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佛教到底是誰創立的呢?

密探零零發


佛教當然是古印度人釋迦牟尼創立的。

當時的古印度,最流行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將人分為貴賤不同的四等,即四種姓,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教還崇拜很多神靈,重視祭祀,其宗教綱領為: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

婆羅門教維護森嚴的等級制度,因此遭到了底層人民的反對。當時的古印度出現了反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分為很多教派,主張各不相同,但很多都反對等級制度,主張修行而不是祭祀。

佛教也是沙門思潮的一種,因此後來很多僧侶都自稱沙門。

古印度有一個小國,叫做迦毗羅衛,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當時迦毗羅衛的王子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王子有一天出宮遊玩,親眼見到了生、老、病、死四種痛苦。悉達多回到王宮悶悶不樂,認為人生充滿痛苦,希望找到解脫的辦法。

一天夜裡,王子騎著白馬,偷偷地跑出王城,去探尋從痛苦中解脫的真理。他先在山中跟隨著沙門思潮的某些修行者學習禪定,修習到一定程度,他發現禪定並不能解脫。然後他又向苦修者學習苦修,每日僅食一麻一麥,餓得瘦骨嶙峋,最後發現苦修也不能解脫。

於是悉達多結束了苦修,接受了一位牧羊女佈施的乳糜,並在一棵菩提樹下坐了下來,發誓說如果不能證悟真理,就不站起身。終於他見到天邊的一顆明星,突然證悟了真理,即“苦集滅道”四聖諦。

於是悉達多四處遊歷,宣傳自己領悟的解脫之法。

他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又被稱為佛陀,即覺悟了的人。他所傳的教法,被稱為佛教。因此,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教徒稱為本師,即根本的老師。

不過,後來大乘佛教興起,認為世界上有無數的佛,在釋迦牟尼之前也有佛,比如燃燈古佛。釋迦牟尼在久遠之前的某一世誠心供養燃燈佛,燃燈佛預言他必將成佛。可能題主聽到的“釋迦牟尼只是把佛教發揚光大”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吧。



夢露居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名字是喬達摩·悉達多,屬於古印度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釋迦牟尼是指釋迦族的寂默聖人,佛是覺悟者。喬達摩是印度古仙人,屬於姓,悉達多是名,意思是一切義成就、萬事如意。

一般認為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56年,逝世於公元前486年。出生地是今天尼泊爾的藍毗尼。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淨飯王,母親是附近天臂城的摩耶夫人。

當時印度和中國類似,是一個分裂的國家,有十六大國類似中國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迦毗羅衛國只是一個小國,差不多和魯國這麼大。

釋迦牟尼29歲出家,36歲悟道,涅槃後火化,有遺骨(舍利)流佈世界各地。

目前主要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是:

1,南京牛首山的頂骨舍利;

2,陝西法門寺的指骨舍利;

3,北京八大處的齒骨舍利;

4,斯里蘭卡佛牙寺的牙骨舍利。

佛教記載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我們這個大爆炸產生的宇宙還有三尊佛陀: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這三位佛陀都已滅度,離釋迦牟尼佛最近的迦葉佛大約在200萬年前滅度。因為過去佛講的佛法在世間已經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從新講出佛法,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

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主要是四聖諦:苦、集、滅、道。

苦諦:世間是苦的,最快樂的事也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也是苦。

集諦:講苦是怎麼產生的,因為我們有煩惱,煩惱最終導致苦。眾生在六道輪迴中受苦。

滅諦:苦是可以滅盡的,苦滅的狀態是涅槃。

道諦:講怎樣滅苦,滅苦的道路。成佛或者成阿羅漢,阿羅漢是滅煩惱者,就可以滅掉苦,不再六道輪迴。

後來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仰了佛教,把佛教傳播到各地,成為一個世界宗教。今天,佛教主要分為:南傳上座部佛教,漢傳大乘佛教,藏傳密宗佛教。

佛教後來也分裂成二十個部派,主要是上座部和大眾部。

在公元前後,佛教出現了大乘佛教,乘是車乘、車輛的意思。大乘認為小乘是小車,只能運載少量人,大乘是大車,可以救度很多人。

小乘佛教主要是南傳佛教,目的是讓自己成阿羅漢。

大乘佛教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目的是讓眾生成佛。

大乘佛教的龍樹菩薩提出了中觀,提出語言構造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空,沒有實體性,也就是一切法空。

後來無著菩薩提出了唯識,認為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意識的呈現,離開意識是沒有實體性的,把中觀的思想進一步深化,成為大乘佛教理論的最高體系。

