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說自己快發黴的人,真的沒事可做嗎?

吃完了中飯,躺回到床上,打開手機,習慣性的打開頭條、知乎的消息推送,查看今天的疫情情況。

已經忘了今天是第幾天沒有踏出家門了。

5天,還是10天?從感覺上似乎感覺過了很久很久,但是又似乎昨天才剛過完年。

翻了翻各大主流媒體,發現大家的生活,好像都成了一個樣子,被簡單、粗暴的分成了兩塊:「關注疫情」和「無聊的熬日子」。

01.疫情爆發後,我無聊的日子

每天早上、中午、晚上,習慣性的打開手機,查看一下疫情變化,希望疫情趕緊離去,順便和朋友們、家人就此話題嘮叨上一兩句。

而在這件事情之外,放假的興奮越來越淡,一切都開始變得無聊起來,無聊的吃飯,無聊的睡覺,無聊的玩手機。

至於時間的劃分,也沒有一點規律可言,可能今天多一點無聊用來睡覺,明天多一點無聊用來玩手機,後天又多一點無聊用來抱怨。

我,每天就那麼“無聊”的在“玻璃大缸”裡熬著日子。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學”,說自己快發黴的人,真的沒事可做嗎?

回家之前本來計劃,年後的假期,去圖書館讀一些書,在頭條寫一些文章。

在我的想象之中,這本可以是一個很充實,很有意義的假期。

可是,事實卻是,在疫情大爆發後,整日無所事實,圖書館閉館,村子封村了,每天除了焦慮疫情,就是抱怨生活總是不按計劃進行。

抱怨在家,只能蹭慢的無比的wifi,導致我寫不出文章;圖書館閉館,讓我看不成書;疫情嚴重,讓我無法安心的生活.....

對,似乎,一切都在阻礙著我,告訴我,這段時間,你就是要無聊,你就是除了焦慮都幹不成......

但是真的如此嗎?

02.本該結束的文章,我突然改變了主意

這篇文章的原來目的,是表達一下自己的無聊生活,隨意吐槽這些日子,把憋在心裡的不舒坦釋放出來。

本來寫到上面這一小段,這篇文應該就可以結束了。

但是,當我寫完最後這幾行話的時候,我才發現,似乎,並不是生活選擇了無聊,而是,我選擇了無聊。

我嚴肅的問自己:

我寫文章,真的需要很快的WiFi嗎?似乎不是,一個WPS,加稍微不卡的網絡能搜索素材,就足夠了。

我看書,去不了圖書館就看不成了嗎?似乎也不是,戴上耳機,把門一關,打開ipad,在家也是可以看的。

疫情嚴重,我真的沒有辦法出力嗎?好像也並不是一點事都做不了,給家人科普,勤洗手,阻止家人出門、聚集,也是有意義的。

那麼,為什麼我還是感覺自己什麼沒做呢?為什麼覺得日子很無聊?併為這種無聊感到焦慮呢?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學”,說自己快發黴的人,真的沒事可做嗎?

以前一直抱怨,生活不給喘息的時間,現在被迫停下進行一次大喘息,卻開始嫌棄喘息的時間太長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除了那些奮戰在前線的“戰士”,我們這些抱怨“朝九晚六”的人,能在年初就實現了夢想中,僅次於“經濟自由”的“時間自由”,本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不給國家添亂,然後剩下的時間都是自己的。

本該是一件“潛力”大於“限制”的事情,我卻在“這大把的時間中”喘著喘著,開始焦慮不安,表現出自己對“忙碌”的嚮往。

03.抱怨或許只是一個藉口

可是,我是真的是嚮往忙碌嗎?現在看來未必如此。

我可能只是嚮往一種安心,一種可以抱怨的安心:在時間裡忙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可以藉此抱怨生活,來掩飾自己的拖延。

“我在工作,我很忙,你難道看不出來嗎?”這百用不爛的藉口,用於掩飾自己嚮往成長,卻一直不行動。

可是,現在這個藉口沒了,不得不開始面對現實。那要怎麼辦?只能是尋找新的藉口。

例如:wifi慢,圖書館關門,疫情嚴重等等....

看到網上也要好多有類似的留言。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學”,說自己快發黴的人,真的沒事可做嗎?

誠然,這可能是一種在“難”面前,是在生活壓力下的自我調侃,自我開導。

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一點,有些人,是真的無聊了,找不到這種日子的意義,從而把注意力放在“不如意”,“嚮往忙碌”,並通過各種藉口,去掩飾自己找不到意義的事實。

就如同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的狀態一樣。

最近在知乎,有這麼一個問題上了熱榜:“高校假期延長,學生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學”,說自己快發黴的人,真的沒事可做嗎?

