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是已開發國家?

浪子小劉


日本的面積不到38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2億,資源匱乏人口稠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然而

日本卻是全球僅次於美國與中國的第三大經濟體,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列,對外移民率極低,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9,在全球屬於極高水平

什麼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並不是說單純的富有或者強大就是發達國家。強大的俄羅斯,或者富有的海灣國家都不是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的衡量指標主要有四個: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生活品質與工業化水準。很顯然,日本全都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資本主義世界二把手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近代成為亞洲唯一擺脫被殖民命運,還躋身列強的國家。二戰以後,憑藉美國的扶持與日本人本身的實力,迅速崛起成為了僅次於美國,資本主義第二大經濟強國


雖然總量上被我們超越,但畢竟日本只有1.2億人口,仍舊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其人均GDP與純粹的國民收入也相當高。

人類發展指數極高的國家

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上游,在電子、造船、鋼鐵、機械、汽車等高科技工業領域擁有強悍的主導地位。

現在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發達,並不單純,日本雖然災害頻發,但是日本對外移民率卻非常低。日本的森林覆蓋率、環境質量、國民生活水平、社會福利制度等都相當高

日本的教育、醫療、就業保障等體系都相當完備,傳統文化得到了非常有效與長足的繼承發展。雖然如今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國都被部分視作發達國家,然而爭議不斷。唯獨日本做法亞洲的發達國家,地位無可爭議。



澹奕


一戰前後,日本大致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日本的經濟在二戰前幾十年得到了快速發展,工業能力也很強,能造很不錯的航母、戰機,這在當時的列強裡算是不錯的。

當然,二戰之後,日本人必然性地失敗了,但除了遭受了大規模的空襲,大中城市遭到嚴重破壞,日本本土保存的還算不錯。

日本在二戰中的人口損失也並不多,除了戰死200多萬軍人和幾十萬平民死亡,日本基本的工業勞動力沒有被摧毀,工業潛力還在。

只要廢墟清理完,設備跟上,日本馬上就能逐步恢復大規模生產的水平。

當然,日本在二戰前積累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是建立在掠奪亞洲各國人民基礎上的,很血腥很殘酷。

二戰後,美國人把日本人的皇權和軍國主義統統閹了,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體制。
日本在美國人的扶持下,依靠美國賜予的技術、科技、市場和訂單,利用自己的工業基礎和較好素質的勞動力,在戰後獲得了迅速發展,韓國在1960年代也是走了一樣的路徑。

最終,日本在1960年代就崛起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代價也很慘重:美國人幫你扶持經濟,日本獻出自己的外交和國家主權,成為美國附庸。

大家都明白,日本就是美國的亞洲特別行政區罷了。

1980年代牛的不行,覺得可以對美國人說不,結果呢?美國人帶著一群小弟把日本人摁在桌子上籤了個協議。

那協議把日本的經濟弄的停滯了。


雲中史記


什麼是發達國家?簡單的來說其實可從兩大方面來看,也即:經濟發達與社會發達

聯合國為此創造了一個概念,叫做“人類發展指數”,從“健康長壽”、“教育獲得”和“生活水平”三大方面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

日本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903,屬於極高水平。

首先,日本的經濟發達。日本的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7年為42659美元。這一數字雖然比較高,但是依然不如中東國家卡塔爾。那麼日本與卡塔爾哪個國家的經濟更發達呢?顯然是日本。因為日本是工業化國家,而卡塔爾不是。日本工商業、金融服務業、科技發達,有強大的商品製造能力,是全球供應鏈中位居核心的國家。而卡塔爾除了賣能源,其他行業都沒有什麼競爭實力。我們由此可知經濟發達,是指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發達,並不是指佔有資源而富有。

其次,日本的社會發達

。社會發達是指貧富差距比較小,教育機會充分,人民素質高,國家建有良好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

