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同圓兒童節倡議丨兒歌更需「好聲音」,齊心建設中國夢

大夢同圓兒童節倡議丨兒歌更需“好聲音”,齊心建設中國夢

大夢同圓兒童節倡議丨兒歌更需“好聲音”,齊心建設中國夢

大夢同圓兒童節倡議丨兒歌更需“好聲音”,齊心建設中國夢

大夢同圓兒童節倡議丨兒歌更需“好聲音”,齊心建設中國夢

大夢同圓兒童節倡議丨兒歌更需“好聲音”,齊心建設中國夢

“六一”兒童節又要到了,各地的小學、幼兒園又開始忙活起來,精心準備各種節目來慶祝孩子們的節日。每逢此時,我們總能聽到身邊一些老師和家長類似的抱怨:

“現在的節目越來越難編排了,每年除了《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燕子》等這些經典老歌外,真不知該給孩子們選什麼歌?”“孩子天天跟著奶奶去跳廣場舞,最熟悉的歌曲居然是《愛情買賣》和《老婆最大》!”……

以上老師和家長的抱怨與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它恰恰從側面折射了當下兒童藝術教育中的一大缺失,那就是“兒童缺少兒歌唱”。

要麼是老兒歌,要麼是成人流行歌曲,要麼就是格調不高的“灰色兒歌”,而那些真正富於時代氣息、深入孩子心靈且能被廣泛傳唱的兒童歌曲卻少之又少,兒童歌曲創作的斷層與“失語”已然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信息傳播無孔不入,人文環境也要比以往更為複雜。兒童由於正處在成長髮育的特殊階段,心智未定而又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強而鑑別力弱,注意力容易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遷轉,特別是當今兒童“早熟”的社會化傾向更加劇了兒歌的日漸式微。

在許多老師和家長的心目中,語文、數學等事關升學考試的課程都是“主科”,而音樂、美術等藝術素養類的課程,被認為是“副科”,從而使得許多學校的音樂課程形同虛設。即使課時能得到保證,許多學校也存在著教材陳舊、新歌太少的尷尬。

“兒童缺少兒歌唱”,創作隊伍青黃不接,發行單位興趣不大,也是原因之一。隨著老一輩優秀兒歌創作者的相繼謝世和諸多音樂製作機構的轉型改制,願意從事兒歌創作和傳播的作者及發行單位日漸流失。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更願意把精力投入到受眾廣、傳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創作上,而往往對兒歌的創作與推廣缺乏熱情。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建設者,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後備力量。

兒歌作為始於搖籃的教育,它除了具有愉悅身心、啟迪心智的功能之外,同時也會對兒童的文化養成和人格培育產生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創作優秀的兒童歌曲,實質上就是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土奠基。

因此,有關部門應當積極行動起來,著眼未來,關心孩子們精神食糧的生產,制定兒童原創歌曲的扶持政策,加大推廣力度,精心編寫優秀的兒童音樂教材,夯實藝術素養教育的基礎。

此外,我們也迫切需要一批能夠放下身段,潛心研究,想孩子所想,致力於為孩子服務的兒童詞曲作者和製作單位,以便從源頭上切實改變孩子們“無歌可唱”的窘境。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在傳唱經典的同時,還能不斷地湧現出更多真正屬於孩子們的“好聲音”,讓孩子們的精神食糧越來越豐沛。

摘自《光明日報》

大夢同圓兒童節倡議丨兒歌更需“好聲音”,齊心建設中國夢

2012年5月24日,田寶到蘄春實驗中學開“公益音樂課”,現場指導學生歌唱。田寶長期致力於公益事業,是“中國慢性病防控大使”、“和諧河北愛心大使”“愛心藝術家”,留守兒童的“寶哥哥”。

大夢同圓兒童節倡議丨兒歌更需“好聲音”,齊心建設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