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沒有廁所,如何解決大小便?

阿華69610543


整個故宮沒有一間廁所,整個故宮全部燒炭,這是宮裡的兩大怪事。

而兩者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逛過故宮的人,細心會發現,整個故宮當中沒有煙囪,那是不准許燒煤燒柴,以防火災,只能燒炭。故宮建築懸空,底面一層類似現在的地下室,冬天裡面燒炭,暖和房間。

炭燒完後的碳灰會存積起來,用以上廁所用。宮裡的所有人都用便盆,大便時,碳灰放在盆中,完後用蓋蓋好;小便時,直接用便盆,之後傾倒在恭桶內。每天有人來拿,洗好之後又放回來。



《康熙王朝》中,容妃不是在洗恭桶嗎?最後還被恭桶砸死,康熙讓凡是看到容妃涮恭桶的人,都賜死。專門的太監宮女負責主子的“拉撒”,專門的太監負責恭桶……



皇帝太后妃嬪公主等主子們的便盆不能叫便盆,得叫“官房”。主子想拉撒了,說聲“傳官房”,意思是要大小便了。下面的人得快點送來。

值得一說的是慈禧的“官房”沒用碳灰,而是香木細末,蓬鬆著,粑粑剛一掉下,立即被包裹起來,沒有絲毫惡臭。外形似下圖,當然更奢侈了,做工十分精美,是實實在在的國寶,能夠拿出來到萬國展覽會的。


非常茴香豆


故宮有兩大怪,一個是沒有廁所,一個是所有房子沒有煙囪。

先說沒有煙囪的事,因為這個跟廁所有關。

故宮裡沒有煙囪,是因為裡面不燒火,這是為了防止失火,其實故宮數百年來,經常失火。

而不燃火,總是需要取暖的,那就用炭。炭是放到地下室去,不在房間裡燒,這樣一來,整個房間就像一個暖炕,非常的舒服,而且也不需要煙囪了。

那炭燒完後的灰是有用的,要存起來,幹什麼用呢?

拉叭叭用。

故宮裡是沒有廁所的,只有便桶。拉完大便之後,就把這個炭灰蓋住,其功能其實等於貓砂一樣的。

如果是小便,就不需要炭灰了,而是有專門的恭桶,恭桶每天都有小太監去刷洗乾淨,以免產生臭味。

下面再講一下,慈禧老佛爺出恭的講究。

首先是手紙,手紙是裁好的,而且還要在上面噴一點水,有意思的是,當時也沒有工具,噴水全靠宮女用嘴噴,而且宮女之間還比賽,看誰噴得薄。噴好之後,再用熨斗走兩遍。這樣做出來的紙又軟又舒服。比沒紙之前用都廁籌那是高級多啦。

接下來就是如廁了,主要就是用便盆,便盆叫官房,而慈禧用的便盆,那就是國寶啦,是檀香木做的,上面雕刻有壁虎,壁虎雕得非常精美,但後面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陪葬了還是怎麼火化了,反正現在是看不到了。

慈禧要上廁所時,就由太監把這個便盆頂到頭上送過來,外面還包著黃絲帛,送到更衣室後,先在地上鋪油布,再把便盆放上去。

(不是這個啊,慈禧那個不見了,這個估計是嬪妃用的。)

這樣,慈禧就可以如廁了,據說她在蹲便盆時,就一邊拉一邊用手紙逗上面的壁虎玩兒。

壁虎便盆裡是香木的細末,幹松篷篷的,便便掉下去,能夠立刻把便便裹起來,根本看不到便便,也沒有氣味,相當於頂級貓砂。

用完之後,太監依然把這個便盆頂在頭上拿出去,清掃乾脆,以備下次使用。

這是老佛爺的,宮女們自然沒這麼多講究,但衛生還是非常重視的,用完便盆那一定是要衝的。

最後說一個比較汙的,一比較就知道故宮還是講衛生的。

法國的凡爾賽宮也是沒有廁所的。

那在哪上廁所呢?也是用便盆,但法國人喜歡搞宴會,一來數百人,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簡單,直接往壁爐裡方便就可以了。大號可以去外面的小樹林。

對,我們優雅的法國人就是這麼任性!

甚至有人說,迎賓的臺階上都有大便……


腦洞歷史觀


首先聲明,故宮只是在明清時期是沒有廁所的,為什麼呢?首先是為了避免壞境汙染,尤其是夏天,宮殿臭氣熏天,會影響皇家威嚴和形象,其次是為了方便,因為皇宮那麼大,要是建茅廁就得建立很多個,幾個根本滿足不了那麼多人的需求。

那麼,明清時期公里的人都是怎麼解決大小便的問題呢?

其實他們“方便”的時候都會用“便盆”,在大小便的時候他們會用簾子擋住,便盆上也有蓋子,完事之後會在便盆上撒一些炭灰或則泥土,豪華一點的就用香料,然後放到集中管理的地方,那就是淨房,他們會隨時清理集中到一起倒入糞車,讓馬車拉出去倒在特定的地方。

具體倒在哪裡了?

