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军团?

徐紫诺


楚云飞是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抗战期间担任晋绥军团长,与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惺惺相惜。那么,楚云飞所在的晋绥军属于什么部队?其前身今世又是如何呢?

电视剧《亮剑》中的晋绥军军官楚云飞

从楚云飞部所在的山西省和晋绥这个字眼上,我们可以看出晋绥军属于阎锡山的山西军队。晋绥军起源于清末时期的山西新军,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从此控制了晋军;北洋政府末期,阎锡山拥戴张作霖担任安国军总司令,他本人任副总司令,晋军将领商震出任绥远(今内蒙古一带)都统,控制了绥远一带,自此晋军被称为晋绥军。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在太原自称陆海空军总司令,联合冯玉祥等人反蒋。倒蒋失败后,蒋介石免去阎锡山本兼各职,任命商震为山西省主席。但阎锡山亲信不服商震管理,商震被迫率部离开山西,这是第一支脱离晋绥军的部队。


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担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了晋绥军;抗战爆发后,阎锡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山西及陕西部分区域的作战任务,统一指挥晋绥军及中共领导下的第十八集团军。我们在电视剧《亮剑》中看到晋绥军和八路军(即十八集团军)多有来往,其根源就在于此。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军委会任命晋绥军高级将领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傅作义率部进入绥远西部河套地区,从此也脱离了晋绥军。解放战争期间傅作义出任“华北剿总”司令官,负责整个华北防务,在平津战役中,傅与解放军达成和平协议,其部被改编为解放军。


解放战争中,阎锡山的晋绥军除少数投降外,其余大都被解放军歼灭,民国年间赫赫有名的晋绥军至此烟消云灭。


民国年间那些事


问: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军团?

电视剧《亮剑》让我们认识了楚云飞,楚云飞又让我们知道了晋绥军,要说晋绥军是什么样的军团,那一定是山西那旮旯的军团了。这晋,是山西的简称,绥,知道的人好理解,民国时期,有个绥远省,与山西省相邻,省府设于现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卾尔多斯都是它的辖区,晋绥军,就是以这两省为核心组建的军队了。

晋绥军之路,可以说是一条血肉之路,发源于山西,在清未就有了稚形,当时谓新军,有了些发展后,在军阀割剧时,称谓晋军,最后定名为晋绥军,与大军阀阎锡山有一定关系,也可说晋绥军是由他一手创建的。

这阎锡山本没什么很高的军事才能,但这人情商不一般,善于察言观色,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在军阀乱战时期,他自知实力有限,不堪一击,便联合张作霖,共挤冯玉祥,收获了绥远省,阎将两省军队合二为一,建立了晋绥军。后袁世凯登上了总统之位,他又巴结袁世凯,扩充了势力。蒋介石握权后,他又归顺蒋介石,巩固了位置,并将晋绥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蒋介石地位稳定后,还将其改编过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怨只怨阎锡山生性多疑,与别人多是貌合神离,张作霖、袁世凯、蒋介石他都忘恩负义过,所以晋绥军一直未从这番号中彻底更名。

阎锡山虽无军事才能,治理地方却一套一套,晋绥军时期,山西的经济十分活跃,现在是送哥哥去南方,那时是哥哥你走西口,从这歌中我们就知道山西早期的经济地位了。

由于有经济的支撑,阎锡山掌管晋绥军可说是得心应手,虽几次失去权力,却又几次收了回来,其原因可能有晋绥军出门作战虽是一条虫,但在辖区作战却是一条龙有关,但由于晋绥军始终只是一支地方性质的队伍,不算蒋介石国军嫡系,在解放战争时期难逃土崩瓦解厄运,很多有正义感的官兵纷纷加入了打垮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中,成了奋勇杀敌解放人民的功臣。


楚人一丁952


抗日初期,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曾说过一句话:这个部队在你侧翼,你侧翼有暴露风险;在你背后,你背后有暴露风险。卫立煌说的这个部队,指的就是晋绥军。

说起晋绥军,就不能不提阎锡山。因为没有阎锡山,就没有晋绥军;但也正是因为阎锡山的存在,他的个人风格也深深的烙在了晋绥军的身上。



晋绥军是俗称,基本上阎锡山手下都可以算作晋绥军。所以晋绥军也叫晋军、阎军、山西陆军,或者山西军。抗战爆发后,通称为第二战区部队。需要强调的是,晋绥军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名称,通常只用于口称或非正式文本。在正式的文件上,以中央授予的番号称呼,而不是称晋绥军。