經濟發達與社會發達,便使得日本的人類發展指數屬於極高水平。

2009年之前,通常人們只用人均GDP來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發達國家,但是單獨用人均GDP 缺點很多,因為人均GDP的計算不穩定,容易受匯率、物價等影響而波動較大,其次人均GDP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全面發展水平。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便另行編制了“人類發展指數”體系,主要是三大方面,包括“健康長壽”、“教育獲得”和“生活水平”,說白了這三大方面的水平就是體現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綜合結果。  

按照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體系,指數超過0.9的被稱為發達國家,達到0.85的稱為準發達國家。人類發展指數越接近1.00,說明該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


建章看世界


很多答案說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知道題主問的是二戰前的日本還是戰後日本,姑且認為問的是戰後日本吧。

首先,要明白髮達國家的本質指的是發達工業國,只看人均收入等指數就算很高,也算不得發達。

日本能成為發達國家我思考了下有三個因素,底子好,環境好,機遇好。

底子好就不用說了,雖然二戰時日本被美國炸的差不多,但還是留了點東西。特別是產業工人和制度體系都被相對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使美國準備產業轉移的時候日本有能力去接美國的產業,否則怎麼不給鐵桿菲律賓非要給仇人日本。


環境好也很重要,日本兩次能夠崛起都沾了中國的光。戰後進入冷戰環境,美蘇兩個大國都認為戰爭不可避免,紛紛開始武裝小弟,以雁陣型向歐洲亞洲轉移重裝備生產線。本來美國的計劃是武裝老蔣,誰知道順風局讓老蔣轉進臺灣。且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不得不把目標放到日本,讓日本撿了個便宜。

這裡特別注意,這一次是重工業轉移,歷史上沒有,未來估計也難有。改開後中國承接西方產業轉移是輕工業,工業文明真正的核心是重工業,一般沒有什麼國家願意轉移,如果不是備戰,兩大國也不會把重工業轉給戰略盟友。

這也是很多國家比如拉美等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國家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第二次工業革命被迫中斷,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第三就是機遇好,鄧公有句話說得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二戰時美國通過掠奪和高投入積累了大量技術,戰後技術支持隨著工業轉移一起到了盟國手中。50年代進入黃金十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以德日為最受益國。通過新興產業日本經濟進入快速增長,工業能力傲視全球。



通過這三點日本成為發達工業國,在世界市場上佔據了上游優勢位置。隨著戰後產能過剩爆發,日本一是把勞動密集型轉移出去,二是開始轉向民生維持穩定。


體現在進入金融資本階段,日本政府通過高負債和重工業收益維持現代制度,通過高福利維持中產階級穩定。當然本質依然是勞動力被資本定價並排斥,教育和技術異化於勞動力,中產階級始終處於被剝削地位,不可自拔並逐步墮入深淵。


臥家人


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由於剛經歷戰敗,日本經濟其實是十分落後的,可以說是民不聊生。二戰當中,包括東京在內的多座城市遭到美軍轟炸,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還遭遇了原子彈的毀滅性打擊。超過50%的製造業能力遭到破壞,農業水也下降到二戰前的78%。

下圖為二戰後的日本東京街頭,隨處可以看到有人把家裡衣服傢俱等生活用品拿到黑市上去換取食物來維持生計。

面對窘境,日本政府決定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採取了傾斜的生產方式推動經濟的復甦,優先把資源投放到煤炭、鋼鐵、電力、肥料基礎工業中,以此率先推動工業的發展。同時,通過農地制度改革、解散大財閥等一系列措施來確定市場競爭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在這期間朝鮮戰爭爆發,日本為美軍提供了大量的後勤物資,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活躍起來。到了1953年,日本的經濟恢復到了二戰前水平。

日本經濟真正的崛起開始於1955年,從1955年到1957年之間的31個月時間內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12%,這是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經濟發展高潮期,史稱“神武景氣”。

接著,從1958~1961年,日本又迎來了一段長達42個月的經濟發展高潮期,史稱“巖戶景氣”,這段時期內日本大量生產汽車、電視及半導體收音機等家用電器,鋼鐵取代紡織品成為主要出口物資。

然而這兩段經濟高潮期,都是由設備投資帶動的,的確也讓許多國民享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人民開始用上了洗衣機、黑白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但是,經濟短暫高速增長的過後,所要面臨的卻是產能過剩、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失業率居高不下、產業結構不均衡的現實。這樣的局面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是似曾相識?

