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東北出大招擴種大豆,背後有啥深意?

前情回顧:

3月22日,美國率先挑起貿易爭端,擬對價值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僅在11個小時後,中國就公佈了報復性措施,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飛機、化工品等106項商品加徵25%的關稅。細看中方對美國出手制裁的領域主要集中於農產品領域。

此前,關於貿易戰要不要打大豆,在國內引起很多討論。支持方觀點認為,中美貿易戰大豆應擔當殺手鐧;但反對觀點則認為,中國大豆消費嚴重依賴進口,打大豆將令供給的邊際變化導致價格劇烈波動,大豆價格的上漲將顯著抬升通脹壓力,影響央行貨幣政策操作。

為什麼說中國一對這些農產品痛下殺手,就精準擊中美國命門?隱藏在中美貿易戰裡真正的危機到底是什麼?

01、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眾所周知,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截止至2017年底,我國農業產值5.9萬億元,5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

補貼350元/畝,東北出大招擴種大豆,背後有啥深意?

補貼350元/畝,東北出大招擴種大豆,背後有啥深意?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智慧農業2017年年度報告》

但是與此同時,中國部分農業產業的發展在新時代下明顯落後於世界,部分基礎糧食保障已經開始受到威脅。再直白一點來說,中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出口大國轉變為了農業進口大國,五千年來自給自足的農耕體系面臨著瓦解的窘狀。

補貼350元/畝,東北出大招擴種大豆,背後有啥深意?

在農作物播種增幅放緩的情況下,發展規模化種植、提高人均耕地面積尤為重要

目前中國三大主糧水稻、玉米、小麥外加大豆的進口已經呈現出了常態化、擴大化的趨勢;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糧食缺口就已經不斷的擴大,糧食進口大於出口的現象便已固定,並且糧食進口總量年年增長,進口數據也年年被刷新。

僅說2017年這一年,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其中,大豆累計進口9553萬噸,中國成功躍升為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稻米累計進口403萬噸,小麥累計進口442萬噸,玉米累計進口283萬噸;

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出口280萬噸,較2016年增加47.4%,其中,大豆累計出口11萬噸,稻米累計出口120萬噸,玉米累計出口8.6萬噸。

糧食進口比出口竟然高出了46倍,這不得不讓我們警醒。

02、對於戰略產業,必須自給自足

補貼350元/畝,東北出大招擴種大豆,背後有啥深意?

就在5月3日,作為中國重要糧倉的吉林、黑龍江同時宣佈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特別是黑龍江在已經安排1150萬畝輪作試點任務的基礎上,再次新增了一點面積進行擴鍾大豆,並給予每畝地補超過200元的補貼。

多年來,我國大豆市場80%以上的份額依靠進口,這不僅導致國產大豆價格經常出現倒掛,也影響了國內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如今農民不僅拿到手的補貼高了,還能從隨時調整的補貼政策中看到未來的收益,因此東北的許多大型合作社改種大豆的積極性也非常高。

數據顯示:中國進口大豆從2010年5479.8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9552.6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大豆3286萬噸,佔美國大豆總出口量比例62%,相當於對華出口農產品的六成。中國的需求和消費市場支撐了美國大豆產業的發展。

最新消息: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海關總署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3月進口美國大豆數量同比銳減27%,我國3月進口美國大豆310萬噸。

補貼350元/畝,東北出大招擴種大豆,背後有啥深意?

補貼350元/畝,東北出大招擴種大豆,背後有啥深意?

目前,隨著貿易戰的開打,中國農業有望迎來複蘇。此外,近一年受原油價格持續走高的影響,國內外通脹預期進一步升溫,通脹週期內,農業板塊歷來具有明顯的超額收益。2017年底至今,部分農作物的國際價格已出現不同幅度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狀況不斷改進,農產品安全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人關心的熱點問題。人民群眾十分需要既能保證安全,質量又上乘的有機農產品。近年來,我國國內的有機農產品銷售額度逐年快速提升,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成長期。據統計,僅2015年,我國的有機農產品銷售額就達到了394億,但以全國每人每年平均食品消費計算,有機農產品銷售額僅佔常規食品消費的0.1%,潛在市場空間極大。

補貼350元/畝,東北出大招擴種大豆,背後有啥深意?

資料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智研數據中心

世界級投資大師詹姆斯·羅傑斯(JimRogers)在參加第四屆中國期貨(證券)資產管理大會時說:未來20年,最賺錢的行業不是做房地產,而是做農民!—— 一語驚醒夢中人,過往,中國最賺錢的行業是房地產、金融、電子信息等行業,農業備受投資商和年輕人的冷落。在國家對農業投入不斷增加、對農民補貼不斷加大,以及政府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引導下,農業行業大整合已經展開。或許正如羅傑斯所說,未來農業的大轉型將帶來超越房地產業的致富機會!

聲明:本文根據“央視財經”綜合整理,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