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说象棋源自印度,中国古代没有大象,你认为这种说法怎么样?

书缘翰墨


我的看法刚刚相反,印度的象棋来源于我国的象棋,然后印度的象棋传播到欧洲,才形成国际象棋。以下是我的分析:

论据一:英国李约瑟写的《中国科学文化史》和前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写的《象棋—宇宙的象征》,两本书都明确地指出国际象棋是来源于中国的象棋,这两本书流传很广,作者都不是中国人,立场客观,而且列举了不少证据,令人信服。

论据二: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中国象棋也不是一朝一夕凭空变出来的,是经过各朝各代逐渐演变而来的,具体发展过程是:象棋在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经秦汉时期发展、北周有“象戏”、隋唐有“宝应象棋”、最终完善确定于宋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象棋”就是在宋代最终确定下来的。而在隋唐时期的“宝应象棋”由“将、马、车、卒”4个立体兵种组成,棋盘是黑白相间的八八六十四个方格构成(后来改为9*10的棋盘),此时的“宝应象棋”跟目前我们见到的国际象棋棋子和棋盘已经非常相似了。唐朝在我国古代是最繁荣富强开放的朝代之一,有很多外国人来到唐朝首都长安通商、交流,很可能就把唐朝的“宝应象棋”给带回去了,最终再演变成为目前的“国际象棋”。另外,我查了很多资料,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棋谱,出版在1497年(中国明朝时期弘治七年),到了16世纪才定型为现代所看到的国际象棋,时间已经是中国唐朝的几百年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国际象棋来源于唐朝的“宝应象棋”,这种说法从时间上也站得住脚跟。

第二,中国古代没有大象?

我随便查了一下资料,就可以打脸这种说法,我国现在是没有大规模的大象(云南边境目前还有为数不多的野生亚洲象,没有固定的栖息地),不代表古代没有大象,我国古代是有大象,如图的新闻报道,我国在不少地方都发现了古代大象的化石。



再者,三国时期(距今1700多年)“曹冲称象”的典故不少人耳熟能详,这只大象是孙权送给曹操的,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这个典故说的是曹冲通过巧妙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说明了三国时期我国还是有大象存在的,不然哪来的“曹冲称象”呢?

再再者,谁说中国象棋的“象”就是指“大象”了?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红棋是“相”,黑棋是“象”,此“相”非彼“象”,我还认为“相”指的是“丞相”,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综上,谁都有说出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我通过有逻辑、有理有据地就事论事,题主这种说法有点太片面,我持反对意见,并且觉得我自己的观点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象棋爱好者


有两种可能性——

  • 题主根本没有看过方舟子的文章,只是在网上看了只言片语就人云亦云
  • 题主看过方舟子的文章,却故意隐瞒曲解他的意思

个人也不太喜欢方舟子,但不喜欢不等于可以断章取义胡说八道。


方舟子的观点并非他的首创,曾有不少学者持有类似的观点——象棋起源于印度。其理由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大象”这么儿戏,其中是有一个完整的推论逻辑。毕竟不是村口大爷们坐一块淡逼,随便举个孤证就能定论。

象棋并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象棋的游戏,比如国际象棋、日本将棋等等。历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大部分的象棋(或者类似于象棋)游戏的源头都是印度象棋,也叫“四队棋”。



根据可查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显示,印度象棋大约在公元6世纪传入波斯,并逐步演化成为波斯象棋。大约公元8-9世纪,波斯象棋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再经过不断演化,大约在公元15世纪定型为今天的国际象棋。这个脉络是比较清晰的,且有文献和文物支持。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象棋跟印度象棋也很可能存在某种演化关系。因为两者有很多规则和习惯非常相似,如果说这些相似都是巧合,那概率实在太低。举几个相似之处:

  • 胜负判定规则相似。中国象棋和印度象棋都以杀死对方的将(王)来判定胜负
  • 中国象棋里面,要吃掉对方老将的这一步被称为「将」或者「将军」。而在波斯象棋里面,这一步被称为「王」(读音shah)
  • 中国象棋里面,吃掉对方老将的这一步通常被称为「将死」。而在波斯象棋里面,这一步被称为「王死」(读音shah mat)
  • 车都走直线
  • 马都走日(目)

