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在三国故事中,孙吴是存在感比较低的一方,除了在赤壁之战中大出风头外,孙吴政权都是比较低调的。尤其是在三国后期,主线故事就是诸葛亮北伐和魏蜀交锋,孙吴政权完全成了打酱油的存在。

那么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有没有可能实现统一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整体来看,孙吴政权是袁术集团部将孙策南渡江东,驱逐汉朝廷官员,割据江东而形成的一个地方政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无论在地域的发展潜力、政权内部关系和政权正当性上,孙吴政权都远不如魏国,甚至还要弱于蜀国。

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孙权像

首先是硬实力,孙吴政权所占据的江东地区在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上都远远不如魏国。众所周知,在南宋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在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只是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和发展,无论是土地、技术还是人口,都无法积攒足够的实力以统一中国。江东政权足以自保,不可以图天下。西晋灭亡后,在南方建立的东晋政权乃至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都不足以和北方抗衡,就很说明问题了。

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正当性是一个政权的灵魂,一个缺乏正当性的政权无论如何不可能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可。曹魏政权牢牢掌控了汉家天子,得到了“禅让”的机会,曹操一生不断经营着曹魏政权的神化,竭力把曹魏打扮成汉朝的合法继承人。蜀汉的统治集团虽然也是寄生集团,但刘备一直打着汉室后裔的旗号,坚持恢复汉室的方针路线,也得到了蜀汉本地势力的支持。

相比之下,孙吴政权的正当性是最弱的。孙吴政权的创立者孙策原本为袁术集团的部将,南渡之后驱逐汉官而自立,对朝廷是大逆不道,对江东本土的大族又是重要的威胁。为此,孙策对江东大族实行了分化,或依靠、或拉拢、或诛杀,艰难地实现了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但这也限制了孙吴政权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为什么从一开始就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电视剧《三国》中的孙权形象

三国时期盛行五行德运的转换学说,原始道教宣扬汉朝的“火德”也就是“赤德”将被新王朝的“土德”也就是“黄德”所取代,形成了影响力非常大的舆论。

在孙权称帝前夕,孙吴就刻意制造出现黄龙”的祥瑞,定年号为“黄武”、“黄龙”,足以看出孙吴政权自我标榜“黄德”。但是曹魏不仅称帝建国要早于孙吴,同样标榜“黄德”,年号“黄初”,更是得到了汉家天子的“禅让”,得到了道教众多方士的支持和宣扬。相比之下,孙吴政权的所谓“黄德”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在社会人心上就要逊于曹魏了。

参考文献

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