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61歲南開博士,帶女兒在家上學15年

如今,19歲大女兒將獲本科文憑

8歲小女兒仍然“在家上學”

“民間私塾第一人”袁鴻林

把他的“私塾”,搬來了廈門

61歲父親帶女兒在家上學15年

據澎湃新聞:今年61歲的袁鴻林,自2003年開始帶女兒在家上學。目前,19歲的大女兒即將通過自考獲得本科文憑;而袁鴻林則在廈門繼續帶著8歲的小女兒和其他家庭實踐“在家上學”。

19歲大女兒“私塾女孩袁小逸”

自4歲起,在家上學15年

如今馬上就要本科畢業

在一所律所實習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而她的父親袁鴻林

則帶著8歲小女兒

在廈門繼續“在家上學”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對妹妹的教育,袁小逸與父親想法不同

她希望妹妹可以一半時間在家裡

一半時間在一所比較自由的學校

她希望“在家上學”的孩子

能成為獨立自主而且開心的人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視頻的最後,在廈門海邊

袁逸林正帶著小朋友在沙灘抓螃蟹

他說,“教育就是要培養人才,

你管我用什麼方式呢?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許多網友吵翻

[

在家上學,真的好嗎?

]

有人認為,袁小逸自信、成熟

父親的教育方式是

成功

@亨國Hengel:大女兒給人的感覺很好哇,是一個有主見會思考的女孩

@巧雲兒:19歲的姐姐看起來確實自信,能掌控自我的氣質,感覺是傳統教育裡缺少的。

@霖霖yhl:大女兒說話言語要比同齡人成熟。一般小孩子說不出來這樣的。

@滋味SweetCC:大女兒和小女兒說話時候那種胸有成竹的態度聽著特別舒服,尤其是大女兒,19歲就能對社會和人生有自主直觀的認識,這是應試教育永遠沒有辦法給的

@大圓滿祭祀:文憑只是敲門磚,重要的是能力,初步感覺這個家庭教育應該是成功的。

然而也有人擔憂

不去學校,孩子會缺失人際交往

@天師-卞贇: 文化課可能沒啥問題,但人際交往就……感覺弊大於利

@赫厄墨斯:為了自己的實驗,拿孩子的未來做賭注?不可取

@長天一色201306:學校不僅學的是知識,更重要的是適應社會,學會融入社會。僅從知識角度,書本知識重要,社會知識更重要。從成長角度看,上學接受正規教育是必須的。公立不滿意,還有私立可選。孩子是無辜的,不要做試驗品。偏執的是大人,偏執的是選擇。靜觀其後,必然生亂,且行且看。

有網友認為

“在家上學”和學校教育,各有利弊

@昂扣-劉學生斜槓小生:不做評論,只希望孩子開心,有正確的三觀

@麥先生同學:挺有借鑑意義的教育,當下教育問題多如牛毛,這是一條很好的路。

@Sissizhanan:國外這種home education稍微多一點。我們公司。IT經理,瑞士人,6個兒子都是他老婆一手帶到考大學,現在有做IT的,有當律師的,算是成功案例了。我見過的孩子有三個,都很文質彬彬,但都稍有些靦腆

@一點一點沒有夢想:無所謂了,只要他覺得ok,孩子覺得好就行,有文化有時間有精力全心全意自己教育是好事,但大部分家長都不具備這些,所以各司其職,在學校有學校的好處,在家有在家的好處,學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學校就是第一個小社會,學會怎麼立足是第一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經歷怎麼知道自己能不能融入。

@CIVITAS的字母軍隊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大女兒的設想更好,畢竟再好的學校也沒辦完全法因材施教,再好的私塾也缺乏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資源

其實,去年錢江晚報就曾報道過

在家讀書15年

袁小逸最大的問題,是

找不到伴

(以下為錢江晚報原文,略有刪節▼)

[

女孩讀私塾14年 父親:這是小眾模式

]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2017年,18歲的袁小逸正在準備專升本的最後一門自學考試,如果今年通過,接下來,她就要選擇考研的學校了。

這個時間,距離父親袁鴻林對她“16歲大學畢業”的規劃,晚了兩年。

嘉興人袁鴻林,被稱為“民間私塾第一人”,14年前,這位北大畢業的碩士在海鹽老家開辦私塾,女兒是他的第一位學生。之後,“私塾女孩袁小逸”在媒體上被稱為奇蹟,袁鴻林也將自己的教學模式稱為“袁小逸模式”。

這些年過去了,袁鴻林堅持的私塾教育模式進行順利嗎?