  • 象都走斜线。中国象棋里象走「田字」,实际上就是斜线只能走两格。而国际象棋中则是不限制斜线可以走的格数
  • 中国象棋中的士,印度象棋对应大臣,都只能斜走一格
  • ……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象棋和印度象棋究竟哪一个出现的更早呢?如果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某种演化关系,那显然谁更早出现,另一个很可能就是由更早出现的那个演化而来的。

波斯文献中首次提到象棋是在萨珊王朝库思老一世在位期间,就是531年-579年期间。这个时候是我国的南北朝时期。

有人认为象棋是韩信发明的,理由是中国象棋盘写着“楚河汉界”,即演绎楚汉相争。但根据著名学者刘国斌(以收藏中国象棋的古棋谱而闻名于世)考证,“楚河汉界”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才出现在中国象棋棋盘的。

唐以前,我国可考文献中提及「象棋」的主要有三处(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首先是《楚辞·招魂》

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有人据此认为战国时期就已经有象棋了。但这里所说的其实是一种叫「六博」的游戏,文中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博棋子,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中国象棋。

东汉王逸在其所作的《楚辞章句》中注解:

以菎蔽作箸,象牙为棋。

另一个提及「象棋」的文献是西汉刘向的《说苑》: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激楚之切风,练色以淫目,流声以虞耳。

春秋至秦汉,文人群体流行的棋是指围棋(称为“弈”)和六博(称为“博”或者“斗”)。围棋受到推崇,而六博是一种赌博类游戏,属于君子不屑的范畴。《孔子家语》有云:

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孔子曰:有之,为其兼行恶道也。

刘向在《说苑》将「象棋」作为负面典型提出来的,而且用了「斗」字,此处很可能指的也是象牙做的六博棋子。

后汉蔡邕《弹棋赋》中提到:

荣华灼烁,蕚不韡韡,于是列象棋,雕华丽……

从篇名可以推知,这里说的应该是另一种弹棋类游戏,蔡邕说的「象棋」是象牙做的弹棋棋子,毕竟中国象棋也没有“弹”着玩的。

综合来看,唐之前文献说的「象棋」一般都是指象牙做的棋子。现有的出土文物跟这个结论也相匹配。

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过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在墓中同时也发现了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称为「遣策」。其中对应六博棋具的文字记录如下:

博一具,博局一,象棋十二,象直食其廿,象笄三十;象割刀一;象削一……

对应的出土文物除了一副棋盘,还有12颗大象牙棋子,20颗小象牙棋子,与文字记录能够一一匹配。

相传南北朝周武帝曾发明「象戏」,有不少人据此说象棋是周武帝发明的,这个推论其实不太立得住。「象戏」已经失传,但现存的三篇文献中有所提及,分别是王褒《象经序》、庾信《象戏赋》和《进象经赋表》。

从文献看,周武帝的「象戏」是一种包罗万象且无比复杂的万金油,除了有个“象”字,跟后世的象棋完全不搭边。据说是可以用来推演天文、地理、阴阳、时令、算数、律吕等。因为太过复杂,所以到唐代就已经失传。唐代吕才在《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中写道:

又闻生平未见太玄,诏问须臾即解。由来不窥象戏,试造旬日复成。

唐初编撰的类书《艺文类聚》中囊括了唐朝之前的文学作品,其中关于围棋有20则,弹棋有9则,六博有8则,樗蒲有4则,投壶有7则,塞戏有6则,藏钩有3则,周武帝象戏有3则,但是却没有一则是关于象棋的。

如果象棋在唐以前就已经发明的话,一千多年竟然没有史书、文学作品中提到它,实在是很吊诡的一件事。合理的解释是,在唐朝之前很大可能是不存在象棋这种游戏的。

最早在文献中出现与现在象棋类似的棋类游戏是在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

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鼓应投壶马,兵冲象戏车。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多个棋类游戏,其中“兵冲象戏车”应该指的是象棋。而且这个时候的象棋规则推测可能更接近于波斯象棋或者后来的国际象棋。

中国象棋起手通常先动车、马、炮,而很少一上来就拱卒,这是由规则决定的。因为中国象棋的兵不能走斜线,所以不能如国际象棋那样兵与兵之间形成保护。而国际象棋开局一般都要先冲兵,再动其他棋子,才有可能出现跟诗句中“兵冲车”的局面。

