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搬硬套還是活學活用?《三國演義》中一次失敗的「背水之戰」

生搬硬套還是活學活用?《三國演義》中一次失敗的“背水之戰”

公元前205年,楚漢兩軍在河南滎陽陷入僵持後,佔據河東(今山西南部)的魏王豹背韓投楚。為解除這一側翼威脅,漢將韓信率師東渡黃河。次第平定魏、代等反漢勢力後,韓信又將攻擊矛頭指向太行山的趙國。為了阻止漢軍東進,趙軍主將陳餘集結二十萬大軍,依託井陘天險構築堅固壁壘。由於書生氣十足的陳餘拒絕謀士李左車之計,使得漢軍得以安然通過“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井陘孔道,安然抵達綿蔓水。在這裡,韓信置兵家大忌於不顧,背水列陣。戰鬥開始後,漢軍因無路可退而拼死作戰,使得趙軍久攻不下。待趙軍精疲力竭準備撤軍時,發現營壘早已落入對方之手……

“背水之戰”不僅令韓信登上其個人軍事生涯的新巔峰,更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其光芒如此之燦爛,以致多少年後,仍有人企圖通過襲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式複製韓信的輝煌。不過,他們中的很多人沮喪地發現,這種貌似簡單的“複製”、“粘貼”難度係數其實很高。譬如,“街亭之戰”中的馬謖。

生搬硬套還是活學活用?《三國演義》中一次失敗的“背水之戰”

得益於《三國演義》中的巨大影響力,以致多少年來,人們都將馬謖與趙括一併列為“誇紙上談兵”這句成語的註腳。其實,如果大家再仔細翻翻這部小說,就會發現,馬謖並不“孤獨”。因為在“街亭之戰”之前,身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也曾犯過同樣的錯誤,而且敗得同樣很慘。接下來,筆者將以小說為基礎,試著為大家分析一下為何徐晃的“背水之戰”沒能取得成功。

生搬硬套還是活學活用?《三國演義》中一次失敗的“背水之戰”

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夏,曹軍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前線被蜀漢老蔣黃忠斬殺,曹魏的漢中防線搖搖欲墜。為了避免漢中失守,曹操決定親統大軍西征漢中。雙方接戰之後,曹軍很快擊破了蜀將黃忠、趙雲的劫糧意圖,順勢衝出斜谷,逼近定軍山。而劉備、諸葛亮所率領的十萬大軍也已進抵漢水西岸。於是,曹操以主力屯駐於定軍山北,而以徐晃、王平(時隔多年,此人成了馬謖的副將,並參與了街亭之戰)為正副先鋒,趕赴漢水迎擊。

生搬硬套還是活學活用?《三國演義》中一次失敗的“背水之戰”

徐晃率軍抵達漢水之後,下令部隊渡河列陣。對於這個戰鬥部署,王平提出質疑:部隊渡河之後,萬一遭遇不利情況需要緊急撤退怎麼辦?對此,徐晃不以為然,做出了與後來馬謖相似的回應,“昔韓信背水為陣,所謂致之死地而後生也”王平顯然沒有被說服,他指出“不然。昔者韓信料敵人無謀而用此計;今將軍能料趙雲、黃忠之意否?”。這句話激怒了徐晃,他冷冷地對王平說了一句“汝可引步軍拒敵,看我引馬軍破之”之後便率領部隊從臨時搭好的浮橋上趕過河去。正所謂“願望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徐晃本想一鼓作氣擊敗當年之敵,但對方根本就不按他設計好的劇本配戲。從早晨到黃昏,任憑曹軍百般搦戰,對方就是按兵不動。日暮以後,當銳氣喪盡的曹軍整隊回營之際,蜀軍突然殺了出來。這一仗,徐晃敗得很慘,以致許多敗兵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被逼入漢水活活溺死。

街亭之戰中的馬謖貿然將部隊置於“死敵”以致兵敗人亡。對此,不少人歸結於此公未充能分了解戰場地理條件與敵將性格特點,是實戰經驗缺乏的表現。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因為,徐晃的實戰經驗遠勝於馬謖,甚至不比黃忠與趙雲少多少。但何以他的“背水之戰”也輸得一塌糊塗?

皆因為其機械照搬,不懂權變!