1960年池田內閣上任,他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於是,舉世聞名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便應運而生。這個計劃的主要內容就是要實現經濟和國民收入的同步增長以及國民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進步的協同並舉。

具體措施有:產業結構高度優化,提高高生產率部門在產業中的比重;培訓人才,振興科學技術;充實社會資本;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緩和二重結構,確保社會安定。

1960年日本迎來了發展的黃金十年,期間日本的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11.3%,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而我們的國家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浩劫,經濟倒退,民不聊生。

1961年,日本GDP超越中國。

1968年,日本的GDP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一直保持到了2010年被中國超越。下圖為上世紀60年代的東京。

到了1975年以後,日本經濟轉為中速增長。儘管遭受到了石油危機的衝擊,從1975年到1990年的15年間,日本GDP平均增速也保持在4%左右。下圖為上世紀70年代的東京街頭。

日本能夠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內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點:

一、日本實施“科技立國”的戰略,重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催生了一批科技企業和高科技產品,一舉扭轉低劣產品印象,成為高科技的代名詞。

二、高度重視教育,把發展教育定為國策。堅持把義務教育的時間從6年延長到了9年,並增加教育經費,為改善國民素質奠定了基礎。

三、作為二戰戰敗國,日本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這一規定為日本“節約”了大量的軍費。

四、美國的扶持。二戰時日美互為敵國,但二戰後,美國確定日本為遠東的“反共堡壘”,日本為朝鮮戰爭美軍提供後勤物資。另外,美國還一再削減日本對美國的二戰賠償,到1954年甚至全部取消日本的賠款。

順便說個題外話,1994年由於日元大幅升值,日本GDP達到49083億美元,而中國只有5643億美元,中日兩國經濟差距達到有史以來最大值。

2010年,在被日本GDP超越50年後,中國終於實現在經濟總量上實現對日本的反超。

2017年,中國GDP為13.17萬億美元。日本GDP總量為4.34萬億美元。如今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是日本三倍,不過人均GDP還大幅落後,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熊貓愛飛行


我也不知日本是怎樣發達起來的。好些人一見一聽日本兩個字就罵,誰要說他好,發達,估計被罵死,小編你心真大。嚇死寶寶了。

反正就知道一些奇怪的事吧,說點印象,與他發達不發達我不聯繫嘍。你們要聯是你們的事。不怪我。

我們唐朝賜唐服給他,他改成了和服,成了著名的民族服裝。我們唐服現在沒見了。中山服也沒了。

我們清朝搞洋務運動時候,他搞“脫亞入歐”,脫亞就是脫離我們。

我們清朝買槍炮付款就走。他還學習人家的制度。

我們清朝軍事亞洲第一,經濟亞洲第一,甲午一戰,卻敗在他手下。

我們清朝派留學生去海外學習,結果全中間撤回取消停止,他派那麼多沒有撤回取消。

甲午戰敗後清朝專門派一個調研組到他那考察學習。也想搞什麼君主立憲制。

二戰時他又侵略我們。

還居然主動向美軍攻擊~世界無二。

跟最強大的美帝打。那時他就生產了12艘航空母艦!國之重器啊!

