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有小兵張嘎這個人嗎?

零粹時光


今天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對小兵張嘎這個人物可能非常熟悉,嘎子這個形象陪伴我們長大,他智擒胖翻譯官、和小胖墩打賭等故事情節至今讓人難以忘懷。歷史上真的有小兵張嘎這個人物嗎?

小兵張嘎是河北作家徐光耀塑造出來的一個文學形象,建國初期,徐光耀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平原烈火》,講述了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故事,在小說開端寫了一個抗日小兵,但後來沒有展開。1957年後,徐光耀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保定一帶勞動改造,心情苦悶之餘,將《平原烈火》中的那個抗日小兵形象單獨摘出來,結合一些人物原型,以白洋淀為背景,創作了中篇小說《小兵張嘎》。後來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在全國引起轟動。

說起這部電影來,背後還有一個故事。1960年代初,中蘇交惡,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崔嵬接到一個任務,要他拍一部兒童電影,來壓倒“蘇修”的《伊凡的童年》,崔嵬於是根據徐光耀的小說拍了這部《小兵張嘎》。今天看來,《小兵張嘎》在藝術上非常成熟,無論是演員的表演,還是長鏡頭的運用,都超過了今天的許多大片。

小兵張嘎之所以給幾代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一個關鍵因素是影片中的嘎子是活生生的孩子形象,當時拍攝的許多影片臉譜化嚴重,但《小兵張嘎》沒有這個缺點。嘎子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個孩子,有缺點也有優點,比如堵胖墩家煙筒、打賭輸了不認賬、和胖墩打架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談及《小兵張嘎》,再多說一句。建國後關於少年小英雄文藝作品不少,除了徐光耀的《小兵張嘎》以外,還有管樺的《小英雄雨來》,石揮導演的《雞毛信》,李心田的《閃閃的紅星》等,這些作品中的嘎子、海娃、雨來、潘冬子等小英雄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民國年間那些事


文學作品《小兵張嘎》是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播放後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銀幕上歪戴草帽,手拿木頭槍,身穿對襟粗布白褂子、大褲衩,長著一雙虎裡虎氣的大眼睛的張嘎子,成了人們眼中新中國早期電影裡抗日小英雄的經典形象。

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對電影《小兵張嘎》中張嘎子的原型究竟是誰爭論不休。河北人認同張嘎子的原型是趙波,天津人認同的原型是燕秀峰,還有人認同嘎子的原型是八路軍小戰士張恩淼,甚至還有人認為嘎子的原型另有其人。對於嘎子的原型到底是誰這一問題,老作家徐光耀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張嘎子沒有固定的寫作原型,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

嘎子原型之一:1938年,17歲的趙波參加了八路軍冀中軍分區第九分區的雁翎隊,從此成了一名活躍在白洋淀一帶打擊日偽軍的雁翎隊隊員。在長期的敵後游擊戰鬥中,趙波練就了一手好槍法,據不完全統計,在雁翎隊期間趙波就一個人繳獲了手槍7支、步槍114支、機槍兩挺、活捉日偽軍100多人。1946年,已經是雁翎隊大隊長的趙波參加了華北野戰軍冀中縱隊某部,擔任連長職務。成為一名解放軍指揮員,在解放戰爭中趙波同志負傷致殘。1960年作為優秀民兵代表到北京參加表彰大會,獲得毛主席的接見,毛主席親自贈送給趙波同志一把國產半自動步槍。

嘎子原型之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只有13歲的白洋淀地區少年燕秀峰參加了抗日遊擊隊。懷著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燕秀峰很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革命戰士。在整個抗戰期間,燕秀峰多次參與游擊隊配合主力部隊攻打日偽據點的戰鬥。先後擊斃100多名日偽軍,繳獲步槍59支、手槍40支、機槍1挺、擲彈筒2具。1944年,燕秀峰在晉察冀邊區第二屆英模大會上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作家魏巍特意採訪他寫了一篇紀實性散文《燕嘎子》發表在晉察冀邊區的報刊上。

嘎子原型之三:1928年出生的張恩淼是河北衡水人,在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敵工部工作。1942年在外出活動中被日本人抓,由於他學過一點日語被日本人脅迫做了翻譯。混入了日軍角邱鎮日軍據點,隨即與八路軍聯繫,成為八路軍攻打該炮樓的內線。

