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所教育部直属211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近日拿了个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对一所高校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学科建设、师资团队、科研成果、校园文化等等,都是体现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因素。大学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办学实力强劲的高校当然是更多学子深造的向往之处。古都西安有这样一所高校,不仅在学科、学术方面连连取得佳绩,在国内外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那就是——长安大学。这不,这所高校最近又有“大动作”。

陕西有所教育部直属211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近日拿了个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近日,中国公路学会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由长安大学王春生教授主持、段兰、王茜、罗晓瑜博士等参与完成的“复杂荷载与环境下钢桥抗疲劳设计和维护关键技术”荣获2017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该项目是由长安大学主持,西安公路研究院、同济大学、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浙江大学参与合作完成,这也是长安大学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首次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项目简介:

长安大学主持完成的项目针对钢桥抗疲劳设计和维护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和实践,对复杂荷载与环境下钢桥抗疲劳设计方法和性能提升技术开展了20余年的长期、深入的研究,解决了多项世界性桥梁技术难题:提出了钢桥疲劳车辆荷载模型,填补了我国公路钢桥设计规范中无疲劳荷载模型的空白;建立了系统的钢桥疲劳性能、抗疲劳设计方法和疲劳性能提升技术的研究方法,首次研发了钢桥足尺疲劳试验装置和加载系统;构建了钢桥疲劳可靠性设计方法,提出了提升钢桥面板、钢梁面外变形疲劳细节疲劳性能的构造设计措施,研发了可减少疲劳细节的管翼缘组合梁,提出了钢桥疲劳损伤冷加固技术。

项目研究发表论文59篇,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研究成果纳入国家交通行业技术标准2部、地方标准2部。项目成果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香港青马大桥、上海市外白渡桥等多个重大工程及历史文化桥梁中进行了成功应用,突破了制约钢桥发展的设计与维护技术难题,为提升钢桥抗疲劳性能、合理延长疲劳使用寿命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升了国内外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经中国公路学会组织的专家会评价,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陕西有所教育部直属211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近日拿了个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本次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特等奖5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76项。

长安大学获得的奖项分别是:

特等奖:

主持完成的“复杂荷载与环境下钢桥抗疲劳设计和维护关键技术”,

参与完成的“外海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生态环保型沥青路面冰雪自融技术开发与应用”,

参与完成的“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评价与智慧预估预警技术”、“温拌阻燃沥青在长大隧道路面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与效率提升技术”、“中国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成套技术研究”;

三等奖:

主持完成的“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关键技术研究”,

参与完成的“珠三角路网密集区互通式立交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有所教育部直属211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近日拿了个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长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以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为办学特色,目前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

欢迎关注“长安大学本科招生”,获取更多新鲜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