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

陳寅恪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歷史學者認為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文藝復興的的開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崖山一戰,陸秀夫揹負著帝昺投海自盡,後宮及群臣大多隨之殉國,蒙古最終入主中原。南宋的滅亡,使的中國沒有如歐洲發生的那樣走上持續復興道路並進而走向新興資本主義道路,是歷史的一種倒退。

明朝的建立重現了華夏族昔日的榮光,“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城門、君王死社稷”。作為漢人最後的一個王朝,明朝,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遙遙領先世界,明穆宗時期,江南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可隨著崇禎帝殉國,滿清入住中原,中國又恢復到專制的封建制度中。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

明代江南市集

元清入住中原後,漢人已喪失基本的政治地位。元對漢族採取民族壓迫方法,將臣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處於社會最底層。蒙古統治者對待漢人極為殘酷,每十戶漢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還要供養一個監視他們的蒙古兵。誰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須送給蒙古人。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

滿清入關初期,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強令異族人剃髮易服,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清朝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此,華夏喪失衣冠。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

剃髮易服

1645年,揚州在激烈抵抗後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 。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僅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史稱“揚州十日”。

清初和中期,屢興文字獄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其特徵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柳詒徵稱:“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稍一不慎,禍且不測。

雍正時期,家臣也開始自稱“奴才”,一是自我貶低討好主人,二是外人和主人覺得自個比別人對主人更忠誠,而關係也比一般人更加親密!朝中的王公大臣在面對皇帝及皇帝的妃嬪時也開始統統自稱奴才,以顯示自己對皇帝及妃嬪的無限忠誠。至此,奴才便成了王公大臣及下人的邀寵的專用名詞,佐證了滿清對其他民族所進行的封建奴化專制統制,華夏族開始喪失血性,奴性盛行。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佈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壽終正寢,中華民族走上了近代復興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