角邱鎮炮樓是由日軍第36師團第224聯隊第1大隊第3分遣隊分哨長岡田兵長等10名日軍老兵駐守。該炮樓十分堅固,沒有大炮根本無法從外部攻克它,一直是影響安平縣抗日鬥爭的一座橋頭堡。1943年春,安平縣委決定由內線配合縣大隊拔掉這顆釘子。3月11日夜裡,15歲的張恩淼和先前打入炮樓的四位同志一起在內部行動,殺死了日軍機槍手、點著了炮樓。配合縣大隊一起拿下了日軍據點,這件事後來被徐光耀瞭解到以後作為素材寫進了《小兵張嘎》一書中。可惜的是八路軍戰士張恩淼回部隊後不久就在一次戰鬥中犧牲了。

在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有很多沒成年的敵佔區少年有著和小兵張嘎相似的戰鬥經歷,他們中有很多人也在對敵鬥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可以說,他們都是徐光耀同志筆下那個可愛、機靈、淘氣又勇於犧牲的小英雄--嘎子。

歷史有故事,我來告訴你。我是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徒步說史


嘎子的藝術原型,本名:燕秀峰,出生在冀中白洋淀。他熱愛八路軍,八路軍們也很喜歡他。住在他家裡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老鍾叔,常常講英雄故事給他聽。

每次看完了《小兵張嘎》,我都覺得我們現在的孩子真的是無比的幸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懂珍惜。我們能有今天的日子,都是因為有了眾多想張嘎那些革命先烈和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12歲的孩子現在在都在讀書,但是張嘎已經參加了游擊隊,在眾多的對敵作戰中日偽軍對他聞風喪膽,是鬼子眼中的“活閻王”。

1944年,嘎子出席了晉察冀邊區第二屆英模大會,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在新時代中,我們的孩子可以去學校學知識。可是,在張嘎的那個時代,卻沒有學校,許多孩子多麼渴望能去上一次學校,哪怕是一小會也行!夜晚,黑暗降臨,這時,我們可以開電燈照亮,燈光照亮了滿屋子,明亮極了!

可是,在張嘎的那個時代,科技並不發達,用的不是電燈,而是油燈。點亮油燈,雖然油燈也能照亮屋子,但是,油燈不比電燈那麼明亮,看什麼都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晚年的燕老獨自居住著一個兩居室的偏單,鑽石燕兒、灰白燕兒悠閒地在水族箱裡遊著,碗口大的烏龜在陽光下探出頭來,鄰居老伯替燕老給外孫女捎來學校老師的暑期安排,燕老爽朗地笑著說:“現在的生活都挺好,什麼事都有人給我招呼,鄰居做了什麼好吃的都給我送來。

看著82歲的燕老平易的神態、敏捷的思維、穩健的腳步,讓我們一下子就找到了英雄的感覺。


禹音


小兵張嘎的原型是1924年出生於白洋淀地區的燕秀峰,在1937年日本軍隊進入中原之後,年近13歲的燕秀峰在日本的三光政策下選擇加入抗日遊擊隊,由於年齡較少所以其他隊員都稱燕秀峰為嘎子。從背景來看,小兵張嘎的原型應該就是燕秀峰無疑,而且,燕秀峰在抗日遊擊隊期間曾處決過100多個漢奸(據他說是親手處決),這一點和影視劇中的小兵張嘎也很相似。

圖為小兵張嘎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前,燕秀峰還參與了多場進攻炮樓的戰鬥,並繳獲了日本和偽軍大量的武器彈藥,可以說是戰功顯著,在1944年的英模大會上,燕秀峰甚至還被授予了“一級戰鬥英雄”的稱號並且受到了魏巍特採訪,並將燕秀峰的曾經抗日的事蹟寫成了小說,隨後徐光耀又綜合了同在白洋淀出身的抗日遊擊隊隊友趙波的事蹟又寫出了一篇翻版。

圖為燕秀峰

最終,這篇翻版被劇組錄用並拍成了黑白電影並獲得了極大的反響。隨後,又有劇組將徐光耀的翻版版權買走並拍成了抗日連續劇《小兵張嘎》。由於小兵張嘎有很多原型可以參考,且背景故事真實,生動有趣,所以連續劇版本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很多平民的歡迎。

圖為趙波

作為一部具有兒童特色的軍事影片。《小兵張嘎》通過兒童特殊的心理活動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聰慧勇敢且非常“嘎”氣的少年英雄形象。目前,除了小兵張嘎原型之一趙波擁有相應的紀念館,其餘的原型都已經陸續死去,曾經硝煙戰火的白洋淀地區也變成旅遊景區,不僅讓人感慨時代變遷所帶來的變化。


