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正在热映的《复仇者联盟3》中,当留着一脸大胡子的美国队长现身的时候,雷鸣般的掌声几乎不约而同地在每一座影院中爆发。

“为什么美国队长这么弱,却可以加入强手如云的复仇者联盟,并且让谁也不鸟谁的这群大神、

大仙们做到令行禁止?”这是不熟悉漫威世界的电影观众们经常有的疑问。

尤其是用游戏玩家的眼光看,电影中的美队只是肉搏能力中上,远程能力聊胜于无,护甲几乎没有,最多是带点光环效应的近战英雄。这样的角色,换了谁也不爱用。

说白了,美队这个其实根本就没啥超能力的超级英雄,行走江湖靠的只有四个字——人格魅力。

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无法复制的传奇

钢铁侠、雷神、蜘蛛侠、绿巨人,乃至是隔壁家的超人这样的超级英雄故事,可以根据不同时代观众的口味随时进行调整。然而,美国队长的故事,必须要发生在1941年。

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这个时代具有它的特殊性:在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刺激下,美国无论从社会还是经济层面都一扫大萧条的阴霾,美利坚的价值观得到了重塑。与此同时,日本帝国的暴行在东亚肆虐,纳粹的铁蹄已经踏遍了大半个欧洲,令人发指的侵略行为,让美国的舆论开始争论是否要介入这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

至少在在当时的美国年轻人中,对于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这一时期了出现了相当多有血性,有良知、愿意为了保卫自由世界而牺牲自己的青年。他们年轻勇敢,毫无条件,毫无保留地忠于祖国。

即便像罗杰斯这样无论先天还是后天条件都无比缺乏的屌丝青年,依然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坚强乐观的心态,从不退缩逃避,勇敢地承担责任,并且毫无怨言地承受后果。 我们可以说,史蒂夫的形象并没有任何的夸大,他是这个时代美国热血青年的一个缩影。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特质正是这个特殊年代的所赐予的。

换一个时代、换一个背景,美国队长的传奇都无法复制。

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二战的精神图腾

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已经开始着手履行美国的国际义务。然而这个从未发生过大规模外敌入侵,已经在和平中度过近一个世纪的国家,是否经受这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考验?罗斯福总统批准了代号为“重生”的超级士兵改造计划,由从纳粹德国叛逃至美国的莱茵斯坦博士(Dr. Josef Reinstein)组织实施。“重生”原本是纳粹秘密进行了三年之久的人体改造计划,凭借“超级士兵血清”,任何有生理缺陷的人,都能够改造成为完美的战士。

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重生”计划的目的,是打造一支超人军队,从而减少美国年轻人的牺牲——它原本并非是一次“造神运动”。报国无门的史蒂夫在得到这一机会之后,毫不犹豫地走进实验室。试验结果是完美的:孱弱的罗杰斯变成了拥有金发碧眼、健壮体格、坚强意志的超级战士,既纳粹人种学中的“纯种雅利安”人,只不过这一次的“产品”是为正义力量而战!

1945年4月,在二战即将结束的前夜,纳粹“九头蛇”首脑恐怖男爵(Baron Zemo)计划使用一架试验性轰炸机机,对盟国展开自杀式攻击。美队和“冬兵”巴基赶在飞机起飞前的一刻成功登入机舱,在发现这是一个圈套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为无数美国青年人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照亮前进道路的明星,最终坠落于在北大西洋的冰海之中。

重生

1964年,刚刚成立的复仇者联盟成员在找寻脱队的绿巨人的途中,遇上了亚特兰蒂斯的拿摩王子,由此引发了复仇者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美国队长归来。处于冰冻状态下长达21年的的罗杰斯被成功唤,就像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他醒来之后的第一句话,便是“是我们赢了(二战)吗?”

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重生之后的罗杰斯所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灰色时代: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同抗击法西斯的战友(苏联),会在一夜之间成为自己的敌人,他更不明白诸如政治迫害(麦卡锡主义)、人体实验、黑色行动等等属于纳粹的邪恶行径,现在为什么也被自己的政府所热衷。罗杰斯处于“保鲜”状态的价值观,与这个早已经不属于自己的时代格格不入。

残酷的现实,让队长在迷茫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从前的战争尽管到处都是枪林弹雨,危机四伏,但打起来简单纯粹,只需要拿起盾牌,挥舞拳头海扁那些“元首”培养出来的超能力马仔即可。而现在,到处都是躁动不安的情绪,官方华丽的辞藻下包含着邪恶的用心,自己所执行的任务,背后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没有什么东西是正义,公正已经成为了童话般的存在。当总统窃听丑闻(水门事件)下台之后,罗杰斯的信仰在一夜之间彻底崩塌了。

之后,罗杰斯主动放弃了“美国队长”的称号,以“游牧人”(Nomad,无国之人)的身份来履行原先的职责。但很快就有新的超能英雄们在美国队长“戏服”的包装之下粉墨登场,继续充当政府的马前卒。罗杰斯最终意识到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美国队长”是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他不能允许这一图腾被肮脏的政治污名化。罗杰斯击败了或为非作歹,或被政府洗脑的冒牌货之后,再度重拾了这个光荣的称号。正如他在面对那些充当利益傀儡的腐败政客时那掷地有声的发言:“我不忠于任何人与任何势力,我只忠于(美国)梦!”