唐代文献还有一处提到与现代象棋类似的棋类游戏,且有详细的描述。牛僧孺编撰的《玄怪录》中有一篇名《岑顺》的文章,说有一个叫岑顺的人在山中独居时参与了一场战斗:

其东壁下是天那军,西壁下金象军,部后各定。军师进曰: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王曰:善。于是鼓之,两军俱有一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横行一尺。又鼓之,车进。如是鼓渐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乱交。须臾之间,天那军大败奔溃,杀伤涂地。

之后岑顺中了邪,亲戚得知秘密以后,就挖掘其住宅,挖出一个古墓,

墓有砖堂,其盟器悉多,甲胄数百,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其干戈之事备矣。乃悟军师之词,乃象戏行马之势也。

原来岑顺是在梦里下了一盘棋。这盘棋棋子有王、军师、天马、上将、辎车、六甲,类似印度象棋中的王、大臣、马、象、车、兵。

棋子“皆金铜成形”,也就是用金铜制作象形的棋子,比如「车」做成战车的样子。这一点与同时代的波斯象棋类似,而不同于后来我们中国象棋一概是圆形的,写字表示棋子。

这种棋的下法也更接近印度象棋。比如马的下法“天马斜飞度三止”、“斜去三尺止”。以一个象棋格子为一尺,中国象棋的马走的“日”字对角跨两格,而印度象棋中的马走的是对角跨三格,正好对应是“天马斜飞度三止”、“斜去三尺止”。印度象棋类似于后来的国际象棋,兵之间可以互相保护,即“六甲次第不乖行”,而中国象棋的兵是相对分离的。

综合推测,牛僧孺和白居易描述的更类似于印度象棋,而不是后来的中国象棋。而且唐代文献只有两三处提到了象棋,而提到其他棋类游戏的则非常多,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象棋刚从波斯传入不久,还没有本土化,因此没能被广为接受。

象棋一直到宋代才基本完成本土化。比如:

  • 因为受到围棋的影响,象棋棋子由走格子变成走交点;
  • 象形立体棋子变成了丑相的圆棋子;
  • 王变成了将(帅),因为我国帝王一般是不亲自作战的;
  • 增加了砲。但不是直射火炮,而是利用杠杆原理的掷石机,所以要有炮架子。

象棋完成本土化后,很快成了一种流行的博弈游戏。因此宋代提到象棋的文学作品、历史文献非常多,出土的宋代象棋子也非常多。

总结一下,完整的推导逻辑是这样的:

  • 中国象棋与印度象棋有很多类似之处,如果说是两者完全独立发展,纯属巧合产生了这么多相似的地方,其概率是很低的。因此有理由推测,两者之间存在演化关系。
  • 已有文献和出土文物可以明确,至少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印度象棋,而且已经由印度传入波斯。
  • 现有的文献和出土文物很难证明,我国在唐代以前存在象棋。而象棋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棋类游戏,应该是从宋代开始。
  • 综合上述三点分析,很大可能中国象棋是唐代印度象棋或者波斯象棋传入我国。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演化为今天的中国象棋。

不难看出,这个逻辑推导中并没有把“中国古代有没有大象”作为依据。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仅仅依据“没有大象”这一条就论断“象棋源自印度”。

很多人没有任何依据就笃定认为象棋是我们古人独立发明的,很大原因是以为非如此说就是不爱国。客观的讲,象棋是谁发明的,这跟爱不爱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们的文明很伟大,这一点不假。比如,围棋堪称博弈的最高形式,全世界都公认是我们祖先发明的,没有任何争议,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但我们毕竟不是韩国人,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国寡民,没必要整得好像全世界都是我们发明的才能体现爱国心,否则就是卖国贼慕洋犬。

大国国民就得有大国心态!


月下没有花


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诗酒茶,均有涉猎,希望大家关注。

“中国不是产象国,印度是产象国,所以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其实不是方舟子的独家观点,最早在十八世纪英国人威廉·琼斯就认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而在二十世纪初期又有学者认为中国不是产象国所以应该是印度传入中国的。

但问题是,前人无知,这位所谓的当代著名学者也一样无知?中国古代没有大象吗?这其实是简单的常识,曹冲称象这个典故是当代小学生都知道的,难道曹冲所称的大象是通过和贵霜时期的印度贸易交流才获得的?这位偏执狂经常胡说八道,诋毁我们的民族文化,六甲番人不愿多提,就此略过,回到大象和象棋本身。

在5000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茂盛的植被,很多地方遍布湖沼,是适宜大象生存的,大象也被我们的祖先利用于耕作等活动,比如《二十四孝》就提到“象耕鸟耘”的故事,“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

至于象棋的起源,目前有很多说法,尚存争议,但以其中的棋子“象”来推断起源是最可笑的说法,为什么只用“象”而不用“炮”在推断?