軍事新觀察


嗯,小兵張嘎的原型是冀中白洋淀的“雁翎英雄”趙波,抗日戰爭時期加入冀中軍區九分區的雁翎隊,在白洋淀周圍打擊日偽軍,是一位傳奇的抗日英雄,1960年作為優秀民兵代表在北京被毛主席接見,親贈國產半自動步槍一把。

1961年根據趙波的抗日故事被改編成小說《小兵張嘎》,1963年拍攝成電影,成為幾代人回憶的經典作品。



趙波是個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神槍手,“獵槍打雁神槍手,抬杆專打鬼子兵”,所謂抬杆,就是那個年代獵人和漁民用的火銃,在缺乏武器的抗日戰爭中,華北各地游擊隊和民兵很多人就是用這種簡陋的武器打擊日本侵略者,而趙波是其中的佼佼者,據不完全統計,他一個人繳獲手槍7支、步槍114支、機槍兩挺,活捉日偽軍和漢奸100餘人,絕對的抗日英雄。

1939年,不滿17歲的趙波就加入了白洋淀抗日武裝“雁翎隊”,划著小船,拿著抬杆,打擊往來於湖上的日軍運輸船艇,歷任雁翎隊的偵察員、分隊長和大隊長。1946年參加華北野戰軍冀中縱隊,擔任連長職務。



白洋淀是海河平原最大的湖泊,方圓366公理,有12萬畝蘆葦蕩,是天津和華北地區日軍重要的水上運輸線,當然也是抗日武裝殺敵的最好戰場。

如今,在河北省安新縣的“白洋淀文化苑”景區裡建有《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館名由開國上將、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親題,有興趣的答友可以去旅遊和參觀。


度度狼gg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張嘎這個人,是作者徐光耀的藝術創作。他將幾個游擊隊員的事蹟和氣質融於一身,創造了這個人物。

個人認為張嘎是我國抗戰電影中,最優秀最真實的一個人物。

相比臉譜化的潘東子之流,張嘎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是一個小遊擊隊員,但不脫離一個貪玩淘氣孩子的形象。

他打鬼子也不是出於什麼大道理,就是想為奶奶報仇。

張嘎被鬼子抓住,寧死不屈,還敢點炮樓。

但和小胖子摔跤,輸了以後翻臉咬人。

對於民間流傳的各種“張嘎”原型,作者徐光耀自己說是胡扯。

徐光耀實際接觸過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白洋淀的趙波,一個是原保定武裝部的幹部,由於在戰鬥中失去了左胳膊,人們都叫他“董胳膊”,真名反倒記不起來了。而且這兩個人都是在小說及電影劇本《小兵張嘎》完成之後才接觸的。

徐老第一次和趙波見面是在1962年秋,作為保定文聯的工作者前去採訪雁翎隊的故事。那時,創作於1958年的小說《小兵張嘎》已於1961年發表;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劇本也已經交付劇組了。至於燕秀峰,徐老並不認識。在燕秀峰剛被發現並見諸報道時,徐老曾很高興地撰文:畢竟又多了一個佳話流傳中的“張嘎”,英雄的發現總是讓人高興的。但要論起“張嘎”的原型,顯然上述幾位都不是。

