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農貨:小農戶在這頭,大市場在那頭」

“三億人都在拼”的拼多多最近確實很拼。這家創立僅3年的電商平臺,最近一個大新聞是擬登陸納斯達克,最多融資18.7億美元。

撇開上市融資不談,拼多多的“拼”,其實也體現在與農民、農村、農產品的“拼接”上。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更新後招股書特別提及,公司將在2018年繼續加大對“拼農貨”計劃的流量扶持力度。

數據顯示,2017年,拼多多共扶持中國730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8萬名商家。全年催生9億多筆助農訂單,幫助農民賣出183萬噸農貨,直接拉動170.56億元收入,為126萬農民解決收入問題。

一個立足於大上海的電商平臺,為什麼如此青睞“拼農貨”?

不要以為這是企業的一時衝動。事實上,討論“拼農貨”的前提是生意,首先是共贏、多贏,而不是單向的“做好事”。助農扶農的訂單,固然可以幫助農民把農產品賣出去,但平臺也藉此獲得了流量,商家獲得利潤,大家都是受益者。

很多時候,只要一談到農產品,我們就習慣於換一套話語體系,什麼奉獻、犧牲云云。其實,大可不必。農戶是獨立的生產單位,農產品行銷是正當生意,只要努力去做,想辦法把生意做大、做強就好了,不必總是高高在上。

拼多多新電商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巨大流量,形成“消費者—農戶”的“多對多”匹配,殊為不易。這一變化,與其說是一種“互聯網+農業”的引領,不如說是一種實事求是,是一種順應。

長期以來,中國農民一直處於分散生產狀態,多主體的問題難以改變。如何將這些分散的主體紐結起立,並不容易。

此前有學者重新提出“集約化”,即通過農業合作社的方式,將農民組織起來,很多地方也在這樣做。但從現實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是因為,在以農戶為核算單位的前提下,農民集約化存在諸多現實障礙。統得過死,必然會抑制生產活力。

其一,農業生產條件不同,農戶利益主體眾多,很難實現整齊劃一的生產、經營模式,“一對一”的生產——消費模式,只存在於理想狀態中。

其二,市場瞬息萬變,多樣化的需求也使得生產端的分散化經營天然具有生命力。

因此,以往很多扶助農村的辦法,要麼太過理想化,要麼只是具有局部的盆景價值,很難行之久遠。

拼多多目前的做法,就是通過發揮C2B的多對多優勢,使中國農業克服分散化小農經營模式,擺脫傳統“集約化、規模化”工業品路徑依賴,以及傳統電商“農商不聯、產銷脫鉤”的現狀。此舉顯然摸準了脈,找準了病灶。

2018年,拼多多將投入100億營銷資源,進入500個農業產地,扶持起1萬名新農人,持續解決小農模式下的精準匹配問題。可以預見,這一模式必將因其接地氣而產生更為廣泛的市場效應。

上個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還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暢談“互聯網+農業”,他說,要依託“互聯網+”發展各種專業化社會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管理更加精準高效,使億萬小農戶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更好對接。

如何實現“精準對接”?或許從拼多多的“多對多”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