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練形意拳要經歷三個身心階段:身外無物,心外無身,心亦無心。

《逝去的武林》有一段關於輕重水火的概念,把拳術和道家修煉結合起來,使得形意拳有了無限前路可追求了。這條大路讓很多人不去追名逐利,反而追求以武入道,其實在我看來這個現象只不過是人慾望的轉移,由欲求名利轉到了欲求修仙。

修仙能達到所謂肉身成聖,上天入地,不生不滅的境界,想想其實這個貪婪妄想比名利還大,所以世人難成的不是某件事,而是一顆心。

得大成就者往往並不是得到的多,而是需要的少,把別人在乎、放不下能夠統統捨棄,專心去做一件事,不成都難,而普通人就是什麼都想要,不捨得放下,最後碌碌無為地度過了一生。

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人練拳能練到整體團聚是有所成的一個標誌,包括上下團聚、左右團聚、前後團聚、內外團聚以及筋骨肉、精氣神等等無所不團聚,這些也是概念,信了就犯了名可名非常名的意識誤區,刻意便沒有了,不成。成,總在無意間,正是有意練功無意成的道理。

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繼輕重、水火之後,又提出了風雷,上一個有雷字的是“虎豹雷音”,所以原文中寫道凡有雷字,都是內功。此言不虛,內功並不神秘,簡單的說就是呼吸之氣混合身形之後的產物,形意拳學有“以氣崔力”的話,氣和力之間還隔著身形,身形的鍛鍊就像一個大容器一樣,但是會動,這就能產生“功”,成型之時以氣息充盈之,功就出來了,便是生意。

還是說羨慕以前人,練拳環境好,有閒暇去練去體會,現在人即使練了真功夫,也在因為時間精力用來練拳而擔憂生存和生活的問題,這個現實壓力是很實在的,簡而言之:時代性。說這些好像帶有抱怨、牢騷的意味,但是誰又能否定?

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天空的雷使人身心一振奮,並不是臆想出來的,科學給了更好的解釋,打雷時天空中的氧氣瞬間物化成為臭氧,比氧氣分子多了一個氧原子,人呼吸的氧氣量變大了百分之五十,這個微觀的物理變化恰恰反證了某種拳學的道理,這個道理在人的身體行拳中也存在,所以才有了美妙的拳感。

練形意拳有孔子所說的慎獨的意味,慎獨也是個修身之法,不說慎獨能有什麼好處,我們從反面說不慎獨會帶來什麼,比如現代人嚴重依賴手機,手機須臾不離手,一旦手機不在身邊就好像失了魂一樣,所謂失魂落魄,魂丟失了,魄掉落了;不慎獨簡單說就是嚴重執著身外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依賴、追尋外在事物,這些都嚴重損耗人寶貴的精神,心神外馳。

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當然我們生活是要外馳,是用神,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不必要外馳的時侯,能夠自己和自己相處,安處,這便是慎獨的初級階段。那麼練拳就是最好的手段,讓自己和自己相處,同時把有限的精神用在自身功夫上,又能夠反哺身體和精神,使心神強大,補足後天損耗,這是所謂的養生了,說養生總是感覺沒標準,很虛的概念,也很商業化,上面的話就算是總結了點養生的真正內涵。

慎獨的心法,具體說就是身外無物,心外無身,心亦無心。對應到練拳過程中,身外無物指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除了練身形的外三合,便無其他要著意的事物;心外無身指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除了練意氣力,便無其他要用心神的,包括身形外三合;心亦無心指前兩階段、六合都已成熟後,無所著意,也不用心神,心即是空性,在行拳,其實也不叫行拳,只是在那裡動或不動的任意狀態都是拳,都是功夫,然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那麼這便是體道。

當然這樣解釋無形中把孔子的學說的理論層次拔高了,實際上慎獨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具備的能力和心性,修這一法到極致也可以證道,理論上是,實際中基本不可能。作為現代人連基本的慎獨都失去了,也就沒有資格過多評論古聖先賢的思想了。

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天地間的一切都是因為人心而存在,天地萬物不是虛妄,但人心中的天地萬物是虛妄。慎獨之後,人能產生敬畏心,人練拳得法出功夫,能知道自己的渺小,為什麼練強大了反而渺小了?正因為自己的強大,才能容的下自己的渺小,知道自己渺小,知道自己有限,才是人的大量。

有很多人嘲笑練拳人,說你們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意淫妄想,卻不知道社會萬千,不諳世事。的確,現代社會練形意拳的確不是潮流,練拳人把天地萬物練入內裡,好像明白了很多,又好像渾渾噩噩,這是人間的造化,儘管能練到此處的人極少,練到了就無憂了。人的憂患,時代因素是外因,根本因素是自己的妄念,人無法掌握命運,便會患得患失,練拳人很多都會淡薄了不爭了,但這並不代表真正放下了,沒有拿起就沒有放下。

在我看來,練拳之用在目前,就是修身養性的暫居之地,生活不容易,要有自己的一方淨土養自己的精氣神,不能完全被外面的濁氣汙染盡了。這點需求並不過分,有時卻也不得兼顧,要自己努力創造這個小淨土。

形而中者儒門風,意之中者慎獨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