在众多的来源说法中,六甲番人认为象棋应该是来自周武王伐纣时的象戏,其中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随着象戏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形成对弈活动古棋“六博”,这种古棋以棋局象征阴阳五行或兵法玄奥,而此时各子正是象征不同兵种,春秋时期的兵制有将、帅、车、马、士、兵、卒等。

象戏在北周时期发展成熟,并开始有《象经》、《象戏·序 》、《象戏经赋》等著作出现,这个时期象戏的发展出现了分化,在国外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形成了国际象棋(二十世纪国外学者陆续有专著断定国际象棋是由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发展而来的),在国内则经过隋唐宋继续发展,又补充了士、象、炮等棋子,终于在南宋时形成了我们今日使用的中国象棋。

对于中国象棋起源,不知您是否认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六甲番人


方舟子:愤青!早年创办新语丝网站,但为了出名,近年来逐渐沦落成为一个偏执狂,心理阴暗的用科学作为幌子的伪科普作家。他写过《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我前几周去野生动物园,看到亚洲象其实长毛的!现在又说象棋源于印度,理由是中国古代没有大象!荒谬!

说实话,对于这样有偏执狂的人,本不想辩的,但是此人经常恶意诋毁我们中华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恶语中伤,是可忍孰不可忍!

中国古代有没有大象?我估计他压根没有读过书,我们小时候课文里有一篇《黄河象》的文章,200万年前,在我们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是一片森林,黄河象就在这里生存,也留下了璀璨的文化,河南谓之豫,就是黄河象存在的标志!你方舟子一人说没有就没有!!!

好,你没读过书,那么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听过吧!没听过,那我给你复述一遍。曹操的儿子曹冲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方舟子的很多科普知识来自于网络搜索及盗译国外著作,他的许多言行严重违背科学精神,自己错了却从不认错。他的一系列事件的表现中来看,他就是一个偏执型人格的精神病患者。不出几年,此人必从自己筑起的所谓科学神坛上重重摔下来,其余生必定凄苦惨淡,如果此人尚有一丝良知,必定在忏悔中度过残生!


白南风



为了刷存在感,这次方舟子将矛头指向了中国象棋。他提出,“象棋中的象是大象,而中国没有象兵”,因此就认定中国的象棋来源印度。实际上,这一论证关系漏洞百出,稍微查询一下史料,就会觉得方舟的言论几乎让人笑掉大牙。

方舟子的原话是:象棋的“象”并不是指“象征”,而是指“大象”。中国古代没有象兵,这是中国象棋源于印度象棋的一个证据。

幸好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有序,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不少。据史料记载,中国象棋又称为“象戏”、“桔中戏”,是由先秦时代的博戏演变而来。战国时,象棋每方为六子。唐朝时进行了变革,设置了“将、马、车、卒”四个兵种,棋盘和现在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六十四个方格组成。宋代火药发明后,又增加了炮,还加入了士和象,至此中国象棋基本定型。



在宋代《士林广记》中,就记载有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谱,它比西方最早的国际象棋谱早200多年。

上述记载,就足以推翻中国象棋起源印度说。

而方舟子挖空心思想到的,中国没有象兵说更是搞笑。

在三国时期,西南的部落首领孟获,就养有象兵,在与诸葛亮的交战中,让诸葛亮颇费了一番脑筋。也许有人会说,那不是演义的吗?试想一下,作为小说有些情节可以演义,但一些基本事实还是来源于生活的,孟获地处云贵地区,训练象兵打仗是可信的。

此后的《晋书·舆服志》也有关于大象驯化的记载:“象车,汉卤簿最在前。武帝太康中平吴后,南越献驯象,诏作大车驾之,以载黄门鼓吹数十人,使越人骑之。元正大会,驾象入庭。”大象作车,都能民用了,在战斗中作为武器使用也很正常。

那么,我们按照方舟子的逻辑,“象”指的是“大象”,那另一方的“相”又作何解?实际上,按照棋子摆放的位置,和“象”走动的范围,“象”或“相”作丞相理解更为妥当,因为他一直拱卫着“将,帅”,而在象棋中的“将帅”实则指的是开疆拓土的王。

由此可见,方舟子最大的目的就是利用一个漏洞的百出的东西来黑一下中国象棋,对与错都不要紧,关键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存在,他就够了。至于你骂还是不骂,也不要紧,反正他已经习惯了。

那么,你会骂他吗?