晋绥军的前身是清末的山西新军,武昌起义爆发后,山西新军也随之响应。起义成功后,组织山西临时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随即便遭到了北洋军的反扑,起义军退到了晋北地区。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山西便进入了阎锡山时代。

(1912年孙中山视察山西)

当时的山西,四面皆是强敌。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北京城内,袁世凯也是时时盯着阎锡山。为了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在山西大办实业,晋军的实力也随之扩充。成为当时少有的,有完整独立自主的军工体系的军队。

清末时,山西的晋商虽然富有天下,钱庄都开到海外去了,但是山西的财政力量却不强。在阎锡山的主持下,山西以实业兴省,一跃为北方第二强的省份。(北方第一是奉天省)不恭维的说,没有阎锡山,也就没有山西的工业体系。

(从图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清末时期山西是不折不扣的财政穷省。)

说到这里,就要引出晋绥军的【绥】了。

晋绥军的【晋】,指的是山西;而【绥】则指的是当时的绥远。绥远省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均在其范围内。清朝时,绥远还没有独自建省,只是山西省的一个道。民国初年,袁世凯为了打击蒙古分裂势力,实行了“晋绥分治”。从山西和内蒙古各划出一块地,建立了绥远省。

但是在山西人看来,绥远仍是自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对绥远的控制。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冯玉祥的势力越来越大。控制了陕西、河南、绥远,从三面包围了山西。坐立难安的阎锡山随即联合张作霖,对冯玉祥东西夹击。冯玉祥的国民军退出绥远,阎锡山取得了绥远的合法控制权。从此,晋军便更名为晋绥军。



虽然从正式接管绥远到傅作义脱离,阎锡山对绥远的控制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晋绥军这个称呼却习惯却延续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联合张作霖对冯玉祥开战时,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也发动了对吴佩孚的北伐战争。虽然阎锡山和冯玉祥后来都加入了国军体系,但是两个人的隔阂一直没有彻底的消除。

由此也看得出来,阎长官的性格很像当年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外宽而内忌,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晋绥军在他的带领下,沦为了名副其实的山西省防卫军。虽然名义上是军队,但其指导思想意识,和地方保安队、财主家的护院没什么区别。保境安民有余,开疆扩土的野心不足。没有足够的缓冲余地,单靠山西一省是很容易被外部势力反客为主的。(后来抗战时期就验证了这一点)

抗日爆发后,傅作义脱离晋绥军,绥远另设战区,山西再一次失去了绥远的控制权。而随着日军的南下,晋绥军也损失惨重。不仅丢了山西所有的大城市,阎老西本人也被迫西渡黄河退到了陕西。残存的晋绥军只得龟缩在晋西一带,牵制日军西渡黄河。日子过得也不比八路强多少。

在《亮剑》中,钱伯钧曾经说过一段话:



这段话就是当时晋绥军的真实写照。重庆政府拿晋绥军不当人看。用阎锡山的话说,第二战区的补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当时中央给了阎锡山十个军的番号,但以晋西这一隅之地,撑死了也就养活十个师的部队。晋绥军别说刚不过日军、刚不过中央军,跟八路军比,也是蒸板上的肉。

影视剧中经常调侃阎锡山抠门,说他故意克扣八路军的补给。其实,这就是编剧的自我想象了,非常的不客观。

平心而论,晋绥军自己的补给都只有中央军的零头,阎老西还能给八路军发补给?并不是二战区歧视八路,是重庆政府在歧视整个第二战区,其中也包括了晋绥军。况且,山西的八路军比晋绥军还要多。阎老西已经穷的养不起八路军了。日军、中央军和八路军,阎锡山谁都得罪不起。晋绥军能的夹缝中生存,也着实不容易。



当然,这也怨不得别人。晋绥军混的惨,是阎锡山自己作的。山西不是没有人才,从三晋大地走出去的名将,数不胜数。但是,凡有大志向的人,必然跟阎锡山搞不来。阎锡山能力偏于内政,修铁路、建工厂、盖学校,这是他的强项。

但是军事指挥就不行了。并且他的个人猜忌心太强,还有就是太抠门,经常因为舍不得小钱危害大局。蒋介石的银弹攻势,就是为他准备的,打他都打出心得体会了。当时山西人就评价晋绥军:入晋一条龙,出晋一条虫。像商震和傅作义这种不安于现状的人,最后都脱离了晋绥军。就连阎锡山的左膀右臂徐永昌,也跑去了南京。