這個不得而知,有可能是河流也有可能是有專門挖的坑裡。

一般會在什麼時候清理?據說每個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日。開放宮門,放工人們進來將糞車運走再清洗乾淨。

我真的是吃飽了飯答這個,也算是讓大家瞭解下,其實這麼多古裝劇,幾乎都有運糞車出宮的場景。大家仔細一想就知道了。只是有尊卑,皇親國戚的自然要好些,比如慈禧太后方便的器物,簡直價值連城。不說了。我去吃午飯了,看我這麼努力來一波關注吧


羽評郡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7500001a2a6fa8e9b3c\

看鑑


去故宮旅遊的人會發現偌大的皇宮,一個廁所都沒有,不禁會想,古代皇宮內的人去哪裡上廁所呢?不可能隨地大小便吧!

故宮沒有廁所,皇宮內的人都是用馬桶解決,越尊貴的人,馬桶越高級,越舒服,而且還不用自己動手呢。


皇宮內的馬桶一般放在淨事房,皇帝、妃子等有尿意的時候太監、宮女就會把馬桶傳遞過來,拉完以後,太監、宮女就端走,後由淨事房的太監將其運出皇宮處理。

《清宮述聞》記載:“娘娘行使溺(尿)之盆,木匣盛著,外襖布套,便溺不出寢宮,完畢後木盆在下屋洗刷,凡太監不能近事,均由下屋女子承當。”這就是皇宮上廁所過程的真實寫照。


史裡有料


如何解決大小便:

例如明代,“乾清宮門圍牆之內,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間者,曰東夾牆、西夾牆,又慈寧宮西第等處,皆宮眷、內官便溺之所。”(見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大內規制紀略”)而後這段話與晚明時呂毖所撰《明宮史》卷一相吻合,且更詳細。所載原文:

乾清宮門圍牆之內,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間者,曰東夾牆,曰西夾牆。特製糞桶堅好,仍於幫溝處以木板為牆,離地二三尺,開圓孔,安竹筒長六七尺者十餘根,為內臣便溺免沾汙衣靴也。慈寧宮西第等處,皆宮眷、內官便溺之所。

乾清宮是內廷後三殿(乾清、交泰、坤寧)中的第一座正殿。清代時,如“康熙南書房擒鰲拜”、“兩次舉辦千叟宴”、“刺殺皇帝的壬寅宮變”等事都發生在這裡。所以將其視為是故宮內廷的日常解決便溺之事的記錄很可信。這也是《明宮史》也被《四庫全書》收錄的緣故,至於南北兩京與明清兩代的問題,逐一後述。

這段文字中提到的特製糞桶,如今可見有清代樣式,如圖:

比起以前常見的恭桶、便盆或夜壺,其實更像早期的鋁製飯盒。而對於除臭,多用如煤渣炭灰或草木灰吸附臭味,與今日的環保馬桶原理非常相似(只差生物降解)。

於寢宮內如何處理。

這個《清宮述聞》有記,“娘娘行使溺之盆,木匣盛著,外袱布套,便溺不出寢宮。完畢後木盆在下層洗涮(這處便是馬桶了),凡太監不能近事,均有下屋女子承當。”再之後就是淨軍的活計……

糞便運往何處。

明清兩代都有“淨軍”,但它不是禁軍。顧名思義,這隻部隊是由宮中閹宦、被處罰的官囚以及自閹者組成的。像上一段提到的劉若愚,便被貶官成了淨軍中的一員。( 此段內情可見《明史·宦官》,劉若愚與王敬、蔣琮、張忠、崔文升等人,當時皆充為孝陵衛淨軍。)

淨軍不僅需要負責內廷上的安保工作,也需要負責諸般雜務。而運送、傾斜糞便也是應有之責。不僅如此,如這段:

宮牆之外,磚砌劵門,安大石於上,鑿懸孔垂之,各有淨車在下接盛。於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開玄武門及各小門掃之。

負責看管淨車的就是淨軍,每十日一收,到清時也是如此。而且像皇帝每日的大便,還要由他們用手捧著給太醫觀察成色,判斷有無病情……那麼每十日的運送過程,是由城內的夫匠及打掃淨軍抬運堆積糞壤。明南京時為元武門,後至清代為止,為神武門(記為朱棣改名),外城則為安定門(別稱糞門)。關於這個也有記錄:

“嘉慶九年十一月逾旨:黎明時,僧人溷(藏淨車裡)入神武門,即被拿獲。”

由此也可看出,明清兩朝或南北兩京,大致上行事是基本一致的。

糞便的運送和處理:

於劉若愚所記時,是要運送到孝陵等地用於種菜。但在遷都北京之後,雖然我未了解太多,但繼續種菜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菜戶營,便是專門供給宮中菜果的。歷史可見有這樣的記載:

