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的距離嘗到了遠的味道《中國好聲音》如何「韻」味無窮?

上週五晚,新一季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如期上演第四期精彩大戲。節目中,無論是讓哈林也要尊稱一聲前輩的“中國臺灣音樂教父”陳彼得登臺演唱,還是《說散就散》原唱陳泳彤的驚喜現身,無不在微博熱搜上引起了新一波轟動。

在近的距離嚐到了遠的味道《中國好聲音》如何“韻”味無窮?

然而話題討論再熱鬧,隔天后,盤旋在腦海裡的卻還是在《What’d I Say》的節奏裡哼唱著的陝西話“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這是來自西安的酒吧歌手王愷的“發明創造”,他在一首布魯斯節奏的音樂中植入了來自家鄉的陝北風情,連周董都不禁點贊“有趣又不失音準”。而李健則解釋道:“布魯斯永遠的主題是哀愁,而秦腔也是來自民間的吶喊,是對土地的愛和恨,這兩者殊途同歸,相遇合理。”

在近的距離嚐到了遠的味道《中國好聲音》如何“韻”味無窮?

難忘的還有,來自青海的藏族小夥周興才讓,一曲《大雁》將一聲聲藏語的呼喊融入勁道的鼓點之中聲聲入耳,如同曠野上的一陣曠野的風隨聲而來,舞臺也被他幻化作草原,令李健為他激動轉身“自然之風,心曠神怡”,而周杰倫則說“謝謝你讓我們在這麼近的距離嚐到了遙遠的味道。”

在近的距離嚐到了遠的味道《中國好聲音》如何“韻”味無窮?

優秀的音樂作品就是這樣,它總能激發欣賞者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誠如康德描述想象力:“它有本領,能從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裡創造出另一個想象的自然界”。而中國音樂又最是以這種曠達悠深見長,能從有限見到無限,在虛實結合的空間中,於“情”和“景”的交融處意象出綿長的餘味,這種對“韻味”的追求正是國人對於“美”獨特而別緻的見解。而能夠營造出這種意境並引起共鳴的歌者,除了有紮實的唱功功底,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所具有的真摯而誠懇的情感力量。

節目中,王愷說他至今仍會在西安的古城城門洞裡唱歌。而在第二期節目中,以一首陝西方言版《遇見》驚豔眾人的張超洋則回憶說,這樣的改編靈感源於大學4年級,自己獨處寢室的一時思鄉之情:“唱起《遇見》,唱著唱著就帶出了鄉音。”

在近的距離嚐到了遠的味道《中國好聲音》如何“韻”味無窮?

還有把《俠客行》這首歌唱出“女俠”風範的石家莊歌手李志宇,她說在演唱這首歌時感覺自己正走在黃沙漫天之中,手中拎著劍和酒……不必聽她的解讀,觀眾們已經從她的歌聲裡品出了那一身正氣和仗劍天涯的豪邁,就連行走江湖多年的“老怪”都為她疾呼:“我hold不住啊!”所以才“不敢”轉身。

作為一名來自地方藝術團的民間歌手,李志宇常年行走於基層,為老百姓唱最具地方風味的民歌,她歌聲中的韻味同樣來自於她的人生經歷和成長記憶。

在近的距離嚐到了遠的味道《中國好聲音》如何“韻”味無窮?

而年逾古稀的陳彼得老師用一首墨西哥風情的《remember me》溼潤了所有人的眼睛,不動聲色的詮釋了何為“為音樂而生”。

的確,周杰倫等後輩漸漸紅起來的時候,他已經慢慢地離開歌壇,但當李健輕聲的和他合唱起那首耳熟能詳的《一條路》,音樂勾連起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活到老唱到老”還有什麼比這樣的言傳身教更美好。只有真的透過自身的經驗和感悟來表達情真意摯,才能把觀眾帶入到了歌曲所營造的意境之中,觸碰靈魂深處。

在近的距離嚐到了遠的味道《中國好聲音》如何“韻”味無窮?

事實上,7年來這樣動人的場景和歌曲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不斷上演。第一季節目中的吉克雋逸,在《I feel good》就把彝族民歌和搖滾相結合;還有袁婭維所演唱的《漁光曲》則融合了中國古典藝術歌曲和新爵士樂,用宣洩情感的藍調音樂對中國流行歌曲做出全新的表達;還有將西方搖滾、布魯斯、民謠和中國流行音樂、新疆傳統音樂巧妙地結合的帕爾哈提。

在第三季節目中的吐洪江,他在演繹《絨花》時,在副歌部分把維吾爾族的唱腔融入,想象中的絨花就好像飄到了美麗的額納斯。還有齊秦組學員秦宇子在盲選時的歌曲《I Love Rock N Roll》中間加入了一段 Rap,闡述了自己的美籍身份及音樂理想,最後又用一段壯族山歌亮明身份。

李健在為張超洋轉身時說:“我很喜歡說家鄉話的孩子,不是刻意更改口音的人,走遍五湖四海,我的行李就是我的母語。”用音樂表達思鄉之情,用作品演繹鮮明的民族氣息,用深刻的情感將聽眾帶入身臨其境之感,這個舞臺並不是信手捏來一些民族元素植入到幾首流行歌曲裡,以彰顯改編功力的方式再博得幾聲叫好,而是早已將對生活的領悟、對藝術人文的關懷蘊化在節目創作的骨髓裡,形成了獨有迷人的風情。

在近的距離嚐到了遠的味道《中國好聲音》如何“韻”味無窮?

仔細想想,《中國好聲音》之所以可以用7年的時間成為中國音樂類綜藝不可取代的王牌,成為最受華人關注的音樂節目現場。

絕不光是因為有著頂級的導師陣容,不斷迭代的battle對決,最重要的是在源源不斷向樂壇輸入草根人才時,探索到了一條大眾與專業,流行與個性鏈接的橋樑。它在堅持“音樂至上”的理念,將來自五湖四海,帶著各自鄉音和故事又具有紮實唱功的歌者匯聚起來,再將動聽的音樂和美好的情感傳遞給大江南北的觀眾。這個舞臺,因對每一個音樂人音樂風格和音樂故事的關懷和呵護而多元,又因彰顯出每個個性鮮明歌者的價值而獨特。

當外界還在擔心這檔風靡大江南北的頂級節目走到今天,是否會陷入慣性審美疲勞,進入“七年之癢”時,《中國好聲音》似乎早已找到穩健不衰的基石。

作為一檔“中國好聲音”節目,理應重點強調中國音樂的特色,儘可能地突出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而無論想要達到行業還是社會維度上的“恆久”與“流傳”,真正打動人的,仍是每一個歌手的專業內涵,自由精神和不變本真。很顯然,《中國好聲音》已經把這種對專業主義的尊重肩負在身,成為了一種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