但凡有点有志向的人都跑了,留下来的人都是什么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抗战胜利后,晋绥军又恢复了一点实力,但是跟其他派系相比。阎老西的资本,已经看不上眼了。客观的说,没有阎锡山也就不会有晋绥军,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也限制了晋绥军的发展。

山西人并不是不能打,解放战争时期,太原战役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困难的战役。关键是阎锡山这个领头羊的水平不行,他一辈子就脱离过晋绥军两次。第一次是中原大战失利后,第二次就是太原城破的前夕。晋绥军跟着他,浪费人才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傅作义离开了山西。但是绥远仍然是山西人的天下。太原战役中逃跑的晋绥军官兵,很多都选择投奔绥远。在后来绥远起义中,这些人又变成了起义官兵。这就是造化弄人吧……


Mer86


晋绥军的由来

晋和绥,也就是山西和绥远,山西大家都很了解,绥远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绥远省,但是当时在民国的时候,绥远和热河、察哈尔、宁夏是塞北四省,是今天河北和内蒙等一部分地区,建国后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只有宁夏还存在。

盘踞在山西和绥远一带的军阀,因此被称为晋绥军,晋绥军的老大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阀阎锡山,说白了,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就是阎锡山的部队。

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都在进行革命运动以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山西新军(清政府组建)在阎锡山的带领下发起太原辛亥革命,阎锡山本来是同盟会成员,曾经和孙中山商议南北呼应,推翻清政府统治,阎锡山在同盟会的支持下在山西做大,成为年轻的山西督军。

但是袁世凯当大总统后,阎锡山选择了政治投机倒把,投靠袁世凯,背叛革命,阎锡山也因此被袁世凯继续任命为山西督军。

1912年阎锡山开始组建晋绥军,也就是再山西新军的基础上,改编为一个师,辖两个旅,四个团,为了控制军队,阎锡山将对自己有威胁的人进行排挤,并且逐渐自己担任省长。

晋绥军的建制和发展阶段

初建的晋绥军只有一万多人,阎锡山甚至这一万多人,根本就不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军阀混战,要知道,当时随便上山拉一伙土匪还得有几千人呢?当时在山东发生的劫车案,山上的土匪就达四五千人,所以,阎锡山深知,想要站得稳,必须身板硬,因此1917年进行了扩编。

阎锡山将山西陆军扩编为四个混成旅,在纵横前几天的文章中已经详细说明混成旅是一个什么编制了,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这里就不详加说明了,晋绥军的兵力从一万增加到了两万。

很多人肯定会说,为什么只发展这么点人,这军阀也不怎么样啊!其实,不是阎锡山不想发展,只不过当时还是北洋政府说算,并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当时是皖系执政,段祺瑞本身就脱离北洋军队,因此,对军队这件事也很控制,当时奉天也就张作霖27师冯德麟28师两个师。

所以,阎锡山这点人数还是偷偷的发展的,编制是混成旅,混成旅不是正式编制,具体多少人,没有规定。

晋绥军的快速扩张阶段

1924年阎锡山再次扩编,这次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冯玉祥势力大增之后,由于阎锡山和冯玉祥紧挨着,阎锡山也害怕冯玉祥一下子把他吃了。

当时全国军阀混战,各地军阀风起云涌,南方地方军阀不服从北洋军阀的领导,形成桂系、滇系、粤系等军阀,最后在孙中山的撮合下,南方成立广州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北方基本以北洋军阀为首,分别有皖系、直系、奉系先后主导北洋政权,直系军阀后来还衍生出冯玉祥的西北军,以及张宗昌李景林的直鲁联军等。

而阎锡山和他的晋绥军,则是位于北洋军阀身边,却一直保持比较中立的位置,一直到1927年,北伐军势如破竹,阎锡山意识到天要变了,不管是站在北洋政府这边,还是站在国民革命军这边,都必须有足够的军队,当时北洋军阀经过冯玉祥这么一闹,也没有震慑力了,阎锡山趁机一下子扩张成为八个军,从原来的四万增加到十三万人。