正如對王平所言,徐晃為背水列陣所尋找的理論依據就是韓信所云“置之死地而後生”。可事實證明,他對這場戰例研究得遠遠不夠。

生搬硬套還是活學活用?《三國演義》中一次失敗的“背水之戰”

徐晃只看到了當年漢軍被擺在了綿蔓水與趙軍之間的“死敵”,卻沒注意到,這只是韓信戰術安排的一部分:戰前的那天深夜,兩千漢軍騎兵各持紅旗一面,沿偏僻小路潛至趙軍營壘附近待機;韓信自引前軍萬餘渡河誘敵;其餘部隊則依河築營。戰鬥開始之後,韓信指揮部隊同趙軍出營激戰良久之後才向後“敗退”。實戰經驗缺乏的趙軍主帥陳餘為韓信的這個佯動所迷惑,誤以為對方已經力不能支,下令全軍出擊。這就使得趙軍陣線出現了明顯的漏洞,那兩千名漢軍騎兵不失時機地衝進了已經空虛趙軍營壘。如此看來,韓信的背水列陣只是一種誘敵手段而已。再來看看徐晃在漢水之戰前如何進行戰術安排的,倘若不是與王平的那次爭吵,恐怕他會把部隊全部帶過河去進行豪賭。戰鬥開始後,面對蜀軍的堅守不出,又沒能及時想出對策,結果在三鼓而竭後被對方趕下漢水餵魚。

漢水之戰還證明,徐晃在軍事心理學方面是個外行。因為背水作戰,前提之一就是要對軍人心理有個起碼的瞭解。當年韓信之所以背水列陣,其實也是一種無奈。此前不久,劉邦曾突闖韓信大營,將其精銳部隊帶走以解河南戰場之急。無奈之下,韓信不得不帶著一群新招募而來的戰士奔赴戰場。不過,也只有這群缺乏訓練與經驗的新兵,才會對韓信的那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號召深信不疑並在關鍵時刻迸發出死裡求生的鬥志來。再來看看徐晃所帶的那群兵,哪怕是在出徵漢中前新招募而來的那些新兵,也已在定軍山下的幾場戰鬥中積累了初步的戰鬥經驗,更遑論那些“兵油子”。不同於初上戰場的新兵,這都些老兵能在緊張的廝殺之餘保持一顆相對清醒的心,當他們被蜀軍“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之後,看到漢水上的浮橋還在,對岸還有友軍接應,自然是能打就打不能打跑了。這時候,如果再有人逼著他們返身廝殺,非吃暗箭不可。

生搬硬套還是活學活用?《三國演義》中一次失敗的“背水之戰”

還有,韓信能夠打贏井陘之戰,與對手的迂腐不知兵有很大的關係、由於陳餘自律“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拒絕採納李左車斷絕對方糧道和輜重的計謀,又放棄有利地形,結果空有優勢兵力卻同漢軍打成膠著狀。欲待回營時,又發現“壁皆漢赤幟”,以致意志崩潰而大亂。而徐晃所面對的對手,卻是五虎上將中的兩位,黃忠與趙雲。看到徐晃氣勢洶洶地衝過河後,黃忠對趙雲說道“今徐晃恃勇而來,且休與敵;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兩路擊之可也。”碰上這樣的對手,徐晃能贏才怪。

生搬硬套還是活學活用?《三國演義》中一次失敗的“背水之戰”

或許,有人會這樣說,以韓信的標準來要求徐晃,未免有些苛刻?!畢竟,按上面的標準來看,“背水一戰”太難打了,徐晃和馬謖,就是現成的反面教員。但還是那部《三國演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打贏“背水之戰”的經典範例。有意思的是,這一仗恰恰發生在漢水之戰後。魏蜀兩軍主力開始接觸後,由於孔明的連環計,迫使多疑的曹操下令從漢水撤軍三十里。這樣,劉備諸葛亮率軍渡過漢水,背水結營。戰鬥開始不久,蜀軍“望漢水而逃,盡棄營寨”。追殺過來的曹軍但見遍地都是為蜀兵遺棄的馬匹軍器,紛紛爭取,隊形頓時大亂。儘管曹操意識到“蜀兵背漢水安營,其可疑一也;多棄馬匹軍器,其可疑二也。可急退軍,休取衣物”,但為時已晚,對面號旗舉起:劉備從中軍領兵返擊,黃忠左邊殺來,趙雲右邊殺來,“曹兵大潰而逃”。

這一戰,在兩軍都是老兵,對手指揮經驗豐富的情況下,蜀軍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贏得了一場漂亮的“背水之戰”。所以說,能不能打贏“背水之戰”,關鍵還在於人!(文\劉明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