從東漢開始,佛教傳到了中國,中國接受了大乘佛教,分成了八個宗派:三論宗(中觀),唯識宗(唯識),天台宗,華嚴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武一宗二毛的滅佛事件。今天中國自稱為佛教徒的,據估算,大約有2億人。全世界的佛教徒大約有5億人。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佛教當然是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但客觀的說,現在的佛教已經與原始佛教有了很大的差異。歷史上有大量的外部思想進入佛教,佛教在外傳的過程當中,又和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地域性的佛教宗派。下面簡要談一談佛教創立的歷史背景和重要的思想變遷。

首先介紹釋迦牟尼。這個詞是對他的尊稱,他的原名是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一個小王國的王子,具體的位置在現在的尼泊爾境內。這個國家以釋迦人為主體。釋迦牟尼的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具體的生卒年份不詳,目前佛教史學者的主流觀點是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的人。根據佛經的記載,由於受到世間生老病死等現象的刺激,釋迦牟尼在29歲的時候決定出家修行,探尋生命的終極意義。五年以後,終於大徹大悟,開始招募弟子,宣傳自己的思想。在傳播佛教的過程當中,還與其他宗教展開辯論,並多次取得勝利。這實際上反映了佛教在創始的時候,古印度地區傳統的婆羅門教開始衰落,多個新興宗教開始興起。佛教的思想來源,除了傳統的古印度文化之外,還包括當時新興的其他宗教的部分思想,當然,釋迦牟尼本人的思想始終是處於主導地位的。

其次,介紹佛教思想變遷。佛教早期的思想,現在普遍公認主要保存在四部阿含經,尤其是其中的雜阿含當中。阿含經是僅有的同時得到北傳和南傳認可佛經地位的佛教經典。這一時期的佛教思想體現為以開悟為方式,應對世間的苦難,尋求精神的終極解脫。主要針對個人。這一時期,佛教的宗教色彩其實並不濃厚,更像是一個學術團體。佛陀去世後100年,佛教進入部派佛教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形成了上座與大眾兩個部派的大分裂。上座部堅持傳統,大眾部主張革新。大眾部的革新體現在,認可佛陀作為神的地位,也認可偶像崇拜,主張修改戒律適應時代發展。大眾部的改革使得佛教的宗教色彩日益濃厚。公元前後,大乘佛教開始在印度北部的貴霜王朝興起。大乘佛教以大眾部佛教思想為基礎,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思想內容。大乘佛教將早期佛教個人解脫為主,追求轉向為普渡眾生。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龍樹。龍樹的生卒年份不詳,說法很多。龍樹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中觀思想。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不主張空。上座部普遍認為佛法是實有的。大眾部提出了空的觀念。龍樹進一步發展,指出佛法皆空。哲學層面上講,就是從客觀唯心論走向了主觀唯心論。空也就意味著,佛與法並沒有實體存在性,但如果真的完全不存在,佛與法當然也就沒有意義。因此提出了中觀思想,也就是佛與法在空與不空之間。中觀思想是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想。因為主張空,所以這一派又被稱為大乘空宗。之後大約在公元五六世紀,又發展出了大乘有宗。也就是唯識論。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的就是這一派思想。他的師父戒賢是這個派別的代表人物。唯識論實際上指的就是佛法只存在於認識當中,除了認識以外,其他都是空的。只承認認識的存在,所以稱為唯識論。由於認可認識的存在性,所以被稱為有宗。這一派的觀點在中國的影響不大。之後佛教在印度進入衰落期,思想文化上沒有更多的發展。

再次,談一下佛教在中國的中國化歷程。這裡主要談思想文化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淨土宗和禪宗這兩個佛教宗派。淨土宗發端於南北朝時期,主要思想特點在於強調外力的幫助。佛經當中記載,西天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發願拯救世人,只要誠心發菩提心,死後就可以前往西天極樂世界。淨土宗根據這種思想構建。主張以唸佛號的形式修行,通過外力加持,實現生命的終極解脫。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契合了下層民眾的需求。因此在中國廣泛流傳。禪宗以大乘空宗的中觀思想為基礎,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部分觀念。推崇思想的極致自由。受到了文人階層的普遍推崇。這兩個宗派為了在中國發展都對原有的佛教教義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而堅持古印度文化本色的法相唯識論,在中國的發展卻非常的艱難。唐代以後就不再傳承了。小乘宗派和大乘有宗在中國不受歡迎,實際上反映了中國人對於佛教文化的取捨是有選擇的。大乘空宗與道家的玄學有很好的契合性,這是它能夠在中國傳承發展的重要原因。

