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清潔取暖「宜」字當先

评论丨清洁取暖“宜”字当先

經過連續兩天的思想碰撞,2018國際清潔取暖峰會暨工程應用展(ICHE)落下帷幕。在峰會上,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機構的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對於如何推進清潔取暖有分享也有爭鳴,有分歧也有共識。與會嘉賓或許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各有偏好,但在認識層面卻逐步達成共識:清潔取暖,必須因地制宜,宜煤則煤、宜氣則氣、宜電則電

因地制宜,本質上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既是認識事物的辯證法,也是破解難題的方法論。從這個角度說,在雄安新區舉行此次會議也就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基於當地豐富的地熱資源,雄安新區所轄的雄縣,自2009年開始推動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目前已基本實現了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成為我國首個地熱供暖替代燃煤鍋爐的“無煙城”,堪稱樹立了因地制宜清潔取暖的典範。

從全局來看,當前,我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比例低,特別是部分地區冬季大量使用散燒煤,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大,迫切需要推進清潔取暖——這關係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係霧霾天能不能減少。

不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普通百姓,對去年華北地區那場轟轟烈烈的“煤改氣”不少人記憶猶新。

長期以來,北方地區供熱缺乏對煤炭、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等多種能源形式供熱的統籌謀劃,熱力供需平衡不足,導致供熱佈局不科學、區域優化難。實踐表明,實現清潔取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一窩蜂的“煤改氣”“煤改電”來解決。

曾幾何時,在清潔取暖改造過程中,“誰燒煤,就抓誰”的標語貼滿村口。煤炭成了汙染的代名詞。這同樣不是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顯然,因地制宜實現清潔取暖,既要避免一哄而上“煤改氣”“煤改電”,也要避免“一刀切”“去煤化”。正如專家所言,清潔取暖不是不要煤炭,而是鼓勵煤炭集中高效清潔利用。

所謂“宜煤則煤”,就是鼓勵採用達到超低排放標準的大型燃煤設施來集中供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地區大部分建築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建築,保溫性能差、熱量損耗大,不利於節約能源和降低供暖成本。

因此,必須認識到,清潔取暖是系統工程,涉及熱源、輸配管網和用戶等多個環節。因地制宜的理念應該一以貫之。既要因地制宜選擇熱源,也要因地制宜提升熱網系統效率、降低用戶取暖能耗,

避免一邊改造一邊浪費的現象發生

清潔取暖,不僅是能源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這就需要優化公共政策的價值排序,讓政策充滿民生的溫度。從這個角度而言,因地制宜不僅僅要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和區域特點,也需要充分考慮居民消費能力,採取適宜的清潔供暖策略,在同等條件下選擇成本最低、汙染物排放最少的清潔供暖組合方式。

清潔取暖工作涉及面廣、職能分散,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存在協調聯動不足等問題。從傳統取暖方式向清潔取暖的轉型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磕磕絆絆在所難免。

驅除霧霾、保衛藍天是民生,保障百姓溫暖過冬同樣也是民生。只有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和方法,真正做到政策有力度、惠民有溫度,才能同時實現“兩個民生”。

文丨中國能源報記者 張子瑞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