所以,對於一些自稱“張嘎”原型的人、媒體宣傳的所謂“張嘎”原型,以及有媒體稱“徐光耀要據某原型的事蹟再寫《張嘎新傳》”等等,徐老非常反感。


薩沙


我記得第一看,小兵張嘎是剛記事時侯,那時好沒有別的影片公演。只有小兵張嘎,小時侯一切都不明白,跟姐姐身後看熱鬧,後來長大也看多少遍,真得記不清,反正公演次數最多。看的最多影片。張嘎應該編劇創作人物,有很多我在東京平原,聽到人物故事,也有日夲進入夲村老人講情境,更有三四個舅舅小時參加八路軍時樣子,我的舅舅們真得比張嘎還英勇,在京東和鬼子作鬥爭。是小八路偵探員,在直接在包森,田野英烈手下當兵,是當時廣大華北平原,有很多張嘎一樣人物,小兵”張嘎,只是集中很多優秀代表創造人物。是舅舅那一代很多中華兒女反抗日夲侵略爭取民獨立的優秀代表,再塑造的人物,有舅舅的影子但不是舅舅,是乾乾萬萬和日本作鬥爭的優秀兒子。真的幾個舅舅參加八路軍其中二舅舅是小偵員,和嗄子十分相似。沒有槍,揹著大筐,白天去炮樓偵查情況,夜裡去山裡更多是傳遞消息,後到去了東北,又回打天津,還解放四川成都,新中國成立是團長。是我們村和周圍村偉大的軍官,但是老粗和正直,沒有在有再大作為在成都運輸廳工作。但小張嘎子他看見電影都會流淚,並撓撓被被曰本兵砍傷的腿子大疤瘌,什麼也不說,多象在回憶當時情景和老首長犧牲的過去一切。是六十年後期電影就有小兵張嘎,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時,給我映象最深就是嘎子,因為有舅舅的身影和勇敢。小兵張嘎那一代人幾乎沒有了,小嘎子的樣子,不是真人是前輩同敵人作鬥爭真實寫照,不似真人盛似真人 ,不是那個確有那個那個人。


ww3721


《小兵張嘎》系當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自1961年發表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張嘎”,因其“英氣”與“嘎氣”,已成為新中國幾代人童年記憶中的最燦爛的一部分。

首先來說,歷史上沒有“張嘎子”這個人,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不過,任何作品中塑造出的人物都有原型和出處,“小兵張嘎”也大抵如此。關於“小兵張嘎”的人物原型,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說法一::在“嘎子”的故鄉白洋淀,就流傳了幾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隊員趙波。趙波一直擔任雁翎隊的偵察員,他經歷的抗敵故事也曾被報刊報道。當年《小兵張嘎》在白洋淀拍外景時,攝製組還請他到場,就服裝、武器、作戰等方面向他諮詢。

說法二:上個世紀80年代初,“燕嘎子”(燕秀峰,曾名燕嘎子)在天津被“發現”了。他確是冀中(任丘)抗日根據地轟動一時的英雄人物:作家魏巍當年曾根據他的事蹟,在自己的散文集中專門寫了一篇《燕嘎子的故事》。很快,大小報刊都將他許為“張嘎”的原型。

說法三:當年的雁翎隊隊員、後任雁翎隊副隊長的孫革老人,認為當年本地的一個名叫“張沉底”的小鬼,最接近“張嘎”原型,但後來參加八路軍跟部隊走了,再也杳無音信。

說法四:有些人曾傳說《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本人就是“張嘎子”,因為他也是13歲就參加了八路軍,與‘張嘎’同歲。不過這種說法被徐光耀老人本人否認了,他說:“我雖然是13歲當的八路,但我這個人是非常刻板的,很守規矩,全無靈動之氣,也沒有創立過可以名垂史冊的功勳”。

綜合來看,歷史的抗戰英雄裡並沒有“張嘎子”這個人,其人物原型也並不是固定的某一個人。從報刊的宣傳來看,河北人承認趙波,天津人承認燕秀峰。這個形象應該是綜合了多個英雄人物的形象,組合之後塑造出來的。


歷史獵奇


小時候我最喜歡看的電視劇之一就是《小兵張嘎》看著裡面嘎子智鬥小鬼子的場景看的我也是熱血沸騰,有時總是把自己想象成嘎子一樣勇鬥鬼子,這些都是兒時的回憶了,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張嘎這個人呢?當然是沒有的,不過有這個人物原型。 《小兵張嘎》是由作家徐光耀寫的小說《小兵張嘎》改編的,張嘎的原型之一是燕秀峰,他是在1937年日本人侵佔冀中平原,對冀中平原進行三光政策時參加的抗日遊擊隊,當時他年僅13歲。在抗戰期間他戰功卓著,僅在1943年至1944年間就處決特務100多個,並且還多次參與和突擊炮樓,繳獲很多武器彈藥。1944年晉察冀邊區第二勞模大會時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茶葉蛋都吃的起


歷史上並沒有小兵張嘎這麼個人,但張嘎是有歷史原型的,而且不是固定的某一個人。電視劇《小兵張嘎》是根據徐光耀的小說版《小兵張嘎》改編而來的。

徐老當年在寧晉縣大隊時,隔壁趙縣大隊有兩個出名的小偵察員。徐老形成“張嘎”的靈感有一部分部分來自於這兩個小偵察員。

主要是反應當年烽火年代兒童應有的特質,勾勒出了中華名族不屈的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