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清华又怎样?

军中清华又怎样?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人吐槽单位时,容易自带个人重点高校身份,觉得我是某牛逼大学,就不该被这么不公平对待,就应该混得风生水起。

完全可以理解战友的简单逻辑,能考上清华的一定比二本专科的能力强,找的工作要好,买的房子更大,娶的媳妇儿更美。

不过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军校分配,其实并没有按照学校好坏,成绩优劣去选择单位和岗位,大部分草根军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上军中清华的和专科的都在艰苦基层当排长。

学校是学校,你是你

笔者当年也以高分上了某著名军校,毕业分配到了艰苦边远野战,经历过各种折腾磨砺,也有过至暗时刻。

不过我始终对母校心怀感恩,学校不曾做错过什么,它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教学条件,最强的师资力量,各个学科走在时代前列,不时获得国际大奖,有的领域世界第一,让人骄傲不已。

当然,牛逼的学校只是学校,我还是我。很多时候,有些战友错把学校的牛逼附加到自己身上,以出身论英雄,在学校打了几年酱油,凭什么出去还要拿这个头衔去显摆呢?

不少学校都有一句名言“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所以,如果战友哪天混成功了或者在某领域有所成就,可以给母校捐款投资,可以给学弟学妹传播成功经验时,你可以大谈特谈母校。

当你觉得现实没那么如意,说明你还努力得不够。当你各种吐槽时,更没必要拿母校背书,母校并不曾亏欠我们。

火遍全网的高铁霸座男,顶着某高校博士头衔,让学校附带火了一把,我想学校是以他为耻辱的,学校因他出名实属无奈。

都穿着军装,但差别比你想象的大

不可否认,毕业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校学员的后续发展包括婚恋等很多问题。很多差距来自于所去单位,农村和城市、野战和后勤、高山海岛与内陆、军种兵种差异、地域经济差异……

终于发现,以前都是穿着军装的同窗,有的朝九晚五上下班,有的有房有车生活富足,看到自己加班加点熬夜无休,到头来还得忍受有些“傻叉领导”嘲讽,内心难免生出不平。

就连单位内部,一样差别巨大。以前没考上大学的伙伴儿入伍提干了,大家一起都当排长,提干的体能好、会忽悠、眼色强,马上都要提连长了。难免感慨:都穿着军装,差距咋这么大呢?反转似乎有点太快了。

军中清华?这个标签真成了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桀骜不驯的标签了。

如果真的背负这个标签自甘堕落,那真的够痛苦的了,要想轻松离开,不努力哪儿能行呢?

好在我看到很多战友都迅速认清形势,回到现实。他们认真“拔草”,摸爬滚打,有的进机关,有的提主官,有的调上级,有的调职快,最差,也是混得让领导满意,你想转业他不卡你。

有的人说,努力又怎样,分配差了,还不是一样去“拔草”。

我想说:没有一个好爹妈的命,还不想靠自己实力去拼,这世界有这么理想吗?

“拔草”也不是一辈子,今天的“拔草”就是为了明天看别人“拔草”。“拔草”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帮助你认清:自己或许真的没那么牛逼。

人生是一场长跑,吃点儿眼前亏没啥大不了

不少成绩好的同学觉得高分上了这学校,去了烂地方,干着没有意义的事,很亏。

亏与不亏,现在来说都还太早。万一你哪天成功了呢,任正非、王健林的军旅背景总会被人们拿出来说事,当成一种资本。

想着那些高分同学北上广安家,我们只能驻地或家乡县城,还是通过数年艰苦边远辛勤工作才能转业,觉得自己真不容易。不过,你没有看到,城市中产危机,华为35岁危机,那些你看起来过得好的人,谁都过得不容易。

在乎一时的得失,总是没有太多意义。这和做生意一个道理,不可能每笔买卖都赚钱,只要保证总体收入大于支出,生意就是赚的。这和赌博也差不多,开始赢得都不叫钱。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对于那些军中清华校友,我倒觉得吃亏是福这句话更有意义,也许某些时刻,这些高分校友没有去搞科研而在“拔草”时,真的有点亏,这是生活赐予你的磨砺,让你在未来人生中能够经历更大风雨。

如果生活给与你的都是阳光明媚,一点儿小困难就让你无法淡定。早年一起“拔草”的战友当年也闹得很凶,不过很快大家就正视现实,想尽各种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终于遇到了个赏识的领导,有的努力得练就了独门绝技,有的考了很多证书。到现在的结果,有的已经到北京总部工作了,有的在基层成为“一方诸侯”,有的转业回家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而极个别战友,觉得手头干的事对不起自己身份,拿到的工资对不起付出,工作不努力,多年在同一个岗位,连战士都瞧不上。因为级别低,转业排队也轮不上,跟领导也没那么熟,讲工作讲感情都无从讲起,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所以那些去了苦地方,干了苦工作的战友,早点认清现实,早点努力,毕竟不会一辈子辛苦。吃点儿亏就行了,别吃一辈子的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