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导读

一说到二战前的装甲力量,现代人想的肯定是美苏德三国了。德国的坦克让人“谈虎色变”,苏联的钢铁洪流思想,其实到现在也不落伍,美国的谢尔曼等坦克算是盟军装甲部队的不可缺少的主力之一了。但是,这都是二战中后期的事情了。有那么种看法,日军的装甲部队很弱,拿到欧洲没看头。这种说法算是正确的,可我们如果看二战爆发前的欧洲坦克发展局势,那结果又不一样了。本文讨论的是1919巴黎和会后,被认为欧洲强国的三个国家,分别是法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会有人说怎么不算英国,英国虽然在二战的装甲部队还算不差,但英国人走歪了路,在二战时代,坦克就是火炮杀伤力强论英雄的时代,英国人偏偏发明了防御力量强于火炮力量的坦克,其实是比较逆时代潮流的。所以不算在欧洲坦克强国之中了。

本文乃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原创,拒绝他人恶意转发(尤其百家号),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一直很想说说日本陆军装甲部队的历史,即使在在现代人来看,日军装甲部队和同时期(从一些评论来看,人家是把日军和二战中后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和苏联装甲部队比较)的各国陆军装甲部队要弱许多。

这其实是一种断章取义的看法,事实上,和飞机在军队的逐渐成为主宰力量的命运类似。其实在当时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尤其是在一战结束后的欧洲,其实更可以说是“不修武备”的萎靡状态。我们甚至不妨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是为了适应二战时期坦克是陆军前进的保障,欧美各国的装甲技术,装备情况完全是可以称之为停滞的。两相比较的话,日军其实比当时各国更多了一份求新的希望。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法军一战后的雷诺17坦克,到了二战,法军还装备了老掉牙的雷诺17

“九一八”事变后,和日本陆军一样,日本的装甲部队也参与在华的各类大小战役与战斗。显而易见的是,日军对现有装甲部队的战场适应性不良而感到不满。

当时日军装甲部队装备的坦克是89式与95式轻型坦克,其中89式坦克可以说是日后侵华的主力。与此同时,日军赴欧洲考察的人员和在欧各国的武官,发回各工业强国发展新型坦克的情报,尤其是苏联当时不仅发展,也是制造坦克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日军当然是不甘落后。也要研发新的坦克,以应对未来的时代潮流。

1936年6月27日,日本高层代表与日本坦克部队代表正式讨论未来新坦克的发展方向。其中高策是要求在原有的95式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而坦克部队代表提出异议:装备重装甲,大马力强机动性的坦克能够提高乘员的安全感,加强部队完成任务的自信,以实现勇气百倍的果敢突击。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当时的日军内部,也是和中国军队一样,装备一些质量差的欧洲坦克

这话看着很玄乎,实际上就是要求未来把坦克做大,做(装甲)厚的条件。还提到了保护坦克乘员的要求,还不忘跑得快,身手敏捷的战场需要。这和我们脑中定性的亡命之徒不相配吧。

话虽如此,高层碍于预算不足的客观原因,自己希望的当然是“多快好省”的原则,再者说,就算坦克部队不接受上层注意,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幸运的是,高层同意先制造样车。试验过后,进而选出合适的车辆生产装备。

就在样车还在试验,测量数据的时候。在华北的中国驻屯军的那帮“二百五”们替坦克部队解决了难题。“七七事变”爆发了,随着不能停下的战车脚步,日本陆军的战争资金(军费预算)飞涨到17亿日元,比前一年的五亿日元多了3倍还多。这样,被选中的样车成为了未来日军97式坦克的样本。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要是没有中国驻屯军那帮二百五,就没有后来的解放军名坦克功臣号了

日军的97式坦克是日军侵华战场上装备最成功的坦克之一,从1938年至1945年,算上后续的97改坦克。两者相加总产量为2123辆。

性能数据如下

车长5.54米

车宽2.31米

车高2.26米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38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10千米

乘员4人

战斗全重15吨

火力装备

1门97式57毫米短身管坦克炮,两挺7.7毫末97式机枪

(接下来的文段中,最多速度就是“最大速度公路/越野”的简称)

97改与97式数据大致相同,不一样的是,97改的坦克炮被换装为47毫米长身管火炮。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功臣号说起来,也是属于97改了