廈門最強父女南開博士在家教女兒,姐姐19歲本科畢業,妹妹不上學

13歲開始參加自考

5年時間考完專科考本科

扎著隨意的馬尾辮,戴一副淺色框眼鏡,說到高興處會笑出聲來,袁小逸是個性格外向又健談的女孩。

3歲進幼兒園時,老師給袁小逸的評語是:與小朋友的正常溝通有問題。

之後她一直抗拒去幼兒園,2003年,在袁小逸4歲時,袁鴻林決定把女兒帶回家自己教,一直到現在的18歲。

袁鴻林曾經對女兒的規劃是:3歲開始早教,6歲達到小學低年級水平,9歲小學畢業,13歲高中畢業,16歲大學畢業,19歲碩士畢業,21歲博士畢業。

“我目前在準備英語自考的本科,還剩最後一門了,今年10月考。專業課有幾門的確比較難,其他還好。”講起現狀,袁小逸很輕鬆。

袁小逸13歲開始參加自考,16歲拿到大專文憑,繼而開始專升本。一開始感興趣的是心理學,但考了幾次下來後,感覺有些吃力,“大概那個時候年紀還太小。”後來在袁鴻林的建議下,改選自己的強項,英語。

準備考試、在私塾裡上課、看書、和朋友聊八卦、偶爾打幾盤遊戲,這是她這幾年的生活。

此外,袁小逸這些年的生活還有一個特殊之處,跟著父母不停搬家。

今年1月份,袁鴻林又帶著全家從浙江紹興搬到廣東深圳,繼而落腳惠州。這是他開辦私塾以來第5次搬家:之前從海鹽到永康、再到義烏,又搬到紹興……

“我就像打游擊。”袁鴻林說,頻繁搬家的原因之一是,當地教育部門不認可。

袁鴻林目前在惠州和當地一個培訓機構合作,地方暫時設在一個公園裡,眼下只有四五個學生,小的三四歲,大的八九歲,和他的小女兒年紀相仿。

7年前,袁鴻林有了小女兒,對小女兒的教育,他採用的還是“袁小逸模式”,在家上學。

他開的私塾也招收其他學生,大多是認可他理念的粉絲、朋友的孩子,教中英文及其他必備科目,日託4000/月,全託6500/月,可以說,收費不菲。

在袁鴻林的博客上,公佈了上課表:早上7點起床,晚上21:30就寢,從早讀到主題課程到體育鍛煉和興趣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國學、英語、數學和科學都教。

承擔課程的老師主要是袁鴻林夫妻,偶爾袁小逸也會來客串上課。

袁鴻林:女兒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伴

說起自己與同齡人大不同的成長軌道,袁小逸還是比較喜歡“私塾”模式,“傳統的那種上學方式,不適合我。”

2008年,袁小逸曾到嘉興某中學初二年級插班。

為什麼會突然花一年的時間去插班?

“我個人覺得,她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袁鴻林解釋,那段時間,私塾不被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認可,所以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沒有對外公開招生,學生不多,這讓小逸覺得孤獨。

對袁小逸來說,這一年最大的收穫之一是結交到了新朋友,因為是住校,她有了自己的舍友,保持聯繫到現在。

從幼兒開始就“在家上學”,持續到高等教育,在袁鴻林看來,女兒的表現優異。

不過,他也坦言,隨著小逸慢慢長大,這種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在袁鴻林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伴。“這個伴不是簡單的同齡人,而是學識在一個層次,學習上可以相互切磋的。”

除此之外,作為父親,袁鴻林也敏銳地察覺到,女孩子需要有閨蜜,“她在這方面比較遺憾,另外還有異性交往,也會有所限制。”

袁鴻林說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順其自然。“在家上學的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這的確是一個遺憾。這畢竟是小眾的學習模式,人際交往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限制,畢竟不像在學校裡,有大批孩子。”

但是,這並不妨礙袁鴻林對“在家上學”的堅持,“交到的朋友少,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講,他們交往的質量會高很多。”

大部分時間都獨處的袁小逸倒沒有覺得自己缺朋友,“我交友渠道比較廣,有的是在媒體上看到我的事情後,來找我的,另外,我們這些在家上學的,有一個圈子。但是能和我聊得比較深的,都是比我大3到5歲。”

袁鴻林:我反對不學理工的做法

對現在有些私塾只教文史的做法,袁鴻林說,他很反對。

“不教理工,是把現代學術砍掉了一大半,是不負責任的。我覺得,孩子到了13歲以上,甚至要更傾向於學理工。”

在袁鴻林看來,基礎學科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根據孩子特點有所傾向,但不能一刀切。

“一些私塾不教,大概是因為師資缺乏吧。”袁鴻林的觀點是,對學校的應試教育不能極端地去反對,你可以不去搞,但該學的還是要學。

除此之外,風靡的讀經私塾也是袁鴻林反對的,“那是傻讀,方式錯誤。”

在家上學,畢竟是小眾的學習模式,人際交往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限制。

現在,袁鴻林把他的私塾開到了廈門

廈門的一些小朋友在“私塾”裡就學

這是一場逃離學校的教育冒險嗎?

你會讓孩子在家上學嗎?

說說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