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與影友陳豐兵走進了鳳城鎮院掌村

這個村緊鄰縣城,雖說還是個村莊,卻有著濃濃的城市感覺。那新建的錦泰小區樓房拔地而起,與縣城的政務大廳遙相呼應。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在村委見到了村主任閆天宏。作為新一屆班子的主要領導,能為百姓辦實事,能為村裡的經濟發展添活力,就是履行了職責。就任後的新班子,在今年已完成了一項引資項目。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讓村民更為高興的事是,濱演路的建成。濱演路是從濱河路通往演禮鄉的一條快速通道,它經村而過,雖然說也只有一公里長,可它帶給村民的是出行方便。這是村上人的一條風雨無阻、四通八達的大通道。閆主任在向我介紹這些情況時,表現出的是內心的喜悅。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在村頭於王印頂著日頭,正在調和水泥。他說,承包了村老年活動室的建設工程,建築面積有155平方米,包工不包料,一平方米是165元,計劃用四十天的時間完工。這樣下來,他能有萬餘元的收入。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為了趕工期,他連中午都不敢歇。今年以來,他還沒有多多的掙到錢,是因為攬不到生活。他原本是跑運輸的,閒著沒事幹,就重操舊業,幹起了老本行——木匠。幹木匠相比他跑運輸出的力更大、更辛苦,只要能賺到錢,再苦再累他也是開心的。

73歲的於滿水老人,種了四分地的玉米,他正忙著收玉米。他說,去年種的玉米,一共賣了五百元。由於年歲大了,體力跟不上,有的活已幹不動了,一年只種這一季玉米。一年能有500元的收入,他已心滿意足。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村民宋於紅這輩子滿足的事情是,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他五十來歲時還能住上像城市人一樣的單元房。

在錦泰小區買的這套房,正在依照他的要求做裝潢,在有不幾天就可以入住了,這套房傾注了他這輩子的所有積蓄。

宋於紅還帶我去了他的舊院,新房舊院一對比,他深有感觸地說,舊房太落後了,哪有新房住得舒服。

說村民宋於紅能住上單元房,是他人生的夢想成真。可對村民吳早善來說,能一直安居在已住了五十多年的窯洞裡也是件幸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吳早善的這三眼窯,修建於一九六六年,用當年的話講“一年修工,十年準備”,建窯所用的砂石是從窯後的那架山上取回的,人們先是把石塊鍛打成型後,從山上滾落下來,再用小平車拉到工地上,這項石料的準備工作一干就是好幾年。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當時的匠人工資一天一元伍,小工是不付錢的。他建窯時,村上的勞力們幾乎都來了。村上人有這樣的約定,不論誰家修房,都會去幫工的。大家互相幫助,還俗稱為“拔工”。村上人誰要想修工,只好備好木石材料,只要籌好木匠的工資,就可開工。宋於紅的三眼窯,用了三個木匠,幹了一個月,花了五百來元。

窯建起後,他們家已是身無分文了。三年後才安下了門窗,就在這三年間吳早善去服了兵役。

當年結婚就在這窯房裡,他說,住慣了窯,它冬暖夏涼,也從來沒想去住什麼單元樓,那上上下下的樓梯,不如平房的出入方便,年歲大了,不想去爬樓。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七十多歲的吳早善,最開心的是他有一副硬朗的身板,他耳不聾,眼不花,走起路來唰唰唰。

衣食無憂的老人,什麼牽掛也沒有了,他的夢想是,讓健康伴著晚年……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陽城院掌村5人被“採訪”!快來看!

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希望大家都能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