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相聲里說到蒸鹿尾兒,這是種什麼菜?

Shawn160


最早聽到“蒸鹿尾兒”,是相聲《報菜名》,裡面有一段繞口令: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兒,燒子鵝,滷煮鹹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什錦蘇盤兒、燻雞白肚兒、清蒸八寶豬、江米釀鴨子……”

蒸鹿尾兒,人們常說成“蒸鹿尾(yǐ)兒”,鹿尾巴有多鮮美,而引得眾人擁躉?

中國人食用鹿的歷史悠久,大約是因為在中國古代,鹿被視作祥瑞之物,因為“鹿”音同“祿”,寓意吉祥如意,而且鹿尾具有食補的功能,與熊膽、虎骨等,被視為大補之物。

清朝人食用鹿尾很流行。新鮮的鹿尾如嫩肝,切碎後煮出來的粥,清香撲鼻,鮮而不膩。那個時候,鹿尾也是皇室的象徵,大臣們如若得到皇上賞賜鹿尾,是身份與榮耀的象徵。

古書記載,康熙親征塞外,曾特別指示:

“朕此處各種食物皆有,只要送鹿尾、鹿舌各五十,鱖魚、鯽魚等少許即可。”

可見鹿尾的受歡迎程度。

可是,現在我們說的“蒸鹿尾兒”,是過去的鹿尾巴嗎?

當然不是。現在我們吃的蒸鹿尾,其實是豬大腸灌豬肝。

把新鮮的豬肝剁爛,剁成碎泥,然後加麻醬、花生等佐料,塞進洗乾淨的豬大腸裡,上鍋蒸熟,然後切片食用。

因為蒸好的大腸形似鹿尾,故得此名。

你吃過“蒸鹿尾兒”嗎?你覺得好吃嗎?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回答得還不錯,歡迎點贊和轉發~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壹周君從小就被貫口《報菜名》洗腦了,蒸鹿尾兒是裡面蒸食一列的,蒸食則是排在滿漢全席中的第一列。這樣看來,蒸鹿尾兒的地位不容小覷。

確實,經過壹周君作一番功課瞭解到,鹿尾兒自古就受到珍視,尤其是在清朝時期,鹿尾還與熊掌、峰駝等共同被列為八珍,所以也被列進滿漢全席之中,是名氣響噹噹的國菜,皇室、官場對鹿尾的追捧熱度從未遞減。

“蒸”這一技法早在炎黃時期就存在了,衍和甑這兩種陶器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古書中關於蒸食的記載也不在少數。在清代人眼中,蒸對於鹿尾兒來說,是最古樸也是最適宜的。著名美食家袁枚吃鹿尾兒是“用菜葉包而蒸之,其最佳處,在尾上一道漿耳”。

鹿尾的製作很是費功夫,由尾椎骨割下再掛起陰乾或經過浸潤於水中出去根部殘肉、油脂等工序再掛起陰乾等等,紛繁複雜至極。清代人食鹿尾兒還有煮成粥的方法,認為鮮鹿尾如嫩肝,切碎煮粥,青而不膩,香有別韻。

隨著清朝滅亡,滿漢全席一度受到排擠,甚至還被改為了大汗全席,滿菜代表“鹿尾兒”也跟著銷聲匿跡。清朝時雖有滿漢全席之說,但“滿席”壓“漢席”的風氣明顯,隨著清朝隕落,漢席的代表菜燕窩、魚翅捲土重來,鹿尾被清理門戶。“吃燕窩而不吃燒鹿尾”頗有鼎故革新之意,現在鹿尾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舌尖,成了書中、記憶裡的一部分。

現在人們倒是也吃一種叫鹿尾兒的東西,只不過蠻可笑,它其實就和灌腸大同小異,只因形狀像鹿尾兒,便有了這樣的稱呼。


武漢壹周


“我請你吃: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晾肉香腸……”這是我們特別熟悉的一段相聲裡的貫口,別的都都知道,那蒸鹿尾兒真的是蒸鹿尾巴嗎?

答案肯定不是的,裡面的蒸熊掌也不會用真正的熊掌,而是用雞肉做的。

那蒸鹿尾兒是什麼呢?蒸鹿尾兒跟我們平時常見的灌腸很像,不過灌進腸兒裡的不是豬肉,而是豬肝。



需將新鮮豬肝反反覆覆剁個七八遍,再加入香油、芝麻醬、花生等二十幾種材料,灌入豬大腸中蒸熟,形狀像鹿的尾巴,故因此而得名。

一看這配料就知道這道菜肯定營養豐富,所以以後我們灌腸的時候可以試著用豬肝做一做,營養豐富又美味。


菩提是隻貓


應該是滿漢全席裡的一道蒸菜。廚師手藝好,做出來較好吃,香糯營養,但再好吃的野味,只能嚐嚐。好吃的還是飼養家禽。從古到今,人們認識到家禽沒有羶味,腥味輕。所以用量大,久的還是豬牛羊,雞鴨魚兔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