布谷公社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方舟子,方舟子何许人也?被称为中国打假第一人!他的传奇经历也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他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评中医等。

还多次被人告上法庭,与人对簿公堂,有三次败诉经历。

现在回归楼上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读,如果串起来读的话,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象棋的起源来自于印度,仅仅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大象这一个原因,这样理解看来的确是荒谬至极,都认为方舟子是个傻子,说这种大话!

其实不然,早年期间,方舟子就在媒体上发表了文章,其内容就是探究象棋的起源,其中理由丰富多类,回答面面俱到。

方舟子的根据如下

第一:棋类的相似度

方舟子认为,与中国象棋相似的棋类很多,其中就有日本的将棋,国际的象棋,还有很多地区都有类似的游戏。既然如此,那么这些棋类就肯定有个源头,而方舟子则认为这个源头就是印度象棋,叫“四队棋”(音译“恰图兰卡”),指战车、象兵、骑兵、步兵四支军队。印度象棋在大约公元6世纪时传入波斯,在8~9世纪时波斯象棋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在15世纪末定型成为今天的国际象棋。这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为证。

第二:文献的记载

方舟子认为,象棋的最早起源来自于波斯文,波斯文献首次提到象棋(讲了印度人发明象棋的故事)是在波斯萨珊王朝库思老一世在位时(531年-579年在位),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南北朝。而唐朝之前只有三处文献记载了象棋的历史,分别是《楚辞·招魂》《说苑》《弹棋赋》,所以方舟子认为印度象棋才是源头。

以上就是方舟子的理由观点了

另外地,如果说中国没有大象的话,那么就更加天方夜谈了。

根据我国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是有大象的,分别是在两河流域

而且两河流域出土文物中有商王捕猎大象情景和殷墟出土的兽骨里有完整的大象骨骼

至于象棋真正的起源,我觉得没必要多加争论,因为象棋文化早已融入人民心中,不分国界了,应该属于世界人民的文化


小周郎


记得这个问题曾“火”过一段时间,但没有去过多关注,也不知方舟子的文章具体是怎么讲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是有大象的,并且存在多个品种。我们的祖先还在进化时,便曾猎食或同野兽“分享”过猛犸象。这一点在考古发掘中都已得到过明确证实,无需多费口舌。我个人觉得,分析象棋的起源问题,与我国古代是否存在大象没有必然联系,而应该从象棋的源流入手。

据相关研究显示,“象棋”二字,最早见于《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其中,“象棊”亦即象棋。早期象棋的棋制同现代象棋有着较大区别,甚至很难联系在一起。但谁都不能否认,我们的祖先,至晚在战国时,便已经玩象棋了。

我们不能说,现代象棋同古代象棋玩法不同,形制差异过大,就轻易断言古今之“象棋”纯属两回事。而是要用心去考证两者是否存在演变关系。其实,古今象棋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最早的象棋,是蕴含着派兵布阵的智慧的,也就是说,双方以棋子代表军队,模拟作战,进而分出输赢。而这种推演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军事变革的影响。以今人研究来看,早期的象棋,每方不过6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增加到了每方各16子。

象棋的布阵方式,在北朝发生了较大变革,并在唐代开始再次吸纳了新生兵种。隋唐时,便已将、车、马、卒作为棋子,除了将领之外,保留了之前的战车,同时吸纳了骑兵,在整个方队中又含有步兵(卒)。请注意,这时还没有“象”,可它依旧是象棋(称为“象戏”)。推而演之,早期的象棋,也绝非指含有“象”之棋,而是一种象征军事作战的棋制。

同时,随着攻城器械“将军砲”的发明,象戏中又增加了“砲”。这种砲,是运用机械投射石子的武器,后来随着火器的使用,又写作“炮”。除了砲(炮)以外,在象戏中还增加了“士(仕)”与“相(象)”,这才逐渐成了今天的象棋。