在這個問題下,有這麼幾個“不開心的”回答是這樣的:

1.不開心,因為沒有學校裡的學習氛圍。


2.不開心,因為要考研,現在不能去圖書館了。


3.不開心,因為在家裡被父母嫌棄了。


4.不開心,因為家裡沒有桌子,不能學習。

如果回到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絕對會恨不得把這些評論旁的“大拇指”給戳爛,以表自己無比贊同的心情。

可是現在,我覺得,我完全可以做一些比“點贊”更有意義的事情。

並不是說我要大搖大擺的出門,戴上口罩,出門和病毒硬碰硬,其實,只要我們改變一下心態,就能改變“一切都很無聊,一切都不如意”的消極心態。

04.做不了太多事?那就找尋可做之事的意義

你以為我會告訴你,去讀書,去寫字,提升自我,做這些大家都說有意義的事情?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我說的有意義包括你打遊戲,睡覺,甚至是吃飯。

因為,我說的不是做有意義的事情,而是找到可做之事的意義。

是不是有點難以理解。

那麼首先來理解一下,什麼叫做意義?

讓你感到動力、開心、有得到感,這些就是意義。

如果,你打了一天遊戲,你還是覺得很無聊、還是很空虛,那麼你覺得這是有意義的嗎?

顯然,不是。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學”,說自己快發黴的人,真的沒事可做嗎?

打遊戲,你覺得無聊,那就是沒意義;你覺得開心,收穫了精神享受或者技術提升,那麼它就變得有意義。

拿遊戲舉例子,並不是鼓勵你繼續去打遊戲,只是為了告訴你,意義並沒有你想的那麼高大上,也沒你想的那麼難找。

同樣,睡覺,好好睡,研究一下睡滿,記錄一下自己的睡眠,這樣睡也可以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同樣吃飯這件事,你可以在這個特殊時期,空閒時間,學做一些美食,好好的細嚼慢嚥研究食物的味道,這樣,吃飯是不是也變得有意義了呢?

一顆榴蓮是好吃還是難吃,究竟是它自己決定?還是由吃的人決定?


那麼同樣,一段時間有沒有意義,究竟是時間決定?還是由人決定?

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如果你仔細思考過了,那麼我想,你的心裡應該已經有了答案了。

05.用“我有”替換“我沒有”去思考問題,終止抱怨

很多人,習慣性的抱怨眼前的生活,並不是生活的苦真的值得他抱怨。而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眼下可以做什麼。

現在宅在家,抱怨著無聊;工作忙的時候,希望有空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他們的眼裡,總是有各種困難阻止他們前進。

我想,如果沒有眼前的“疫情”,這些人也依舊每天會抱怨個不停。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學”,說自己快發黴的人,真的沒事可做嗎?

生活難道真的冷漠到不給我們一點機會嗎?

眼下的生活,我們想做的事情全被限制了嗎?

未必如此。

或許有人會要說,我想做的是旅遊;是和朋友吃遍大江南北。

確實,你想的這些事,因為特殊時期的限制,目前是很難完成的。

可是,你再問問自己,你想做的事情只有這幾件嗎?

你抱怨自己沒時間陪伴家人,那現在你做了嗎?有陪家人好好聊天嗎?


你抱怨自己沒時間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那現在你做了嗎?找個時間好好梳理了嗎?


你抱怨自己沒時間好好看書,那現在你做了嗎?打開那本你要看的書了嗎?


你抱怨自己沒時間好好打遊戲,那現在你做了嗎?你去認真享受自己打遊戲的快樂了嗎?

疫情之中,想“上班/上學”,說自己快發黴的人,真的沒事可做嗎?

做一件事,我們如果每次都用“我沒有XX,所以我做不了xx事情”去思考問題,自然問題很難得到解決,那麼試著從“我有xx,我可以做xx事”思考處境,說不定就變得容易多了。

如果你沒桌子看書,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是不是有房間可以大聲背誦。


如果你沒wifi學習,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是不是可以去看書提升自己。


如果你沒安靜的環境,你可以問問自己,戴上耳機是不是就可以解決。

在限制條件下,調動“已有的資源”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總是去抱怨“沒有的資源”,這一方式不僅用於眼前的生活,也適用於未來的日子。

不要總是抱怨,朋友,站起來,看看眼下有什麼是你想做並可以做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