北伐胜利后,阎锡山和冯玉祥决定反对老蒋,因此,阎锡山在1930年的时候将晋绥军扩张为十个步兵军,四个骑兵师,四个保安纵队,七个炮兵旅,人数更是达到25万。

巅峰过后就是落寞

中原大战阎锡山失败后,表示服从中央,晋绥军被缩编为四个步兵军,一个正太护路军,三个独立旅,三个骑兵旅,十一个炮兵团。

但是对晋绥军的分化和瓦解一直都在进行当中,比如晋绥军的中流砥柱傅作义和商震逐渐脱离晋绥军序列,晋绥军在晋西实际上已经势单力薄,在补给上得不到中央的资源,在对内统治上,一面受到日本的威胁,区域内还有八路军的扩张,阎锡山曾经和八路合伙搞了一只军队,结果后来阎锡山担心被八路控制,也给解散了。

从此,阎锡山再也没能恢复巅峰时期的状态,最终在解放战争中被摧枯拉朽之势被打败。

其实,主要晋绥军发展不起来,主要还是怪阎锡山眼界太低,总把目光放在山西这一旮沓,从辛亥革命一直到败退台湾,阎锡山主政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也可以说被山西束缚了。

而从晋绥军出来的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和阎锡山同级,并且率领的军队,比晋绥军要多得多。


史论纵横


提起晋绥军,就不得不提阎锡山这个人。1909年,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就回到太原当陆军小学的教官。

同年11月23日,阎锡山在归国留日士官赴北京会试中名列上等。因而,他成了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成授予少尉。之后,阎锡山回到山西,成了副团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一时间全国风起云涌。阎锡山也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趁机在山西发动了起义,响应了革命,并且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也因此成了大都督,从此他便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阎锡山的晋绥军原本是清末的山西新军,在他独揽大权以后开始利用各方的矛盾来进行了四次扩军。晋绥军也从辛亥革命的一万多人发展到中原大战前的二十万人,真正成了一只盘踞在山西的重要军事力量。


1917年,阎锡山对晋绥军进行了第一次扩编,晋绥军从一万人增加到两万人,当时的晋绥军由四个混成旅、两个骑兵团以及五个特种营组成。由于阎锡山讨伐张勋和出兵湖南中站在了段祺瑞这边,所以段祺瑞上台以后,也对这次扩军予以了默认。

1924年的时候,由于军阀混战,地方军阀都趁机扩充自己的兵力。此时,冯玉祥的国民军实力比较强,威胁到阎锡山的山西。因而,阎锡山进行了第二次扩军,扩军后的晋绥军又增加了一倍,达到了四万人。此时的晋绥军组成是这样的:

1927年,当时阎锡山参加了北伐,因此进行了第三次扩军。这一次直接从四万人增加到了十三万人,此时的阎锡山的晋绥军成为了一只举足轻重的军队。

1930年,阎锡山害怕蒋介石“削藩”会波及自己,为了增加对抗的筹码,他悄悄进行了第四次扩军,以应对蒋介石的压力。这一次,晋绥军增加到了二十万人。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阎锡山治军两个最大的特点:

1.信任五台人,不信任外省人。

2.手下不能动他的权和钱。

3.保守均势的核心策略。


阎锡山非常重视将领的籍贯,地域观念特别强。这点其实和他的老对手蒋介石是很像的,阎锡山的晋绥军是以五台籍将领为主的打造的嫡系部队。比如1939年的时候,第二战区四个集团军中,五台人占了三个。在当时,五台话也一度成为了山西的官话。


当然,阎锡山毕竟是科班出身,其高级将领也大部分是科班出身。这些人在军校中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军事素养还是不错的。比如阎锡山的参谋长朱授光就两次到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

第二点自然好理解。阎锡山的爱将杨爱源就曾这样说过“会长给你甚,你拿上甚,会长不给你甚,你不要要甚,你千万不要捋他的权,也千万不要捋动他的钱”。杨爱源就是因为一生恪守这些原则,才能够深得阎锡山的信任。


当时的晋绥军内部其实是互相牵制,互不和睦的。比如阎锡山任命一个军长,就要给这个军派一个和军长不亲近的师长;任命一个师长,又必要委派一个和师长不亲近的旅长和团长。为的就是使得晋绥军达到均势,便于那个势力都是自己能够控制的。

