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遇朋友和同事聊天,經常談到親子教育相關的話題,無外乎以下幾種:孩子不聽話,總頂嘴;無論怎麼說,他就是不學習;孩子越來越不願意給我們說話了,不知道孩子想什麼?迷戀上了網絡遊戲,手機依賴,沒有辦法,有時忍不住發火、動手等等。你說,該怎麼辦呀?!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這個時候,孩子身上傳遞的信息,是在告訴我們:是該學習成長改變了!爸爸媽媽你們準備好了嗎?

前天我去朋友家有點事,看到她與孩子的對話:

“你怎麼還沒寫完作業?”

“我都寫半天了,作業這麼多,怎麼能寫的完?”

“回來就知道玩,早點開始寫不就早就寫完了?”

“玩都不讓玩,累死我算了!”

家庭大戰繼續上演中……

孩子很委屈,大人太苛刻,不但不理解我,還惡言惡語否定我,我要用各種內在的、外在的方式反抗!

家長也很生氣,說你兩句你還反駁,做錯了還有理,不但不尊重我還反過來否定我,我還收拾不了你了。

這就是“相互否定遊戲”,較不完的真兒,選擇了情緒化,發洩情緒讓自己舒服了,但是關係破壞了,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好好相處都是困難。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放下自尊、面子、放下一定要證明對方認錯的心,改變思路把“相互否定遊戲”變為“相互肯定遊戲”,事情就有了緩和的餘地,問題就容易解決。

這一段一直在看有關《正面管教》系列的書籍,書的內容中有關於“設立界限”的主題,很有感觸分享給大家:

養育的藝術,一部分就在於知道何時放寬限制。我想這就是做父母的對孩子設立界限,和親子互動中的馳張有度,有標準有底線。孩子們會幫助你做出這種決定,即可以通過話語,也可以通過行為。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為孩子設立界限。當然,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你就會發現他們一次又一次不顧後果的挑戰你所設定的界限。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在你準備好讓他們承擔更多責任之前,就已經能承擔更多責任了。

如果你想做一個正面管教型的父母,那就要學會運用自然後果、邏輯後果和日常慣例,為孩子設立界限。

自然後果能簡單而有效的讓孩子學到東西,它們是自然發生的。舉個例子,比如站在雨中,你會被淋溼。淋溼後,你就會想:“我得進屋拿雨傘或雨衣。”這就是自然後果。你可以通過讓自己學會在行動之前等待並觀察,看看孩子在沒有你干預的情況下會怎麼做,來練習運用自然後果。如果父母們能夠抵制住控制、解救或者因為孩子的選擇而對其進行懲罰的衝動,孩子們就能自然地學習。

也有些時候,自然後果對幫助孩子學習一項生活技能和吸取教訓可能過於危險或不合適,那就要該邏輯後果上場了。邏輯後果的核心,是要幫助孩子們為了將來而學習,而不是為現在或過去付出代價,允許孩子們體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有助於他們學到寶貴的人生經驗。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他們會了解到犯了錯誤沒關係,可以再試一次。想想作為家長的我們,不犯錯嗎?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會犯錯。問題是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怎麼做,首先是接納,後果能讓孩子從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中學習。最有效的邏輯後果,是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的。通過邏輯後果,讓孩子知道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關注解決之道。

END

2018-03-16 23:32 來源:鴿子醫生談孕育 育兒 /科學 /遊戲

原標題:科學育兒 |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遇朋友和同事聊天,經常談到親子教育相關的話題,無外乎以下幾種:孩子不聽話,總頂嘴;無論怎麼說,他就是不學習;孩子越來越不願意給我們說話了,不知道孩子想什麼?迷戀上了網絡遊戲,手機依賴,沒有辦法,有時忍不住發火、動手等等。你說,該怎麼辦呀?!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這個時候,孩子身上傳遞的信息,是在告訴我們:是該學習成長改變了!爸爸媽媽你們準備好了嗎?

前天我去朋友家有點事,看到她與孩子的對話:

“你怎麼還沒寫完作業?”

“我都寫半天了,作業這麼多,怎麼能寫的完?”

“回來就知道玩,早點開始寫不就早就寫完了?”

“玩都不讓玩,累死我算了!”

家庭大戰繼續上演中……

孩子很委屈,大人太苛刻,不但不理解我,還惡言惡語否定我,我要用各種內在的、外在的方式反抗!

家長也很生氣,說你兩句你還反駁,做錯了還有理,不但不尊重我還反過來否定我,我還收拾不了你了。

這就是“相互否定遊戲”,較不完的真兒,選擇了情緒化,發洩情緒讓自己舒服了,但是關係破壞了,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好好相處都是困難。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放下自尊、面子、放下一定要證明對方認錯的心,改變思路把“相互否定遊戲”變為“相互肯定遊戲”,事情就有了緩和的餘地,問題就容易解決。

這一段一直在看有關《正面管教》系列的書籍,書的內容中有關於“設立界限”的主題,很有感觸分享給大家:

養育的藝術,一部分就在於知道何時放寬限制。我想這就是做父母的對孩子設立界限,和親子互動中的馳張有度,有標準有底線。孩子們會幫助你做出這種決定,即可以通過話語,也可以通過行為。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為孩子設立界限。當然,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你就會發現他們一次又一次不顧後果的挑戰你所設定的界限。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在你準備好讓他們承擔更多責任之前,就已經能承擔更多責任了。

如果你想做一個正面管教型的父母,那就要學會運用自然後果、邏輯後果和日常慣例,為孩子設立界限。

自然後果能簡單而有效的讓孩子學到東西,它們是自然發生的。舉個例子,比如站在雨中,你會被淋溼。淋溼後,你就會想:“我得進屋拿雨傘或雨衣。”這就是自然後果。你可以通過讓自己學會在行動之前等待並觀察,看看孩子在沒有你干預的情況下會怎麼做,來練習運用自然後果。如果父母們能夠抵制住控制、解救或者因為孩子的選擇而對其進行懲罰的衝動,孩子們就能自然地學習。

也有些時候,自然後果對幫助孩子學習一項生活技能和吸取教訓可能過於危險或不合適,那就要該邏輯後果上場了。邏輯後果的核心,是要幫助孩子們為了將來而學習,而不是為現在或過去付出代價,允許孩子們體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有助於他們學到寶貴的人生經驗。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他們會了解到犯了錯誤沒關係,可以再試一次。想想作為家長的我們,不犯錯嗎?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會犯錯。問題是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怎麼做,首先是接納,後果能讓孩子從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中學習。最有效的邏輯後果,是讓孩子一起參與設定的。通過邏輯後果,讓孩子知道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關注解決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