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時代將至,傳統工人無需恐慌

當前,我國正處於“中國製造2025”的攻堅階段,智能製造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主要力量。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呈現上漲的趨勢,僅在2018年上半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73849.1套,同比增長23.9%。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計,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在80萬臺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將達到150臺以上,我國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機器換人”時代將至,傳統工人無需恐慌

圖為拓斯達注塑機械現場圖

相關專家表示,當前,我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已經接近美國。所謂單位勞動力成本,是指平均勞動報酬/勞動生產率,我國工人雖然薪酬不及美國,但由於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兩者相除的結果相差無幾。所以要保持中國製造競爭力,通過產業升級提升勞動效率是必走之路。“機器換人”成為我國產業升級提高勞動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機器換人”並非新話題,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就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以塑料行業來說,相比人工操作,使用智能機器設備廠家能夠更加從容的應對人工流失率高、交貨週期短、安全問題等多方面的挑戰。而更加高速、更加靈活,負載更高的智能設備不僅能夠完成自動化生產,還能更大程度的提高廠家產品的生產效能,這對於注重效率的塑料行業來說至關重要。

此外,“機器換人”還具有節省人力成本、安全性高、生產效率高、成品率高等眾多優點,這些對於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不過,“機器換人”替換的是落後的產能,取代的是低效率的勞動力崗位,提升的是生產效率。只有通過智能化轉型,人們才能從傳統的工作崗位中解脫出來,才能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更為高級的工作。

從我國近幾年工業機器人的生產數據和使用機器人的優點來看,“機器換人”已成為眾多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應對用工難、轉型升級的不二之路。但這也並非意味著以勤勞著稱的一線勞工退出歷史。

很多使用“機器換人”的廠家負責人表示,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後,廠方會衍生出許多新的崗位,例如設備維護保養、機器人二次開發、二手設備交易、機器人應用培訓等,而這些新的崗位將會對工人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佈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預測,到2020年,高檔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相關領域的人才缺口將達300萬,若是再加上服務機器人、人工智能研發領域人才需求,數量會更龐大。

因此,在廠家“機器換人”,淘汰落後產能進行產業升級後不用擔心,不用擔心人會被機器完全取代,“機器換人”的規模再大,也只不過取代了人類原本的工作崗位,而不是取代了人類個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