在阎锡山“保守均势”的方针下,晋绥军大部分时间都在山西本土执行防守任务,外出作战的时候并不多。特别是阎锡山的手下傅作义,更是有“守城名将”的称号。这个策略也是使他能够在山西统治38年的重要原因。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亮剑》电视剧里黑云寨老大谢宝庆的口音,绝对令人印象深刻,从这厮嘴里说出来的“晋绥军”三个字尤为动听。“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无需多说,而“绥”则指的是民国时期塞北四省之“绥远省”,其时省府位于归绥市,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两个省份在民国时期都曾被山西军阀阎锡山所控制,因此他的部队被称为“晋绥军”。



阎锡山以晚清的山西新军起家,成为统治山西近38年的军阀,他的基本部队原称“晋军”,绥远地区则一度是冯玉祥的地盘。1926年春,阎锡山联络奉系和直系共同打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张大帅想撵走占据北京周边的老冯,吴大帅要报第二次直奉大战老冯临阵反水之仇,三方于是一拍即合,致冯玉祥大败退往西北,1926年8月晋军前敌总指挥商震率部进入绥远。阎锡山就任“安国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张作霖正式承认了晋军在绥远的存在,并以商震为绥远都统,于是“晋绥军”名号初定。

不到半年,反复无常的阎锡山又宣布效忠广州国民政府,被编为第三集团军参加北伐。又与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成为盟军,自西向东攻击奉系军队,张大帅下野逃回东北(路上出了事),晋绥军势力扩展到华北中心地带。而蒋介石为打压冯玉祥,故意将平津地区的警备权交给了阎锡山,这也是晋绥军的巅峰时刻。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阎联军战败,阎锡山的军队缩回山西,但绥远地区远在塞外,蒋介石鞭长莫及,仍旧是晋绥军的势力范围。

(晋绥军名将商震)

1931年东北沦陷后,日本关东军的势力侵入内蒙,察哈尔等省成立了伪蒙政权,绥远就成为了抗日前线,晋军名将傅作义是年底兼领绥远省主席,一度重创日伪军。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太原沦陷,阎锡山率领晋绥军主力退往晋南,而以第七集团军司令傅作义,率所部第35军北上绥远继续抗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任命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区域即划定为:山西全部、绥远全部和察哈尔、河北一部。

实际上,傅作义自领兵坚持绥远抗战开始,已经逐渐脱离阎锡山的掌控而自成一系,蒋介石为了分化晋绥军实力,防止其趁机壮大,也一直延揽和拉拢晋军大将,商震和徐永昌都成为南京方面重臣。为抬高傅作义的地位,使其有资格和能力与阎锡山分庭抗礼,1939年特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朱绍良)副司令长官,不再归阎锡山节制。到抗战末期,干脆新成立个第十二战区给傅作义,此时傅部实力雄厚,阎锡山亦无可奈何,而商震、徐永昌和傅作义等脱离晋绥军,是阎锡山系统无可挽回的损失。

(晋绥军老大阎锡山)

傅作义治军严明,抗日坚决,又与八路军过从甚密,阎锡山诬其为“七路半”要求蒋介石惩办,换了别人,恐怕真的要兵权旁落了,然而蒋介石为了牵制和弱化阎锡山,破天荒地轻描淡写,终至傅作义成为一方诸侯,到解放战争期间升任华北军政一把手,地位已在阎锡山之上。

所以“晋绥军”这个称呼自1939年起,已经名不符实了,绥远方面的部队阎锡山已经失控。



中原大战前,晋绥军经过阎锡山的四次扩充已达20余万人,战败下野后,被张学良收编为5个军不足10万人枪;抗战期间,晋绥军先后有10个军的番号,但直到1940年也只编有8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最惨的时候被八路军和日军压缩到晋南一隅,只剩4万余人;蒋介石看其可怜,为了利用阎锡山牵制另外二股力量,拨给他四个集团军的番号,到抗战胜利前,晋绥军大约有8个军24个师10余万人(傅作义的部队不计在内),力量较弱,这也是阎锡山留用部分日军的原因,手底下缺货。



1927年起,阎锡山筹建太原兵工厂,成为晋绥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到抗战爆发前已经有18个分厂,可生产七九步枪、日式九二重机枪、一二式山炮、迫击炮甚至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等,产量不低。太原沦陷时由于大部机器未及运走,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仅能生产少量步枪和轻机枪,以及子弹和手榴弹等。晋绥军的军装为灰蓝色,但帽徽与胸章,与国民党中央军相同,这一点可以在《亮剑》、《豆娘》、《铁在烧》等抗日剧中得以印证。