  • 《明實錄·世宗實錄》記載:“永樂初設上林苑監於京師,取山西平陽澤潞民充之,使蕃育樹藝,以供上用。”
  • 《耳譚》記載:“蕃育署首良牧、林衡、嘉蔬,所謂外光祿也,統於上林苑。……永樂二年,移山西民填之。有恆產,無恆賦,但以三畜為賦,計營五十八,舊有鵝鴨城。”

也即是說,該地成名、成制於明代永樂(1403—1424)年間,放到今天這即615年的歷史。但不管種菜植樹,需要有肥,那麼顯然僅僅宮中這點不太可能夠用。

至於清代,承襲明代的可能性很高。但也有民間傳言,一說圓明園附近水稻,二說小湯山反季節溫泉菜。起碼在北京西站建成前後那段時間裡,菜戶營相對還是很荒涼的,也確實還有好大片菜地。


另發一張文書房太監們常去的“西茅”


毅而三思吳六奇


憋著!

就算你內急,也不敢偷著解決,心裡都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忌憚。也不知道那些傳聞真假,反正不敢“打擾”,更別提在“人家”地盤上撒野。

所以,進門之前一定要把肚裡沒用的東西卸掉,省得溜躂一半再往外跑,白花那門票錢。

我去過一回,也沒發現廁所,真不知道清帝在位時有沒有,難道那時“站崗”的兵卒都不吃不喝?

我尋思著,那些兵士可能是三班倒,大臣們也就上朝一小時。門外肯定有茅廁,一到點,都提了著褲子往外跑,宮女都提個罐子奔後宮…………


驍勇3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有一種東西,叫做馬桶。

其實滿清皇族,不管是皇后、皇帝還是太后,都沒有抽水馬桶,而是蹲在馬桶上方便的。

以皇上為例,他甚至不要自己擦屁股,而是太監給擦。

馬桶則由太監倒掉。

其實當時不要說皇宮,普通城市老百姓也是如此。每天一大早,每家都要倒馬桶,由專門的人來收走大糞。

著名的勞動英雄時傳祥,就是一個運大糞的工人。

大家別以為,運大糞就是一個下三等的活,其實當年大糞是很值錢的。

我國幾乎是改革開放以後才開始大量引進化肥技術的,之前基本都靠大糞作為肥料。

在農民的眼中,大糞和黃金差不多。毛澤東時代,很多農民甚至來城市的公廁偷大糞。

寫到最後,又想起婉容皇后了。溥儀的這個皇后,受過英國式的教育,很西化。但成為皇后的一天,她要洗澡,沒想到故宮裡面竟然沒有一個浴室。當時太監總管拍馬屁,拿來了一個慈禧太后用過的澡盆。

婉容大怒:什麼?你們讓我用一個別人用過的澡盆洗浴?是不是故意噁心我?


薩沙


大明王朝1566重現了它

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就知道,裡面有一段畫面就是嘉靖解決三急之一內急的畫面,而嘉靖用的就是馬桶來解決三急之一的內急問題。這就是古代自發明瞭它之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在用的東西,只是材質和樣式不一樣。


馬桶的歷史

相信不瞭解的人還以為馬桶上西方人發明的,沖水馬桶是他們發明的還差不多。早在漢代,虎桶(馬桶)就作為了宮廷用品,畢竟古代沒有修建生活廢水用的下水道,所以只能用東西裝著然後再做處理,馬桶(虎桶)應運而生。而古代一般廁所都修在房屋的東邊角落,所以上大號也被稱為登東。


故而故宮是有廁所的,只是沒有相應排水系統而已。得靠人來提出去把其清理乾淨,再來繼續使用,這些就是宦官乾的活。



淡看天上月


故宮不但我國明清兩代皇家住所,也是明清時期政治中心,但是去過故宮裡面的小夥伴不知道說有沒有留意一個事情那就是故宮裡面沒有衛生間.大家是不是感覺很驚訝一個偌大的皇宮竟然找不到一個方便的地方。

故宮裡面方便要去哪裡?

其實故宮裡面原本是有茅房的,它的位置一般是在各個房間的一個角落裡面擺上便桶,農村的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說夜壺跟馬桶,以前女兒嫁人都是必備便桶,她的作用就是在夜間時候方便只用,而改革開放了以後流行起來房內衛生間所以,便桶一類的東西都慢慢的淘汰了。

而像慈禧或者皇帝這一類級別的人員,都是有自己移動衛生間,需要之時只要打一個手勢自有底下的人員送來便桶方便,完事之後用香木屑把排出的汙穢之物蓋住,直到聞不到一絲異味時才能送出去處理掉。而此類的便桶一般在外面都會刻有多隻壁虎的圖樣,取“必福”的寓意.

但宮女太監們解手時,則要使用公共茅房。但那些房間裡也會備有一些遮蓋物比如沙子或者草木灰之類的東西,解完手之後要用沙子或者草木灰蓋住解手之物,然後倒入大桶之內,每天凌晨時候自有太監把這些汙穢之物從安定門內出去處理此類物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