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名校生論文抄襲給大學挖了怎樣的坑

高中名校生論文抄襲給大學挖了怎樣的坑

高中名校生論文抄襲給大學挖了怎樣的坑

高中名校生論文抄襲給大學挖了怎樣的坑

高中名校生論文抄襲給大學挖了怎樣的坑

■尤小立

最近,由莽原撰寫的《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一文讓教育界外的“行外人”覺得震驚和匪夷所思,但在不少“行內人”那裡,這種情況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了。

什麼事情一旦成為“公開的秘密”,就表明它已經受到行內的“潛規則”保護,而一旦受到“潛規則”的保護就等於是得到了變相的認可。原本只是在灰色地帶匍匐,現在卻可以在大馬路上徜徉,這種有組織的學術不端挑戰的不僅是教育管理,更是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教育這個行業的基本準則。

在國內,能取得自主招生資格的都是知名高校,多數以研究型為主。也就是說,它們的培養目標是以科學研究為主,輔之以“領袖人才”“行業精英”的培育,所設置的課程也都圍繞著這兩方面來進行。而有資格參與自主招生,且在自主招生中脫穎而出者基本是各高中名校的學習尖子。一方是大學名校,一方是高中名校的學習尖子,二者的結合曾經顯得多麼神聖,曾經讓多少莘莘學子為之欽慕和嚮往。現在曝出的高中名校生為自主招生而抄襲論文的內幕,豈止是“情何以堪”就可以了結的,它已經讓“榜樣的力量”變得不再那麼有力量了。

就大學來看,以往不遺餘力地爭取生源,就是為了錄取到有相當基礎且有學習自覺性的學生。當然,這裡面確實有大學的私心存在。因為這樣的學生過去叫孺子可教,用現在的效率優先標準說,就是可以少花精力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面對單純、好學的優秀學生,教師更容易發揮學術上的優長之處,也更願意將個人的研究經驗無保留地融入到教學的整體過程之中,從而更好地體現一名大學教師的價值和素養。

但是,再有經驗和素養的大學教師,在面對把造假當成正常的入學敲門磚的學生時,都會感到失望、困惑,乃至懷疑,因而會在教學之中本能地再行甄別。因為哪位教師也不願意在造假者面前宣講學問的神聖,在投機取巧者面前感嘆學術研究之艱辛。同樣,他們也不情願將研究經驗傳授給對研究毫無興趣或者企圖以學術為工具謀取現實利益者。

近些年,大學教學水平一路下滑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通過各種方式造假進入大學的學生比例的增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種情況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由於比較隱蔽,往往為人們所忽視。

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有的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自覺性之差,讓人難以想象。但這些在旁人看來身份相當“神秘”的學生,卻不願意保持低調。他們並不因為成績差而自慚形穢,反而是毫無愧疚地翹課、理直氣壯地拒絕課程學習。

這次曝光的九省市高中名校的多數抄襲論文都發表在期刊界名聲很差的期刊上,自然與“全民寫論文”的熱潮有關,但也很難分清楚是大學論文的量化管理反哺到高中,還是高中在以此供養著大學。

由於長期的應試教育,現在的高中教師基本上沒有多少時間關注和思考學術問題,他們中能寫出像樣的論文者是極少數。筆者多年前曾兼職帶過兩名在中學任教的專業教育碩士研究生,他們最初提交的論文草稿完全不符合論文的基本要求,最後是在反覆提示和多次修改後,才算勉強過關。實際上,他們的情況並非孤例,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以這樣的能力,要指導高中生撰寫論文在期刊上發表,除了抄襲還能有什麼選項?可見,要求中學生提交發表的論文本身就脫離現實,所以容易引起相反的效果。九省市高中名校大規模的論文抄襲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從大學的情況看,有的學生為獲取競爭的優先權,已經把發表論文當成了生意。他們不僅在算經濟賬,還有更多的利益訴求。因為發表論文的版面費與學校的論文獎勵、獎學金相抵,還有不小的盈餘,而依據論文發表的成果又可以獲得順利進入團委、學生會領導層的資格,最後在畢業簡歷上增添“領導能力強”的黃金砝碼,真可謂是一舉幾得。

當然,在這一系列問題中大學也難辭其咎。因為無論是自主招生中的論文評判,還是大學裡對論文的審定,都存在著過於隨意、形式化以及管理缺位的問題。如果量化管理繼續下去,僅統計論文數量、刊物級別而無視學術貢獻的情況成為常態,只能助長“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持續蔓延。

教育是講求人生的增量的,無論是知識增長,還是道德素養的薰陶,都是一個正面素質的增加,而縱容投機取巧和不擇手段則是在減量。它不僅是在給後來的接力者挖坑,也是在推卸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科學報》 (2018-08-21 第5版 大學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