在侵华战争最初的两年,在日军装甲部队挑大梁的是日军89式坦克,就是老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想要碾压中国士兵,最后被中国士兵引爆身上手榴弹,与其同归于尽的坦克。这是日军第一种国产战车,1929年4月在大阪兵工厂制成(中国军队那时连装甲车成建制都是奢望),总产量为404辆。前文说到的95式轻型坦克的总产量有2378辆。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长得很像雷诺17,应该算是山寨了

性能数据如下

车长5.75米

车宽2.18米

车高2.56米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5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70千米(大概是乙型号)

乘员4人

战斗全重13吨

火力装备

1门90式57毫米短身管坦克炮,两挺6.5毫末91式机枪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如果只看外形的话,还是不错的,有枪有炮,算是坦克的样子了

95式轻型坦克被日军定性为步兵支援武器,在没有火箭筒以前,考虑到战场上火炮不可能与步兵随时转移(即使是迫击炮),且携带量也是未知数,在炮兵火力无法跟进的情况下,95式轻型坦克的存在就有道理了。

95式轻型坦克

性能数据如下

车长4.38米

车宽2.07米

车高2.28米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8千米/26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50千米(大概是乙型号)

乘员3人

战斗全重7.4吨

火力装备

1门94式37毫米坦克炮,两挺7.7毫末97式重机枪

记录到这里,我们不妨看出当时日军的装甲兵运用思路了,速度快的九五式战车打前锋,为前进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在敌人机枪阵地或碉堡前,发射炮弹摧毁敌人工事,进而让步兵继续前进。当遇到敌人装甲部队这一类车辆出现,89式坦克就可以登场了。或者后续的97式与89式共同组成车队,横向,或者纵向对敌人步兵阵地前进,如果出现《血战台儿庄》镜头的情节,敌人步兵很可能不战而退。之后步兵跟进,占领阵地。

到此,其实日军的用兵思路和一战后期的用兵思路并未有太大区别——就是分散坦克,用少量坦克成为步兵辅助武器,占领阵地与城市的战术。在抗战中,只有冈村宁次等人使用了集团的装甲部队夺取南昌城。以及在1944年中,已经组成独立部队的战车第三师团在河南地带四处乱窜。另外则是山下奉文和本间雅晴在日军南方作战中使用。

说到底,都是时代特征形成了时代的特点与特色。现代人比较的时候,总是喜欢“李代桃僵”的用二战时期的坦克比较二战前夕的日军装甲部队。殊不知,当时欧美各国也只是设计,发展不足20吨的坦克,即使超过20吨的坦克,也在铁甲轰鸣的战场上,或者因性能劣势被淘汰,或者改进成为与最早样本截然不相同的“潮流款式”了。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二号坦克,在欧洲也不算好的,但德军战前装备数量很多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被日军缴获的法国雷诺公司的“雷诺”FT-17坦克,在二战中就是战场上活靶子。可是在一战结束时,该型号的坦克加上改进型制造了3187辆。

那在1937年前夕,日本使团考察中的欧洲各国的装甲部队是如何的呢?

可以说的话,还不如后来被他们看不起的日本陆军。

当时欧洲公认的三大国家,是法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三家,波兰的领土面积最大,法国是击败德国,且给德国带上枷锁的“宗主国”,捷克斯洛伐克则是当时优秀武器的制造大国,中国军队的捷克式机枪就是出于此国。

以法国装甲来说,现在一些书中有这样的看法,当时欧洲认为日军缺少冲击用的重坦克。脱胎于一战,期望替代雷诺FT-17轻型坦克——30吨重的巴塔耶B1重型坦克,直到1935年方才批量生产,至1940年德军入侵,只生产了403辆,设想一下,扣除掉质量不合格,学校训练需要,后续试验的坦克的数量。每年装备军队的坦克最多五六十辆。怕是给当时什么都缺的中国陆军都嫌少。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实战表明,这个坦克,被修理的很惨

雷诺公司在30年代中,又推出了两型号坦克,分别是“雷诺”R-35坦克和“霍奇基斯H-39坦克”,战斗重量分别为10.6吨、12吨,如果单独对抗日军的89式,97式还真难说。火力上,这两型号都只有37毫米火炮。在速度上,也分别只有20公里每小时和28公里每小时。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R-35坦克的优势其实不算多