最後,梳理整個佛教發展以及進入中國的歷程,可以發現除了釋迦牟尼以外,還有好幾個人對中國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大乘思想的奠基人龍樹,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慧能,還有淨土宗的奠基人曇鸞。他們的思想共同塑造了當代中國佛教的具體形態。


zyb38537240


佛教誕生於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屬尼泊爾境內),如今已成為在東亞和東南亞擁有眾多信眾的世界第三大宗教。

公元前六-前四世紀古印度進入了十六雄國時代:這一時代印度次大陸上崛起了十六個較為強大的國家,與此同時也分佈著一些小國。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就是其中之一,這是臣服於憍薩羅國的一個半獨立的小國,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接近印度邊界。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比較奇特的是在那個君主制盛行的年代釋迦族卻實行著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

在印度的種姓制下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大階層成為了統治者,他們殘酷地壓榨著百姓和奴隸,與此同時很多人開始思考為什麼人與人生來就不平等呢?為什麼人降生於世就會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恨別離等苦惱呢?在這群思考者中就有釋迦族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的父親是當時迦毗羅衛的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傳說摩耶夫人懷孕時曾夢見白象入胎,然而在喬達摩·悉達多誕生七天後摩耶夫人去世,於是這位小王子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喬達摩·悉達多從七歲開始接受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學業培養,據他晚年自述:青年時代的他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極盡聲色娛樂,以致於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直到有一天身為王子的喬達摩·悉達多出宮遊歷時的經歷促使了他的悟道成佛。

話說在這次遊歷過程中喬達摩·悉達多先到了京城東門,在這裡他看到了一位彎腰駝背的老人步履蹣跚地行走著,只見這位老人面黃肌瘦、頭髮枯槁、衣衫襤褸,看起來非常可憐。第一次見到此情此景的喬達摩·悉達多問跟隨在一旁的侍臣:“將來我們是不是也會像這樣?”侍臣回答:“誰也免不了年老。”回宮後的喬達摩·悉達多一想到自己將來年老之後也會是一副潦倒不堪的模樣,因此終日悶悶不樂。這被淨飯王看出來了,於是向侍臣仔細詢問了太子外出遊歷的經歷。得知太子悶悶不樂的原因後淨飯王告誡侍臣:”下次外出不要再讓太子看到老人,不要讓他看到不好的,要把好的事情給他看。”過了一段時間太子又出外遊歷,這次他來到了南門,在這裡他見到了一個病人,於是又問侍臣:“我們誰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侍臣回答”這是誰也不能保證之事。“又過了一段時間太子又去西門遊歷,在這裡他見到了死人出殯的場景。死者並非年老之人,而是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年,在失去這個壯勞力後全家人都陷入了困頓——他的父母承受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年紀輕輕就成為寡婦,他的孩子蒙受著幼年喪父的陰影。由於死者家裡實在太過貧窮,以致於連棺材都買不起,草蓆隨便一卷就抬去葬了。太子又問侍臣:”我們誰能保證自己或自己的親人不會英年早逝呢?“在遊歷過京城的東、南、西三個城門後喬達摩·悉達多終於來到了北門,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出家修行的沙門。有人可能覺得奇怪:這時佛教尚未誕生,何來沙門?其實也並不奇怪——儘管目前佛學界和史學界將喬達摩·悉達多奉為佛教的開山鼻祖,但對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人生七難以及在種姓制下人與人之間的生而不平等現象早就有人開始思考了,只不過到了喬達摩·悉達多這兒將其發揚光大而形成了佛教,所以在喬達摩·悉達多之前有人出家修行也不足為奇,只不過這時的修行者還沒能形成成熟的思想體系。沙門告訴喬達摩·悉達多:”通過修行可以擺脫生老病死之苦。”