徹底戰敗。投降。美國佔領。

在美國刺刀下,搞什麼君主立憲制。搞民主。也只服了美國。

二戰他一片廢墟。



光明進


1956年7月17日,日本政府發表了《昭和三十一年度年次經濟報告》(通稱《經濟白皮書》),開篇即宣稱:“戰後日本經濟恢復之迅速,實出乎萬人之預料。那是因日本國民的勤奮努力培植、因世界形勢之良好而育成的。確實,由於日本貧乏之故,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消費和投資的潛在需求尚在高漲,但與戰後一段時期相比,其慾望之熾烈已顯著減弱。現在已不是‘戰後’。我們正面臨與以往不同的事態。”報告中的“現在已不是戰後”,作為結束戰後時期的宣言而聞名。之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1968年,日本GDP總量超過德國,美國,成為西方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日本奇蹟”。

1973年後,由於阿拉伯國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將石油作為武器,日本結束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但日本1973年至1990年GNP的年均增長率仍達到約4%。屬於“穩定增長期”。

自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奔潰後,日本經歷了所謂“失去的20年”。但時至今日,日本仍是7個發達國家中唯一的亞洲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數據,2016年日本人均GDP為38917美元,遠高於中國的8113美元。

日本國土狹窄,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貧乏,為何人均GDP那麼高?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森島通夫的《日本為什麼成功》一書,將日本的成功概括為一個公式:日本思想道德 + 西方科學技術;按照傅高義的《日本第一》一書,則認為“日本人之所以成功,並非來自所謂傳統的國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來自日本獨特的組織能力、措施和精心計劃”。

我認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始終真正強調“科技立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就提出了“科技立國”方針。1995年,日本政府頒佈了《科學技術基本法》,開始重建日本科技體制。翌年,又根據該“基本法”每5年制定《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1年8月,日本政府在制定第四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的同時,強調“要讓科技創新作為一種國家文化”。總之,發展高科技,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是日本保持“發達國家”地位的關鍵原因。


馮瑋


2016年日本人均GDP 3.89萬美元,德國人均GDP 4.19萬美元,法國人均GDP 3.69萬美元,英國人均GDP 3.99萬美元,美國人均GDP 5.75萬美元。

所以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左右,可以認為成為發達國家。

2020年深圳人均GDP就將超過日本,英國和法國。到2025年,廣州,北京,上海人均GDP也都會陸續超過日本,英國和法國。

以上海為例,2016年雖然經濟實際增長只有6.7%,但是名義值增長更快啊,加上常住人口數量下降,人均GDP名義增速為9.3%以上。

很明顯,在2025年超過西歐和日本之後,中國四大一線城市的增速還是會比他們快,所以之後會大幅的超越他們。

中國城市的人口體量,跟歐洲國家比毫無壓力,四大一線城市的人口加起來有7200萬,比英國,法國人口都多,例如英國人口6450萬,法國人口6600萬。


你去Japan幹啥


目的性太強的國家,為達目的是可以完全忽略人性,用盡手段,包括無恥的騙中騙,超越一切道德。和某些專制國家的手段非常相似


樂城38871293


 日本在二戰以前都是發達國家,雖然戰敗,但人才、科技、基建都保留了下來,這為他們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因為他們是戰敗國,軍事受控制,軍事、國家安全方面的東西,他們不需考慮,也輪不到他們考慮,所以把錢都用來發展經濟了。最重要的,美蘇爭霸背景下,美國的刻意扶持。

日本把自己民族看作一個整體的國家,日本在教育的發展上就能體現,這是沒有民族凝聚力的國家絕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日本雖然發展的晚,但他也是工業強國,二戰他造了幾十艘航母,工業水平非常高。戰後他有這種基礎,稍微的升級一下工業體系,馬上就可以生產出產品,馬上就可以拿到市場.而且他們戰後都在美方陣營,那個陣營總體經濟最發達,他們之間經濟聯繫互相貿易以後那外部條件又是非常美好。

二戰後日本發揮本民族的優良傳統,發奮圖強,拿教育這塊來說,二戰後,日本經濟極其困難,加上鉅額的戰爭賠款,人民的生活相當艱苦,可是,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為了送孩子上學,日本人寧願少吃一頓飯…第二,這跟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二戰後,美蘇走向對抗,美國極力拉攏日本,大力扶持日本的經濟發展…日本人的發奮圖強,鼓勵創新,美國人的幫助,加上日本本來就雄厚的工業基礎,所以迅速復興!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 .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這 18年時間(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