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大通女子学堂(原创)

古镇文化:大通女子学堂(原创)

(浙江绍兴的大通学堂,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锡麟、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在绍兴市区胜利路西端原宋代贡院校址处,创办了一座“大通学堂”。这是一座专门为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训练革命党人、培养军事干部的一所学校,也是我国最早创设体育专修科的师范学校。为何要取名大通?是因为徐锡麟其时在安徽省府安庆公干,经常往返路过大通,而其时大通教育在国内最为发达,故将新创办学堂取名为“大通学堂”,意思是要将绍兴的教育事业办得象大通教育一样红火。这所“大通学堂”现仍保存完好,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民初时期,大通当时的教育发达程度可从两个方面看得出来:一是当时的和悦洲虽仅是一个五六平方公里的江心洲(岛),但这个“弹丸之地”上毕竟居住着近十万人,是当时长江沿线著名的大码头与商贸都市,因此当时和悦洲上建有多所小学、中学、教会学校、私塾学堂与教师进修学校等各类学校共十几所,其教育事业极为发达,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引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于1914年春专门到大通考察其教育发展情况。上海商务印书馆因此于1914年专门为其出版了《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书上对大通当时的教育发达程度有明确的介绍和记载。二是中华民国政府于1914年曾听从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建议,将“国立十六中”选址、建设在大通和悦洲上。

古镇文化:大通女子学堂(原创)

(当初,“国立十六中”和悦洲校园教学楼的老照片)

  1907年2月下半月,革命党人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即校长)。为让自己与在安庆公干的徐锡麟联系方便,秋瑾便委派自己的学生章婉芬于1908年初来到铜陵大通,邀集大通徽商共同出资,合作创办了“大通女子学堂”,首开通河两岸女子教育之先河。其时,大通女子学堂从最初创办到1937年抗战前的鼎盛时期,其学生规模由最初的50人样子到二十年代中期便一直稳定在二百余人左右,学堂还附设有“幼稚园”。其时,大通女子学堂位于和悦洲二道街上,坐北朝南,共前后三进、五大开间。新组建的大通女子学堂除章婉芬外,还有三四个教师,均是女性。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原籍安徽泾县茂林、祖居铜陵县城的大通女教育家吴幼仙,民国八年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成归来,因是本地有名女才子,早年曾毕业于安庆圣保罗中学,民国初期又考取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其英语和国文都很好,加上女子学堂创建后已走上正轨,章婉芬便将其交由吴幼仙打理。受命总理大通女子学堂担任校长后,她将其改建为大通公立女子小学。虽说当时大通教育事业十分发达,教育界人才众多,但在女子教育管理方面她不仅教育有方,治校严谨,且具有汉文造诣与英文根基,对内对外一应事宜,处理得井井有条。更让人敬仰的是,她独树一帜,在大通首开设立幼儿园之先河,率先培育幼儿,不断摸索幼儿教育经验,使得大通当时的幼儿教育领当时风气之先,堪称是独当一面的凤毛麟角人物,这是大通当时其它学校与外地众多学校所不及的。

古镇文化:大通女子学堂(原创)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中记载“大通女学”的内容。)

  吴幼仙信仰佛教,也食荤腥,是个独身主义者,但她一生为教育事业奉献没有止境。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鉴于通河两岸学生高小毕业后必须负笈他乡报考中学的实际,面对贫困学子因无力赴外地报考对上高中深造望洋兴叹的现实,她发誓要竭尽全力创办一座“鹊江中学”,以培养那些因负担不起到安庆、芜湖等地就学的穷家子弟。为此,她筹资买下了孙西池先生的新安宫大厦,这座楼房环境优美,非常适合作为这座新设立的中学校址。正当她欲大展宏图拓展她的教育事业时,不料芦沟桥的炮声震动全国,导致其壮志未酬半道而废。继而大通实施“焦土抗战”,让吴幼仙含泪与张玉仙、曹鹤龄等老教师离别从教20多年之母校,共同前往佛地九华避难。

 大通女子学堂在办学期间,一直是光复会在大通开展革命工作的活动中心。其间,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清末桐城派女散文家吴芝瑛和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等都曾到该学堂开展过革命活动或视察。学堂为辛亥革命积势蓄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加速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且开了我国师范教育体育专修科和女子干校的先河。

古镇文化:大通女子学堂(原创)

(和悦洲上“三街十三巷”中“浩字巷”现存的现状,那两座明代修筑的消防池在1938年5月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后的遗迹仍存,向游人诉说着历史曾经的沧桑。)

 1938年5月,侵华日军开始出动飞机大肆轰炸大通,紧接着在1938年9月,随着驻守大通的川军(当时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集团军)失守,当时十分繁华的大通市便很快沦陷,这所女子学堂从此辍教停办。吴幼仙与其他几位女教师遂上九华山,遁入空门,伴以钟鼓木鱼,了结一生。因吴幼仙在办女学期间颇具成效,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得学生与家长的好评,其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仍为大通老人津津乐道,赞赏不已!(共1775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