這次遊歷之後喬達摩·悉達多萌發了出家修行的念頭,這自然遭到了父王的反對。以世俗常情看來:捨棄王位而出家無疑是傻瓜,然而在喬達摩·悉達多的內心深處對榮華富貴自有其一番理解:什麼是富呢?什麼是貴呢?雖貴為九五之尊、富有四海,可是這些對他來說一點興趣都沒有,因為他看到了老病死之苦,並不是貴就沒有苦!還是會老、會病、會死。而富也不永久,今天是個大富豪,水、火、地震這些災難一來,說不定一夜之間就變成窮光蛋,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喬達摩·悉達多為了要解脫自己的老病死苦,也要令一切眾生解脫,所以發心出家。當時古印度的修行者們普遍認為:通過折磨不淨的肉體能達到使精神解脫的目的,剛出家的喬達摩·悉達多對此也是堅信不疑的,所以他用六年的時間深入極端苦行,摧殘自己的身心,甚至一度使其他修行者以為他將喪命。最終他認為苦行無益——無法達到覺悟與涅槃,於是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此後他來到距他昔日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從此世人皆稱他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在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傳教。佛教眾生平等的思想很快吸引了大批底層民眾,他們開始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產生質疑。這自然不能為作為高種姓的婆羅門祭司所容,於是新生的佛教處處受到婆羅門教的排擠打壓。直到公元前544年-前491年摩揭陀國王頻毗婆羅時代才開始大力推廣佛教。公元前364年左右摩訶帕德摩·難陀篡奪了摩揭陀國的王位,開創了難陀王朝。相傳摩訶帕德摩·難陀乃是奴隸出身,在當時的種姓制下儘管他已貴為一國之君仍備受婆羅門祭司的歧視,立志於強化王權的摩訶帕德摩·難陀無法接受婆羅門階層以種姓制度來制約自己的權力,於是他在位時期大力弘揚佛教的眾生平等理念以對抗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

難陀王朝修築了印度最早的水利工程設施,建立了有效的徵稅管理制度,為印度形成統一的帝國奠定了基礎。然而這個王朝還沒來得及將印度建設成為統一的帝國就碰上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不遠萬里打到了印度河流域,不過亞歷山大的戰線實在太過漫長了,以致於後勤補給越來越難以為繼,事實上印度河已是亞歷山大擴張的極限了。在攻佔印度河流域後亞歷山大已無力向印度其他地區擴張,就在這時他認識了一名印度青年旃陀羅笈多——這時一個出身於為國王飼養孔雀的奴隸家族的青年,然而亞歷山大卻認定此人絕非等閒之輩。果不其然在亞歷山大死後旃陀羅笈多率領印度人民發動起義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即又在謀臣考底利耶的協助下攻佔難陀王朝的都城華氏城,由此開創了孔雀王朝。

到了旃陀羅笈多的孫子阿育王在位時期通過武力統一了除邁索爾地區外的整個印度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地),也許是因為厭倦了多年來的殺戮,於是在統一印度後阿育王公開宣稱:”戰鼓的聲音湮滅了,佛法的光芒將普照大地“。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佛教徒開始為自己的信念而湧向東方,目前史學界公認的說法是大約在公元前後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不過由於當事正處於西漢、新莽、東漢三朝更替時期,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佛教未能在中原得到什麼發展。直到漢明帝時期曾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漢明帝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飛去。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他有個博學的大臣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於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天竺僧人到達東漢都城洛陽後在此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至此開始了這個宗教向中國傳播的歷史。此後佛教又通過中國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逐漸成為東亞各國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非過現未來。釋佛是娑婆教主,古佛來都是菩薩化身,佛在盡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不能分別。阿彌陀佛


平常心132178314俞凌


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是毋庸置疑的。

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即現在的尼泊爾),淨飯王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漢譯為"一切義成"。因為他是釋迦族裡的一個大聖人,所以稱為釋迦牟尼。成道後人們稱他佛陀,簡稱為佛。意思為覺悟者。釋迦牟尼堪稱領悟了宇宙人生真諦的大學者。

釋迦牟尼,誕生於迦毗羅,得道於摩竭陀,說法于波奈羅,湼槃於拘屍那。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稱為佛教。佛陀八十年來的一期壽命,做三件大事:一是創立與弘揚佛法,二是創立佛教;三是普渡眾生。佛陀自始至終,把有緣的應該得度的眾生,統統度化了。他盡力於無生之中,示現有生;於無滅之中,示現有滅。這叫做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利利他,功圓果滿。佛教的核心就是緣起與因果。

釋迦牟尼佛在普度眾生過程中,培養了大批佛弟子。主要有一一常隨佛學十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難陀尊者、羅㬋羅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迦旃延尊者、富樓那尊者、優波離尊者、須菩提尊者。有五大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十大佛弟子"與"五大菩薩",為普度眾生與佛教的傳承與興旺作出了卓著的貢獻。