当然了,到底有没有楚云飞的358团,实在没地儿考证去了。


度度狼gg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内忧外患的封建王朝,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措施,这就包括在全国的地方上统一兵制,打造新式军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声炮响震碎了大清王朝的统治迷梦,各省势力迅速独立,形成了地方军阀,而山西的新军也在1911年10月29那天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所以近代史书上说清末新军是清王朝的掘墓人也不无道理。

独立后的这只山西新军改组为山西临时军政府,一致推选阎锡山为都督,这就是晋绥军的前身(晋军),跟直系、奉系那些地方势力是一个概念。后来晋军联合直系、奉系军阀击败西北冯玉祥的国民军后,地盘由山西扩充到了绥远,于是晋军更名为晋绥军。

随后阎锡山精打细算周旋于各路强邻之间,把山西当做自己的地盘,把晋军当做自己的私人卫队,客观上也推动了山西的经济发展和山西军工业的升级。

民国十六年,阎锡山依附于蒋介石,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晋绥军也名正言顺的属于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后来阎锡山嫌老蒋给的待遇不公,于是勾结冯玉祥反蒋,可惜实力不够被蒋介石打的逃出了山西,后来九一八事件爆发,民族存亡之际,蒋介石就与阎锡山尽释前嫌,并任命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随后晋绥军也是积极抗日,可惜老蒋怕把阎锡山养肥反咬自己一口,也一直的在限制晋绥军的发展,后来在解放战争中,除投降外,大部分被解放军歼灭。



晋绥军这只军团,虽然偏居华北一隅,但凭借着两省的地盘能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生存并发展,其军队的战力和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值得肯定,抗日功绩也值得赞叹,但归根到底始终是军阀势力,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关注。


纳兰轩若


辛亥革命时,时任山西新军第43协第86标标统的阎百川率部参加了太原起义。起义胜利之后,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并组织了山西军政府,整个山西被阎锡山控制,此时阎锡山的部队被称为“晋军”。



1925年,直系和奉系联合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发起进攻。由于冯玉祥计划向山西发展,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阎锡山最终确立了联合直奉倒冯的策略。到1926年的8月,冯玉祥的国民军不敌直奉和阎锡山联军,开始撤退。阎锡山的晋军命令商震率领晋军向绥远追击,随后又占领了包头。民国时期,绥远是一个省。至此,阎锡山的晋军势力延伸到了绥远省。到1927年,阎锡山宣布废除北洋政府任命的山西督军,而将自己在山西、绥远的军队改编为“晋绥军”,阎锡山自任总司令。



北伐战争后期,阎锡山率晋绥军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蒋冯阎中原大战之后,阎锡山战败。所属的晋绥军被缩编为4个军8个师16个旅:

第32军:军长商震;

第33军:军长徐永昌;

第34军:军长杨爱源;

第35军:军长傅作义。

第35军军长傅作义是一直是阎锡山的部下,傅作义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由于其一直驻守在绥远省,傅作义逐渐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势力。到1938年之后,傅作义独立成系,晋绥军已经名存实亡,又只剩下阎锡山自己的晋军了。


历史军魂


近些年,都特别的流行抗战剧、谍战剧,许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们能更好的去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去铭记历史,去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在我们的身上引起触动,能启迪我们的精神,现在就对这个军团做一下深刻的了解。

晋绥军,首先它是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时候活跃在山西、绥远等地的,这个可以由它的名字看出来,取自地名,其领袖人物为商震、孙楚等人。

在1911年的时候,阎锡山与吴禄军在娘子关举行会面,共同商量着要把清王朝给推翻了,打算来组成一个燕晋联军,这个时候,他们双方其实都有一个共识,简单的来说,就是山西很重要,对我们中国很重要,算得上是中国的壁垒了,这个重要性是远超过海域的,一定需要好好的谋划谋划。

于是,在后来的袁世凯派军队攻打山西,虽然做了顽强的抵抗,但很不幸的是,最后还是被敌人打败了,最后只好率领1000多个人逃离了山西,中间途经过保德,最后攻入了绥远,占领了包头,最后才得以生存下来。在这之后,由于受到北洋军阀的势力压迫,于是便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比如保境安民,在民国时期,又强化对山西的国民基础教育,以及基层政权的建设,当然,还有工农业的良好发展,都相应的制定了规划。

这样一来,在后来的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大力抓住山西的各项建设,使得工业、农业等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最为突出的是兵工业生产方面,这也为后来的与北洋军阀作战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时呢,蒋介石为了分化各派的反动力量,对阎进行了拉拢,对其进行了任命,阎便顺水推舟,利用其职权来扩大军队,最后,其部队发展到了十多个军。在后来的东北沦陷过程中,傅作义自己领兵作战,分化了实力,所以,晋绥军已经名不符实了。

晋绥军在辛亥革命中诞生,长于军阀混战中,最后在北伐中大放异彩,在抗战中提供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但却在国共内战中被历史流窜而下,但无论如何,它都见证了一部民国史。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晋绥军属于地方武装,是大军阀阎锡山的私人势力,他们最高的长官就是阎锡山!