比电影惨烈百倍的“内战”

随着冷战的结束,人类迈入了全新的互联网。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让有些谎言成了真相,又让另一些真相变成了谎言。人的认知能力已经完全跟不上科技力的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

不仅仅是正义与邪恶,就连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也变得愈来愈模糊,唯有物质才让人收获短暂的存在感。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缺乏信任的时代,这是一个表面喧嚣,实则动荡不安的时代。尽管超级英雄们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履行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但他们不可能拯救这个时代所制造出来的越来越多的牺牲品。

2001年9月11日,在世贸双塔的废墟面前,罗杰斯与众多复仇者成员们潸然泪下……

在巨大的危机面前,美国政府迅速右倾化。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借“反恐”得到了加强,当权者对内以“国家安全”为由肆意践踏人权,垄断和控制信息源,迫使新闻媒体,乃至是娱乐业者同自己构成同盟关系。一边是《美国宪法》,另一边则是9/11报告,公民权与国家安全之间从未如此尖锐对立。超级英雄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所造成的间接伤害,以及暴走事件(如失控的浩克在拉斯维加斯造成的26名无辜平民伤亡的破坏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也成为了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快,国会就通过了旨在控制美国境内活动的超级英雄的《超级人类注册法案》。

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从字面上去理解,该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的超能力者都要向政府注册,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接受统一的训练。接受这个法案的人也可以选择在神盾里面工作,如同联邦特工那样每天正常上班,接受外勤任务和领取薪水。这部“招安法案”让惊奇世界中的所有角色分成两个派系:一派是注册派,把注册视为应尽的义务。另外一方是反注册派,认为这违反了他们最基本的自由。

美国是一个构建在法律基础之上的国家,法律是社会契约形成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最后底线。虽然超级英雄的能力是凡人所不能比拟的,但他们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不论是否拥有超能,只要享有社会契约所提供的权利,就必须服从法律的义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超级英雄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背负着“原罪”:超能力本身,已经让这群人自从出生(变身)开始,就成为了破坏社会稳定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存在。虽然在法律途径无法制止的危急事态面前,超级英雄超级关键时刻的出手可以为危机的解决带来积极影响,但在和平时期,这些一个个桀骜不驯的家伙们完全在“自由意识”的支配下行动,程序与目标是否正义,全凭他们的自律,以暴易暴式的行侠仗义,最终会让他们在对力量的追寻之路上彻底迷失。

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对此,美国队长并不反对用法律条文来约束超级英雄。然而在当局煽动公众舆论,乃至命令美队自己率领特工将不愿合作的英雄们全部捉拿归案的时候,他用“拉一支队伍自己干”的方式,表达了坚决的反对——虽然法案本身并未侵犯队长自身的利益。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内,队长与钢铁侠为首的“建制派”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就是“复仇者内战”——电影里面演的,那根本不是内战,是一群小孩在机场里面打着玩儿……

在漫画所描述的纽约大战中,美国队长成功瘫痪了钢铁侠的战衣,就在即将给钢铁人致命一击的时候,一群正在忙着疏散群众的救灾人员奋不顾身地阻止罗杰斯。望着毁灭的整片街区和不亚于9/11事件的灾难场面,美国队长此时意识到这场捍卫自由的斗争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心灰意冷的美队选择了投降,并且接受审判,以此为条件换取当局释放所有被囚禁的超级英雄。

最终,放下盾牌的罗杰斯将要在审判台上完成自己的救赎。然而,这位英雄却在踏上法院台阶的时候,被一记暗枪杀死在了象征公平的正义女神雕像之下。由于超级血清的副作用,队长死后尸体迅速衰老枯萎,被秘密安放在实验室里。而美国政府另做了一个假的美国队长的遗体,放在纪念馆里供对真相一无所知的民众们瞻仰怀念。

看起来也不是很能打的美国队长,因何受到万民拥戴?

美国队长是战争时期为政府形象塑造出来的偶像,他勇敢、善良、忠诚、无私,具有人类所可能拥有的全部的美好品格。他不甘于屈伸于偶像的躯壳之中,他用自身的蜕变来将一个“小丑”功能的符号,变成了象征勇气的图腾。

在二战战场上,他一往无前,身先士卒。在混乱的灰色年代,他能够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为了真理不惜与好友反目。美国队长没有被纳粹的枪炮杀死,却死在了自己深爱国家为自己所设立的审判台前,死在他所爱之人的一记冷枪下。《内战:告白》的最后,钢铁侠去瞻仰去队长的仪容,对昔日好友兼战友说道”这一切并不值得”,他所不知道的是,这是美国队长最好的结局,纵然它是悲剧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