佛教傳入中國,大多數人公認是東漢孝明帝永平十年。漢明帝派遣中郎將蔡㥉、秦景、王遵等18人到印度去請求佛法。路過大月氏國,正巧遇到了攝摩騰、竺法蘭兩位法師,騎著二匹白馬,帶來了佛像和佛的舍利以及梵文貝葉經60萬言,從印度來到中國弘揚佛法。因此漢明帝以最隆重的儀式,把二位尊者迎接到洛陽,先住鴻臚寺,不久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白馬寺,為供養這二位法師的安居之處,後來就在此翻譯了《四十二章經》。佛教就由朝廷先信奉起來,後來逐漸推廣到民間。



玉堂行佛人


公認的佛教創始人當然是佛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他原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天印度和尼泊爾的邊境地區,印度一直自詡是佛教的誕生地,這讓尼泊爾很不爽,明明是自己國人創立的佛教,憑啥便宜印度人。

釋迦牟尼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出身宮廷,錦衣玉食,卻心憂百姓疾苦,20歲時他捨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他先是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

佛的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這就是釋迦牟尼和佛教的由來。

證道的釋迦牟尼廣收弟子,廣大門庭,由於他的教義淺顯易懂,所以發展很快,這一時期大家思想一致,行動一致,也被稱為“和合一味”時期。但在釋迦牟尼死後一百年,佛教卻發生了分裂,。

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小乘本質並無差別,多半是有修行者對佛經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大乘佛教力主參與和干預社會生活,即我們說的“入世”,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而所謂”小乘”就是小船,講究眾生自救,也就是我們說的“出世”。其實大城小乘並無高下之分,見仁見智而已。

孔雀王朝時期,由於阿育王的推崇,佛教被尊為國教,在印度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隨著孔雀王朝的衰落以及印度教的崛起,佛教逐漸衰落,加之內部分裂不斷,最終在印度被邊緣化。

但在中國,佛教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展,進而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

佛教究竟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歷史學界是有爭議的,有學者考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禁止修建寺廟,可見當時佛教已經來到中國,但由於統治階級的阻撓沒有獲得發展。到了東漢,佛教才以官方的形式進入中國社會,並迅速生根發芽,成為此後幾千年中國人最強大的宗教信仰。

據說漢明帝(東漢第二位皇帝,劉秀兒子)曾夜夢一神人,第二天問群臣此人是誰。有大臣告訴他這是西方的佛。明帝一聽,趕緊派人去印度尋找。走到阿富汗遇到了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便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播佛法。二人欣然接受邀請,用白馬馱經,來到洛陽,在當地建寺,也就是今天的洛陽“白馬寺”。而第一部翻譯成漢語的佛經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經》(金庸在鹿鼎記中大大惡搞了一把),這本經書以《論語》的調調翻譯而成,可讀性很強。時至今日,白馬寺依然保有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墳墓(**期間被搗毀,後重建)

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究其原因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分不開,連年戰亂讓百姓十分疾苦,又不知道如何解脫,而佛法教義給了他們轉世的希望,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與之相對應,貴族階層生活糜爛,信奉玄學,追求長生,聽說信佛可以往生輪迴,也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一來二去,佛教在中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正是這段時期。

隋唐時期佛教發展到鼎盛,我們今天熟知的佛教八門:禪宗、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唯識宗、淨土宗和密宗都是隋唐時期建立的,中間雖有唐武宗滅佛,但佛教已經遍地開花,不可阻擋。誕生了玄奘法師、六祖慧能、智者大師等一大票證者。

當然,佛教從印度出口,中國並非單一的目的地,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主要指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里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他們從教義和形式上都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有一定差別。



日慕鄉關


佛教教主釋迦摩尼

佛去已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梵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佛誕)。西國普以為佛起於梵,而梵事上亦在力造“佛寧地”形象。 是使眾生佛生於梵之錯覺,是以尼泊爾民素不。] [一佛亦世界三大教一。佛,蓋“覺者。佛又稱如來、應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重人心與道德之修與悟。佛教徒修佛者即在依悉達多所悟修行法,見生與宇宙之真相,終超死生苦、斷盡煩惱,得究竟解。


默凡解說


世尊雖開創佛教,但在古佛塔前告之眾人在若干年前上一尊佛迦葉佛出世時就有佛法了,只是隱沒了,這出自《佛說寶篋印陀羅尼經》,只能說我們這個文明中出現的佛法由世尊開授,而在若干文明之前佛法就己經存在,但佛教的開創者是釋迦牟尼佛,因為有佛法不等同於有佛教。


清雅居士70


佛教和外星人有關,下面這幅圖是在中國發現的水晶猿人頭上拍到的,這也說明最早的佛教來自外星文明。

仔細看左邊是個佛頭,右邊有一個人臉,這個人就是最早創立佛教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