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墨錠,歷經七重考驗;地下千年,再現世已成絕世珍品!

揚州國寶,名揚天下。墨錠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物之一,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印記。今天帶大家探訪的這件國寶,是寶應縣博物館珍藏的宋代“東山貢墨”。

小小墨錠,歷經七重考驗;地下千年,再現世已成絕世珍品!

寶應博物館館藏的宋代“東山貢墨”為牛舌形,松煙質地,長14.9釐米,寬3.9釐米,厚1釐米,重40克。正面陽文楷書“東山貢墨”四字,其字四周飾陽文平行雙線方框,表面塗有泥金,背面素紋。寶應文博專家季壽山介紹,根據考證,“東山貢墨”的原料產地在山東,所以銘文中的“東山”,應該是以原料的產地而起名;“貢墨”應該是指地方向朝廷、皇公貴族,進獻的貢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寶應縣城的縣建築公司工地和城東城郊中學工地,先後發現兩處宋代墓群。當時寶應縣文化局邀請揚州博物館搶救性地發掘了21座墓葬,共出土了漆器、瓷器、金銀器、銅器和硯墨類文物二百餘件,季壽山就是當時考古隊的一員。季壽山說,清理墓葬的時候,發現已經清理過的文物中有一個發黑的東西,當時還以為是沒洗乾淨,於是又重新清理,卻越洗越黑,後來覺得可能是一種墨。經仔細辨認,是一塊宋代的墨錠,且上面還有銘文,叫“東山貢墨”。

小小墨錠,歷經七重考驗;地下千年,再現世已成絕世珍品!

“東山貢墨”的發現令考古隊員們欣喜不已,同時也很好奇,這塊墨錠為何深埋地下千年之久,仍舊保存尚好?小小的墨錠,又體現了怎樣巧妙的製作工藝?為此,寶應博物館特地邀請了全國著名的古墨研究專家周紹良先生對“東山貢墨”進行鑑定。周紹良說,“東山貢墨”要比合肥出土的“中書省墨”的年代早許多,“東山貢墨”是以煙合膠,如果沒有合膠早已碳化,且如果沒有十萬杵次之功,是不可能做成這樣的墨錠的。

小小墨錠,歷經七重考驗;地下千年,再現世已成絕世珍品!

據文獻記載,古墨中所使用的原料共分為松煙、石墨、漆煙和桐煙四種,其中松煙墨最為古老,三國時期曹植就曾說過“墨出青松煙”。季壽山介紹,松煙墨的特點,就是墨質比較灰暗、細膩,且比較青。對照來看,這塊“東山貢墨”,應該屬於松煙墨的範疇,是墨中品質較好的,宋代的書畫家,尤喜使用松煙墨。

宋代是一個文化比較開放、藝術高度發展的年代。當時湧現出許多文人墨客,他們不僅藝術造詣深厚,對墨的運用也十分講究,要求很高。所以在宋代,我國墨的製作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小小墨錠,歷經七重考驗;地下千年,再現世已成絕世珍品!

季壽山說,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專家叫李孝美,他寫了一本書叫《墨譜》,記載了採松、造窯、發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等松煙墨生產的七道工序。七道工序造就至臻品質,因此“東山貢墨”雖在地下浸泡千年之久,但質地和形狀基本未變,模印的文字、紋飾依舊清晰可見。季壽山表示,寶應出土的“東山貢墨”,楷書書法遒勁、紋飾設計嚴謹、刀法精細,具有高超的製作水平。

小小墨錠,歷經七重考驗;地下千年,再現世已成絕世珍品!

“東山貢墨”埋藏於地下近千年仍保存尚好,這在我國已出土的墨錠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它為研究宋代制墨工藝、花紋裝飾和宋代墨史等,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佐證。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