在1936年之际,法国索玛公司又批量生产了“索玛S-35”坦克,这款在日后实战中不错的坦克,有20吨重,速度达到了40公里/每小时,装甲防护也不错,但是火炮口径只有47毫米。如果从现实来看,至1940年法国投降后后,这款坦克生产数量大约500辆。和B1的命运极其相似。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在法国敦刻尔克大败前,英军也装备了此款坦克

再说捷克斯洛伐克的话,这个军火大国,比较代表的坦克是LT-35轻型坦克和LT-38轻型坦克,前者在1935年生产,截止1939年(39年后,被德国吞并了),共生产424辆,LT-38在德军接管以后,数量不足180辆。二者共同问题是吨位轻,火力太弱。值得一提的是,LT-38的速度达到了42公里/每小时。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LT-35轻型坦克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LT-38轻型坦克

应该来说,这两款坦克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吞并的时候,还是很先进的,德军后来也很喜欢这两款坦克,但看的出来,上战场,很难活到二战中后期

至于波兰的装甲力量,更是只能孱弱形容。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应该说波兰人的思路是对的,但工业能力太弱,才有二战的惨败

波兰的TK超轻型坦克,能否抵御的了步兵的子弹都是问题。装甲只有8-10毫米。另外的7TP坦克,战斗全重不过10吨,火力一样是不过40毫米坦克炮、早期型号,还只有机枪。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这个坦克,应该叫自走机枪吧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看得出来,波兰人还是很有危机意识的

不难发现,这三国在火炮口径选择上都小于当时日军装备的坦克炮。至于说在坦克速度上的发展上,日军所装备的坦克并不比三国慢多少。再说这三国的装甲思路,很明显的事实是,在“闪电战”让世界瞠目结舌之前,欧洲各国对未来战争模式的适应,都是建立在一战的基础上。装甲力量的研制,发展,装备都是和一战中的阵地攻坚战脱不开的,即使是后来的德军在闪击波兰的时候,参战2650辆坦克中,有1127辆坦克是服役后就问题多多的二号坦克。

而唯独日军在于中国军队交手后,对装甲力量比较重视。97式坦克在1938年生产了25辆,第二年的产量达到了202辆,1940年则是315辆。而另外三国在二战前还是对重要装甲力量的发展嗤之以鼻。

如果插几句再说人事上的任用,欧洲真不如日本。前文说道,日军即使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不少人“发明”运用了“闪电战”,不难看出的是,在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初期,即使日军装甲力量不强于欧美国家,日军依然抓住敌人的漏洞从而取得战场的胜利。

再回到法国国内,在二战中扬名世界的戴高乐,在德军突破法国防线前夕被认为是军中异类,因为戴高乐坚持装甲理论。后来让世界震惊不已的“闪电战”大师古德里安在遇到希特勒以前,被看做傻子一样的存在,也是被军中认为装甲部队是笑话,古德里安在受到重用前的努力还受到嘲弄。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到底是古德里安成就了希特勒,还是希特勒选择了古德里安,只能去问上帝了吧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戴高乐错过了德法装甲兵大战,是政府的过失

再说到1937年的日军装甲部队,不难得出的结论是,在南京战役,淞沪会战中与日军厮杀的中国坦克并不是失败者,后来事实表明,拥有千辆装甲的大国因不会使用装甲力量,被打的丢盔卸甲例子在二战中比比皆是。中国坦克部队在装备时间仓促,训练不足,武器无法有效使用的情况中被迫撤退,中国士兵面对此时的日军装甲力量制造的恐怖,绝不亚于后来在“闪电战”登场时分,给予被“闪电”国家的心理冲击。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二战前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弱?欧洲的三大强国也好不到那里去

在中国战场上,更多是血肉阻挡日军坦克

在二战以后,装甲力量重(装甲)大(口径)化的趋势逐渐明确,如果不以后来的战场结局来说。装甲力量也是国家维和的一种象征,也就在中国的上海地区,在列强各自的租界内,都保持着一支装甲部队。如果稍加注意者就会想到,在76号与租界的冲突中。只要坦克摆在路口,那绝对是剑拔弩张的象征。对于一些要闹事者来说,绝对是最好的威胁办法。

回想日军在华使用装甲的历史,每一次的装甲出动,就是血战的开始。二战初期,被冷落的装甲武器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战绩(上述三国都成“战事发动者”的战果)。这当然不是一时的必然,之后,日军也落入装甲不好用,不够用的困境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