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多多危机看初创IPO企业的公关建设

号称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在美国上市了,IPO融资规模达16.3亿美元,市值一度超过300亿美元,而作为拼多多的创始人的黄峥占股46.8%,个人净资产将逼近1000亿人民币。这300亿估值倒是简单,平均每个用户值100美元。对于成立不到是三年的拼多多来说,这个成绩在中国互联网界算是非常牛了。以1000亿元GMV(网站成交金额)作为里程碑的话,京东用了10年完成,淘宝用了5年,而拼多多只用了2年零3个月。

从拼多多危机看初创IPO企业的公关建设

人不管红不红,都有很多是非。拼多多一样,它的原罪在上市之后被骤然放大,假货、山寨货、临期货、盗版货,种种实锤纷纷甩了上来。可以说上市之后的拼多多有点慌,千夫所指,几乎一边倒的媒体风向,很少有人为拼多多说句话,股价大幅下跌,急得拼多多老板黄峥赶紧拉上联合创始人达达,召开媒体发布会,对外界信息进行一一回应。

从拼多多危机看初创IPO企业的公关建设

可以说拼多多不是第一天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同时也不是没有前车之鉴,拼多多天使投资人孙彤宇是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工号排前三,淘宝网首任CEO,蚂蚁金服前董事长彭蕾的丈夫。联合创始人之一的达达,是老淘宝员工。他们一定知道当年淘宝在假货问题上是如何被围攻的。

在这里不去讨论拼多多的“假”的问题,就想反问一句,问题就摆在那,上市前后,怎么不早早准备公关的应对?作为一个正在上市的初创企业,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公关,如何应对媒体甚至是危机,如何使用公关来扭转局势,如何让公关成为自身的竞争力之一?

公关不是嘴炮,要用脑子思考手来打人

稍微还原一下拼多多所遇到的公关困境,上市之后,公关这朵菊花接连被爆,创维跳出来指责拼多多上的电视山寨创维,然后是被挖出7.5元的奶粉,随后郑渊洁又补刀,指责拼多多销售盗版,随后被群嘲——“#拼多多上市# 以下品牌恭祝拼多多成功美国上市:小米新品、松下新品、老于妈、粤利粤、雷碧、康帅傅、娃娃哈、大白免、太白兔、七匹狠、绿剪口香糖、可日可乐、必相印纸巾,帮宝造,abidas、adidiaos服饰(排名不分先后)”。

从拼多多危机看初创IPO企业的公关建设

拼多多似乎骚动了整个媒体群的G点,从假货问题逐渐上升到一种社会现象,引发了对消费降级、中国这个广阔的多元化市场的高潮。甚至有人模仿那篇《北京折叠》写了一个《拼多多折叠》,说拼多多的奇迹撕开了中国社会的一道残酷裂缝。

而拼多多在公关上,做了些什么?官方微博、微信毫无反应,一直处于被打的状态,直到7月31日,距离其上市26日晚已经过去了四天多的时间后,创始人们才召开了一次媒体发布会,股价已经跌下去十几个点。

很多初创企业的内部一直都处于脚打后脑勺的状态,业务都忙不过来,哪儿有时间去养一个看似无比清闲的公关团队。但通过IPO走向公众视野之后,公关团队就必不可少了。在上市之前,企业会面临一个静默期,在这个阶段并不能做什么宣传,着就会造成一个极大的舆论真空,一旦上市,公司将会被置于公众的镁光灯之前,所有的细节都会被放大,应对不当,小则股价下跌,大则一蹶不振,都有可能。

所以创业公司在忙着路演的时候,一定要做另一件事,在静默期,再不能说话的时候,建立一个能思考、能说话、能打人的公关团队。这里的打人,一方面是正面的去打动用户、投资人,另一方面在防守上,也可以打击那些恶意言论。

这个公关团队的配置,应该是至少有一个公司最高决策层的人主管,理论上CEO最合适,除非CEO有一些技能上的缺陷,如非常不善于沟通等。很多初创公司在出了问题之后,往往会指定内部的二号、三号人物来负责公关,比如拼多多交给了联合创始人达达,去跟媒体沟通,去救火,但效果跟CEO或者创始人比起来,就是事倍功办。不要觉得这件事烦,就扔给其他联合创始人,在这种时候创始人就应该把公司的发展和自己的名誉扛在肩上。

所以创始人是这个公关团队的大脑和脸面,甚至是嘴。他需要做跟公司业务结合最深的公关思考,他也需要面对媒体和公众,他更是最高新闻发言人。但是他不用做所有事情,他需要有个专业的公关人士来去帮他打理一切,姑且称为公关总监。这个职位在初创企业里很少见,他需要为创始人提供公关思维,引导他们用公关的方式解决舆论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素材,为他们打理媒体关系,为他们塑造公司以及个人形象。