民国时期,军阀武装很多都是按照所在省份进行命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川军、滇军、粤军。晋绥军也是一样,晋是山西、绥是绥远(绥远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省)。


晋绥军的前身是晋军,晋军的前身则是清末的山西新军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山西新军亦响应起义,山西独立,成立了山西临时军政府,阎锡山被推举为临时军政府的都督。1912年袁世凯上台之后,正式任命阎锡山为都督。

从此阎锡山开始了自己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历程,而此时的山西新军,被称为晋军。

主政山西之后,阎锡山不断的加强自己对晋军的控制,主要的职位都是由阎锡山的亲信担任,而阎锡山的这些亲信,基本都是山西人。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分裂成直、奉、皖三大派系。对于阎锡山来说,哪一个派系都不是他的晋军所能抗衡的。所以阎锡山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谁强大就跟在谁身后,也不主动去进攻别人,一旦有便宜就立刻去捡一下。

在阎锡山的八面玲珑之下,山西成为乱世之中战火相对较少的一个省份,阎锡山利用这难得平静,大力发展军工业,晋军的装备在不断强化,但晋军的战斗力距离北洋三大系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直系获胜。直系开始把触角往晋军的地盘伸,晋军技不如人,只能忍气吞声,全靠阎锡山的外交手段支撑着。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切断了直系的后路,直系失败后,阎锡山的晋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随后,直奉两系又联手驱逐冯玉祥的国民军,阎锡山一看有利可图,赶紧挥兵进攻冯玉祥,顺势夺取了绥远。

由此,阎锡山把自己的地盘扩充到了绥远一带,晋军由此改称晋绥军。


晋绥军的战斗力

晋绥军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被人诟病,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战绩。阎锡山能主政山西38年,很大一部分程度是靠政治手段,而不是因为晋绥军的战斗力有多么惊人。

1917年,护法运动爆发,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阎锡山支持北洋政府镇压护法运动,并派了一个晋军的混成旅参加。结果在湖南境内,这个混成旅被护法军打得打败,狼狈不堪的逃回了山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的晋绥军联合冯玉祥的西北军进攻蒋介石,结果被蒋介石打得大败。冯玉祥连裤子都输没了,阎锡山也宣布下野。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面对日军 ,虽然也是拼死抵抗,但是并不算多么出彩。

至于解放战争时期,那就更不用说了,晋绥军在我军面前灰飞烟灭。

晋绥军战斗力之所以被人诟病,一方面是晋绥军中没有厉害的将领,另一方面则是民国时代山西相对战乱较少,经济较为富庶,官兵没有经历太多血战硬战,战斗意志不强。

当然,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晋绥军的傅作义率领的部队。傅作义是晋绥军中除商震外仅有的名将,特别擅长防守,他手下的部队战斗力惊人!然而,就这么一个名将,后来也被老蒋分化出去了!



晋绥军的忠诚度

晋绥军的忠诚度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起冯玉祥的西北军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失利之后,无奈宣布下野。晋绥军中二号人物商震接替了阎锡山的职务。



商震和老蒋走的比较近,结果晋绥军中其他将领联合起来,将商震驱逐了山西。老蒋虽然想染指山西,但是只能无功而返。可见在这个时候,晋绥军还是非常忠诚于阎老西的。

但是从抗日战争以来,晋绥军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当时日军进攻疯狂山西,国民政府拨款给阎锡山修筑防御工事。

但是阎锡山中饱私囊,导致防御工事如同豆腐渣工程,让守城的将领苦不堪言。因为这件事,让很多原本忠诚与阎锡山的将领开始有了怨言。

再加上阎锡山对于傅作义比较忌惮,害怕傅作义取代自己,因此多次打压傅作义。让原本忠心于阎锡山的傅作义也寒了心,最终脱离了阎锡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