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堂大師講解形意拳三體式

馬禮堂大師講解形意拳三體式

馬禮堂先生三體式照

三體式(又名三才式)是比較高級的樁功,要求極嚴,為形意拳之樁法。形意為內家拳,相傳始於嶽武穆,有史可考者則為陝西姬隆豐和山西戴龍邦。河北省深縣李洛能先生師傳戴先生得形意拳之真諦。與人較技,不論技術高深,無不應聲而倒。所以人稱“神拳李老農”。在武術技擊方面大放異彩,故後人有內家拳之稱。李先生傳郭雲深、劉奇蘭、車毅齋、宋氏德、張林德、宋世榮、白西園等數十人。郭雲深傳劉緯祥先生。我幼年;老師張佔魁先生,站樁未下功夫。30年從劉先生後,與同學謝一飛、劉書琴等較技輒敗北。先生笑曰:練拳不站樁,吃飯沒有倉,三劈不如一站,站樁是形意拳的基本功,你要從頭學起。從此,我才下功夫練站樁。

秦重三編《氣功療法》中的三合式,王薌齋編的《大成拳》都脫胎於此。茲附錄如下。

(一)三體式動作

預備式:起於立正姿勢,以兩腳跟為軸,半面右轉45度,左腳尖向正前方。兩腿微屈成半蹲,膝蓋與足尖上下相垂,兩手握拳緊靠胯外側,拳眼向外。注意兩腳向右轉時,在意領氣的支配下,身體隨之轉動,內外完全一致。

吸氣時,右拳上提,緊貼肋骨由心口窩向上高舉,拳心向面部,拳高與鼻齊,左拳貼於左肋,拳心向上,吸氣盡而式成。

呼氣時,左拳摩擦左肋上提經右拳上變掌向前劈出。同時左足向前邁出一步,兩腳距離約為兩腳或兩腳半的長度,左手向前劈出的同時,右手下落並向內旋轉,變掌下按,治置於又日月穴旁。要求手與腳同時隨呼氣之勢下落,呼氣盡而式成。式成時,左腿膝蓋微屈,膝蓋與肘尖、腳跟呈垂直線。右腿膝亦成微屈,膝蓋與腳尖成垂直線,肩與胯成垂直線。

站的姿勢要做到形意拳經的“外三合”:手與足合,手指與足趾上下對正;肘與膝合,肘與膝上下對正;肩與胯合,肩與胯上下對正。

這個式子站成,則全身的重量分在兩腿之上,為前三後七。當左腿在前方時,左臂屈肘135度左右,合乎沉肩墜肘的要求。當左臂前劈時,左肘向外扭轉,手掌向掌心內旋,併成虎爪形,虎口為半圓,食指高度與視線平。當右手由拳變為陽掌向下按時,左掌盡力前按,右掌盡力撕落與右肘之下,僅靠右肘作護肋之用。

練這個站樁式,在氣功中能幫助安靜。“定而後能靜”,只要能定,思想就能靜下來。還可鎮定神經錯亂。所以古人名之為“定若鐘鼎”。當呼氣時,由箭在弦,白髮百中。《內經》雲:“伏如橫弩,若動發機”,形容氣與力合,“惟妙惟肖”。因為有這種形式,所以“氣沉丹田,息貫全身,大而五臟六五,小而毛髮指齒,無處不到。”當吸氣時,猶如“一人張弓,萬夫拔河,渾身上下毛髮皆開”。

(二)三體式的重點要求

1.內三合:(1)心與意合。心動則意隨,集中精力不能三心二意。(2)意與氣合。以意領氣,隨著自己的意志來活動,讓其上升則上升,讓其下降就下降,使體內大氣之運行隨著自己的意志流動,則逆氣不能產生,呼吸陰陽純任自然而無阻滯。(3)氣與力合。就是當氣下降時,內臟要隨之鬆弛,氣上升時則應隨之緊縮,動靜相隨,內外一致。

2.外三合:即前面已提到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和。

3.三圓:(1)背圓。猶如虎背熊腰——含胸拔背。(2)手圓。掌心空如抓圓球,形如虎爪。(3)足圓。腳心空如行泥地。

4.頭頂項豎:(1)即如泰山壓頂,用力上頂。(2)項豎,即如猛虎爭食。定如鐘鼎,動若發機。

5. 提肛、收腹為三體式樁法的要求。這就是說,肛門的括約肌有意識的收縮向上提,這樣臀部受到約束就不能向外突出,前部小腹也就自然收斂。形意拳經雲:“古道內提,大氣歸臍,丹田氣滿,充滿身軀。”

(三)三體式的優點

三體式要求嚴格,學者精神容易集中,進而能使心血調融,致善血壓高、動脈硬化、心跳過快等症狀。站樁在調整氣息時,血液循環不受任何障礙,氣能直達五臟六腑及經絡的末梢,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之通道,下湧泉、上泥丸,息息相通,周流無間,小周天、大周天,隨心所欲,“無入而不自得”。卷之則退藏於密,放之則塞乎天地之間。

三體式,形意拳謂之劈拳,劈拳似斧,斧屬金,所以養肺。拳經雲:“劈拳高舉出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少商(穴)指引意中氣,修殘補缺效如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