有了公关总监这个中枢,还需要有执行的双手,那就需要有人负责官方媒体渠道微博微信运营,有人负责跟财经媒体沟通,有人负责跟大众媒体沟通,有人负责跟意见领袖沟通,有人负责做舆情监测等等,这些可以慢慢的补全,不是必不可少,但做了总比没有好。

拼多多如果在上市之前搭建好这个体系,在这个阶段一定不会如此被动。但话又说回来,哪个公司不是吃一堑长一智呢,阿里公关团队目前如此之强大,还不是因为之前被打怕了?

先别着急说话 认清形势更重要

为什么拼多多会遭遇如此强大的舆论危机?虽然有他们之前不重视公关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借用那篇文章说法,并不是中国市场折叠,而是媒体折叠了。

相信大多数在写拼多多的问题的人,都没怎么用过拼多多。在拼多多上市之前,也都只是在电视的综艺节目里面,反复听到“我和你拼多多”。他们大都在空调房里吹着冷气,用着天猫和京东,外加一些海淘和代购,用并不高的薪水维持着大城市中体面而又有尊严的生活。

当拼多多刚一上市,这些人傻眼了,心想卧槽,这么个东西竟然值300个亿,还是美金,创始人的财富有1000亿人民币了。这是什么,赶紧去看看。进去一看傻眼了,里面是他们“从来没有到过地方”,这个有点像西红门、新发地批发市场,更像农村大集、村口小店的互联网产品,此前都不曾是精英舆论套路的物种,这样的东西怎么可以火。

这个时代,最大的笑话之一,就是媒体能够代表社会的声音。就像从北京一环一环地往外走,会觉得穿越了整个世界的富有和贫困的地区一样。中国的幅员辽阔,带来了地区发展的多元性和巨大差异。在北京这种超大城市住久了的人,都会认为所有的地方都跟北京一样干净、方便、富庶。

当拼多多在公众视野中或者说精英媒体视野中出现的时候,他们惊呼,是拼多多撕开了中国市场的一个裂痕,让人们看到市场的折叠,看到了消费的降级。裂痕一直存在,并不是拼多多撕开的。喝二锅头吃榨菜就叫消费降级?咋不上天呢。说这些话的媒体,都是开了几天的宝马,就以为所有的手扶拖拉机都是带涡轮增压的。

为什么在苹果三星如日中天的中国手机市场,小米能够杀出重围,获得一线生天?为什么貌不惊人的vivo、oppo可以闷声发大财?很多我们在一线城市中经常用到、吃到的大品牌,在中小城市中,并不多见,甚至是绝迹,更多的都是康帅傅们的天下。如果你去过那种只有一条街道的村落里,走到他村口的那间“小卖店”里面看看都在卖什么,就知道了。

所以拼多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主流舆论对这样一个异类成功的震惊和排斥,在一片消费升级,歌舞升平的导向中,拼多多的确思考了一道裂痕,并不是现实的,而是主流舆论头脑中的认知裂痕。让我们残酷而又清醒的认知到,这个社会是多么复杂,也是并没有那么发达。

如果认识到这,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做,山寨电子产品、临期奶粉这些并不是拼多多最大的敌人,更重要的是拼多多要让主流媒体和消费者知道拼多多是谁,拼多多做了什么,拼多多给他的用户带来多大的帮助,拼多多干了一件阿里和京东都一直在张罗但还没有完全落地的农村淘宝、农村京东的事情。

而在这个领域,只卖苹果手机,会死得很惨。现实就在那儿,拼多多只是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创造现实的根源。拼多多不是个扶贫APP,他能做到让人们过的好一点,及足够了。

不专业的回应 就如自己撕掉了底裤

在匆忙中,拼多多的两个创始人黄峥、达达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一一回应了之前媒体的质疑。在这里,敲黑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回应一切,不要回应一切,不要回应一切,要有自己的策略。下面看看拼多多怎么做的:

回应白牌电视机问题:愿携手品牌商治理“傍名牌”;回应低价奶粉:临期产品是安全的、可食用的;回应被纸尿裤生产商“爸爸的选择”起诉:质疑其动机;如何鉴定假货:我们有审买团,假一赔十;回应盗版书:郑渊洁表示满意;