所以,在分析象棋起源问题时,不能老盯住“象”不放,因为象棋中之“象”,既不仅指棋子,更不代表着自然界中的大象,它只是作为一种名称而存在的,更接近于“象征”之意,即通过行棋来象征排兵布阵。从这一点来讲,象棋当视为象征军事布阵之棋。

△四川成都宋墓出土的象棋


碣石樵子



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是由英国人威廉.琼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威廉·琼斯认为:中西象棋大体相同,起源也必必然无异,可是中国古代没有象,而印度则是产象大国,所以,象棋是印度人发明的!

今天,方舟子这么说,显然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其实,关于象棋起源,大致有中国、印度、埃及、希腊、波斯和阿拉伯等诸说, 其中以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四说最盛。据日人涩江保《泰西事物起源》说: “ 象棋系希腊七贤中名希腊者所造。”



当后来,排除相关项后,起源之争就在中印之间展开。

据说古印度有一种四人对局的棋, 名叫“ 恰图兰格” 。而古代中国有象戏、桔中戏、大旗等。

那么,象棋,在中国古籍中,都有什么传说和记载呢?

最早的传说是虞舜为了教他的弟弟下棋发明的,虞舜的弟弟名字叫象,所以称之为“象棋”。

还有人认为象棋诞生于北周武帝宇文邕制《象经》,有日月星辰的象,故名。

也有人认为,最早以“六博”二字记载于《楚辞·招魂篇》里,其雏形来源于《周易》。还有其它一些说法,不赘述了!



六博棋在秦汉时期盛行,在“六博”基础上,又发展出的“塞”,亦被称为“格五”。“塞”的行棋更为规范,排除了运气成分。东汉时发展为大博与小博小博的棋子增加到12枚。到了魏晋南北朝,象戏完全取代了六博棋。


一路鸣鸿


事实上,“象棋源自印度”的说法,并非今天才有。早在近代年间,许多学者就提出过类似观点,认为中国象棋源自印度的“国际象棋”。理由却并非“中国古代没有大象”,而是“佛经里提到了象棋,佛教起源于印度,所以象棋起源于印度”。但不管是哪一种观点,只要参考真实的历史记录,都必须说肤浅。

首先一个叫“象棋起源于印度说”难以自圆其说的事实是:中国象棋的出现年份,远比印度的“国际象棋”早得多。现代的“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一种名叫“恰图兰加”的棋戏,这种棋戏出现在公元2世纪时。那中国象棋呢?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论语》和《楚辞》里,就有了关于象棋的记载。此时的象棋,还被称为“六博”。比起印度的“国际象棋”来,那是早几百年的老资格。

只以此事说,“老资格”中国象棋起源于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国际象棋?显然是个大误。

而另一条理论“中国古代没有大象”,只要参考中国历史,更是错得离谱。在国际象棋诞生以前,古代中国的土地上不但生活着大象。而且象兵作战更是常见事情。《汉书》和《后汉书》里就记载过不少象兵作战的战例。甚至晋武帝一统天下后,还特意乘坐着大象拉的大车,在宫廷门口好一阵招摇。“中国古代没有大象”的论据,本身就更站不住脚。

而要参考一下中国象棋的演变历史,那就更要一声叹息:“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是一种多大的误读。

其实,最早的象棋,即春秋战国时代的“六博”,形式也是非常的简单,一方只有六个棋子。从汉代开始,这种棋戏开始不停演变,逐渐加入了各种新棋子。万州老馆丘墓群的三国墓葬里,就出土了陶制的象棋“车”棋子。待到北周武帝将其改造成“象戏”后,中国象棋的规则也基本定型,象棋游戏更是越发风靡,当今考古发掘的宋代象棋文物,已与今日中国象棋相差无几。

这个智慧游戏,哪里是“源自印度”?相反是世代中国人智慧创意的结晶。“象棋”中的“象”字,更并非指的是“印度大象”,最早楚辞里“菎蔽象棋,有六博些”一句就可证明:“象棋”里的“象”字,与动物世界并无关系。它的命名,恰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与天文、象术、数学”大有关系。

所以,单凭一个“象”字,就给中国象棋的“籍贯”搬家?以哲学的说法,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

