徐光耀写的小说《小兵张嘎》改编的,张嘎的原型之一是燕秀峰,他是在1937年日本人侵占冀中平原,对冀中平原进行三光政策时参加的抗日游击队,当时他年仅13岁。在抗战期间他战功卓著,仅在1943年至1944年间就处决特务100多个,并且还多次参与和突击炮楼,缴获很多武器弹药。1944年晋察冀边区第二劳模大会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茶叶蛋都吃的起


历史上并没有小兵张嘎这么个人,但张嘎是有历史原型的,而且不是固定的某一个人。电视剧《小兵张嘎》是根据徐光耀的小说版《小兵张嘎》改编而来的。

徐老当年在宁晋县大队时,隔壁赵县大队有两个出名的小侦察员。徐老形成“张嘎”的灵感有一部分部分来自于这两个小侦察员。

主要是反应当年烽火年代儿童应有的特质,勾勒出了中华名族不屈的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