达达始终强拼多多只是一个3岁的孩子。诚然,大众对孩子应该有恻隐之心,但以对一个孩子的宽容度来看待一个上市企业,似乎并不等价。黄峥、达达也多次在公开场合以淘宝为例,称拼多多的问题现在的电商巨头都曾经出现过,拼多多正在向前辈们学习。腾讯系美团点评王兴、对黄峥影响最大的人ov联合创始人段永平也称要给拼多多时间。

先不说这一条条回应,是否有别人打我一下,我动一下,甚至是打我左脸,我就送上右脸的情况。就说装孩子和拉淘宝下水这俩论调上,就显得非常不专业。

试想一个情境,如果一个快递小哥骑着摩托车,撞上了一个孩子,大家会如何反应,那将快递小哥换作开法拉利的小哥,群众和舆论会如何反应?明明是高富帅,还要去做屌丝状求同情,就很难说得过去。对于一个3岁的企业,上市之前,你是孩子没错,也没人抓着你的小辫子。上市了,拿了股民的投资,你就是个硬气的男子汉,必须要有责任,有担当,路是你选的,怎么可以拿了钱又装嫩卖可怜呢。开上了法拉利的拼多多已经没有资本再说自己是孩子了,

说淘宝也有假货,也面临打假问题云云,事实是没错,但在公关层面,当作一种战略话语说出来,就大错特错了。别人说你杀了人,你说隔壁老王也杀了人,他还好好的呢,我应该也没事,这个逻辑别人能接受么。

同时别人有假货,跟我也有假货的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淘宝当中假货的销售占了多大比例,拼多多中占了多大比例,相信明眼人一看就能知道。另外在这个阶段,多个朋友多条路,拉着淘宝往坑里跳,阿里的公关能力是你拼多多能比的?纷纷钟甩你一个纳斯达克到上交所的距离啊。

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 公关三原色

在这件事情上,拼多多要理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创始人在内部邮件中说《坚持本分,即使是恶意的攻击,也要善意的解读》,这种话说出来,就说明他还是没有搞清楚出了什么问题。

谁会恶意攻击拼多多?友商?被侵权的厂商?消费者?媒体?在拼多多上市的这个大喜日子里,看的眼红的人踩一脚是在正常不过了。说恶意攻击,有点言过其实,从目前的舆论走向来说,基本都是有实锤的,不存在什么抹黑。甚至在拼多多看来的众多山寨品牌发来贺电的那种内容,也是网民的一种恶搞行为,恶搞并不是恶意,只是戏谑而已。

拼多多的问题在于:

一、假货、山寨的原罪,这个不过多叙述,这是根本的现实问题,无法回避;

二、真实消费人群在主流信息渠道上的失声。就拿我家来说,我不用,我妈用,但我妈不会发微博,不会发评论,更不会发自媒体。用拼多多的人,在舆论中无法占据主流声音;

三、媒体认知“折叠”,一方面,对我们的市场认知折叠,以为消费都已经升级到茅台和海参了,怎么还有人喝二锅头就榨菜?另一方面,对拼多多认知折叠,这一点只能怪拼多多之前做太多广告,而没有做公关,没有让媒体好好认识到自己是谁;

在这三个问题之下,可以看出当前的负面情况,其实对拼多多的销售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用的人都在用,喊打假说不好的人,本来就不是拼多多的真实用户。拼多多的危机是一场主流舆论在未知陌生和恐惧之下的声讨危机,更多影响的是拼多多的投资人群,影响拼多多的股价。

在这场公关的战争中,拼多多最终要传递的,并不是你打假的决心有多大,力度有多强,而是要告诉大家,你的模式是适合国情的,当前很成功,而且可以一直成功下去,有什么办法在一边打假的时候,还能保证自己的平台流水的增长,这才是最关键的。

不是光说说而已,还要有具体的动作,如果来个什么实施战略就更好了。另外一点,抓紧把公关团队建好,囤积人力,多跟媒体沟通。媒体不是洪水猛兽,他们只是对未知和陌生会产生恐惧,会有一种自然的排斥反应,当你跟他们熟悉了,让他们了解你了,这一切就轻松了。说有假货的时候拉上淘宝,不如在公关建设上也学学淘宝。

好的公关,就是明确三个问题,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拼多多要说我能发展得很好,对机构对投资人说,至于怎么说,那就是技术上的问题,方法很多,小火慢炖还是大火爆炒,就看他们自己的喜好了。

没有没有问题的企业,上市之后必然会赤裸的面对公众和媒体,如果企业红,脸嫩肤白,像拼多多这样,还成天打着广告,喊着来上我来上我的企业,必然会被草。在明知道被草的情况下,反抗是没用的,不如好好戴上公关这个套,与媒体和大众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狂欢,岂不是很妙。

从拼多多危机看初创IPO企业的公关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