而国外的史料,更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证明:哪里是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相反印度的“国际象棋”,本身就受到中国象棋的重要影响。印度佛经《大般涅槃经》就有记载,公元3世纪时,中国象棋就已传入印度半岛,而此时作为“国际象棋”前身的“四方棋”并未出现。

而在20世纪时,英国苏联南斯拉夫等国的学者们,也多次撰文,以有理有据的事实,驳斥了“象棋起源于印度说”,更以详实分析提出观点:恰恰是中国象棋在印度的流传,助推了国际象棋的诞生。


只以此事也足以说明,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象棋,是中国人留下的何等伟大的智慧。对这样的智慧,多一些敬畏之心,才是最好的传承态度!


历史风云录


说中国古代没有大象,简直是开玩笑,方舟子得恶补基本历史知识。远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野象生活的文字记录,即目前被称之为亚洲象(Asia elephant)的品种。

《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甲骨文中,多次有象字出现,一些甲骨也被认定为象骨。这些先秦的文献与实物,直接证明了大象在中国很早就出现。(考古出土的象)

近几年,美国著名学者伊懋可出版了《大象的退却》一书,讨论了大象在中国的演变与迁移。实际上,大象在中国的生活轨迹有一个从南到北的过程。主要原因是北方气候逐步喊冷,驱动大象南迁。罗振玉在研究甲骨文之时便曾指出:

象为南越大兽,此后世事。古代则黄河南北亦有之。为字从手牵象,则象为寻常服御之物。今殷墟遗物有镂象牙礼器,又有象齿甚多,卜用之骨有绝大者,殆亦象骨。又卜辞卜田猎有获象之语,知古者中原有象,至殷世尚盛也。(元顺帝玩象图)

在地质时代全新世大暖期 (约8000—3000B.P.)末期,今山东地区范围内的环境与气候颇适合野象繁衍生息。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讨论甲骨卜辞之时,认为象乃中国 (即中原)固有之物、并非来自南方、殷商黄河南北,秉持中国亦有大象之说;

王国维其得意弟子徐中舒在其《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一文中也认为:殷代河南实为产象之区,可见在商周时期,大象广泛生活于今河南地区。

大象一度也在古代祭祀、占卜仪式中出现,逐步成为一种瑞兽。周代的饥荒与人类开发影响了大象的南迁,《孟子》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石刻中的象形象)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因南征百越之君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此象郡就被认为多象生存而得名。大象这一动物也影响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诗歌。

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这些说法或讲义理,或谈美学,但与象这一意象颇具词源学意义上的关联。

在古代的壁画、书画以及雕塑中,也多有大象的形象出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有学者通过对先秦大量文献的梳理,得出结论:

商末野象于淮河以北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泰山周边,亦即当时的“泰山田猎区”。黄河中下游的其他地区尤其是殷墟周边因为开发较早、人口众多,并不适合野象生存。由于开垦荒地和北部中国气候并未回暖至适合大象生存的状态,故而大象节节退却,最终生活南部边陲。

(来自于《大象的退却》一书)

也就是说,原本黄淮海平原也是有大量大象生存的,只是后来多种原因,大象在东周之后,基本迁徙到了亚热带未开发地区。

经过以上论述由此可见,大象在中国的轨迹与渊源很深,基本与古代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开发息息相关。我们今天认为北方地区过于寒冷,大象无法生存,其实忽略地质时代气候的变迁。

在殷商与西周早期,黄河流域年均气温较之现在要高2-3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亦较现今高5摄氏度左右,大象以野草、树叶、竹叶、野果等为食,这种温热的环境很有利于亚热带生物的繁衍滋生。

由于气候变迁,大象不断南迁,也逐步进化成“皮糙肉厚”的外部形象,以防止蚊虫叮咬。三国时期,南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象兵,曹冲能够称象,一则大象在黄河流域尚未完全退却至南方,二来少数民族也会进贡给当时的东汉王朝。至于到底何种原因,我们期待更多文献的发掘。

我们不做文化保守主义,但属于中国原有的,也当仁不让。方舟子认为中国没有,是缺乏古代历史知识的表现,象棋的来源需要继续考证,至少中国古代不仅有象,而且很多很普遍。

参考文献:

1、陈絜:《商周东土开发与象之南迁不复》,《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第5-20页;

2、伊懋可: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梅雪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