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牀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每當小天才偶爾在外住宿的時候,總是能因為不熟悉的被子、不熟悉的枕頭在床上碾轉反覆。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有很多人和小天才都有著相同的情況。那怎麼辦啊,覺總是要睡的吧。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很多經常外出的人會在行李裡帶上自己的枕頭或者是床單。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很多人按照平常的思路想,是不是因為我白天喝的咖啡影響到睡眠了呢?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又或者是晚上在被窩裡玩手機,一不小心就玩清醒了?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在你沒有認識到認床的實質之前,睡覺前就算用熱水泡腳焚香沐浴了也沒用

大家在上學時有沒有這樣一個慘痛的經驗:本來自習課的教室裡大家吵成一團,結果突然之間不知道怎麼回事,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最怕空氣突然的安靜

這種現象呢我們解釋它是因為人從原始就留下的對危險情況的警惕反應。這種反射是一種本能,不止人類,很多動物為了躲避被捕捉都保留了這種敏銳的反射能力。通俗一點講就是“可以察覺到空氣中的一絲絲殺氣”。

首先,小天才對於“睡眠”想引出一個理論:睡眠不意味著大腦全部休眠了,它是局部大腦拼湊出的過程。即便你睡著了,你的一部分大腦還在工作。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那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就寢時,持續工作的那部分大腦在做什麼呢?

布朗大學日裔女教授Yuka Sasak發現一些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鴨子、海豚、海狗)在睡眠中常常是半邊大腦睡覺,半邊大腦工作的。受此啟發,她開始研究“在陌生環境裡通常第一晚睡不好”(First Night Effect)的認床現象。Sasaski邀請了11位志願者在實驗室入睡,並且用掃描儀監測他們的腦電波、心率活動等。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結果是肯定的,即使實驗室已經佈置了柔軟的枕頭和被子,志願者們仍然要用較長的時間入睡,並且是淺睡眠。

小組成員Masako TamakiJi Won Bang測量了他們的慢波活動——一種和深度睡眠有關的同步、慢性神經脈衝。結果發現有幾個現象:

研究結果

1.這種慢性活動在志願者的左腦明顯更弱,但只在第一晚出現了這種不對稱。

2.這種慢性活動在左右腦越不對稱,那志願者們入睡的時間也就越長。

3.研究小組沒有發現這種慢波不對稱性存在於整個左腦。在涉及視覺、運動和注意力的區域並不明顯。

4.這種慢波不對稱性隻影響了默認模式網絡——一塊和無意識神經活動(比如白日夢或走神)有關的大腦區域。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這幾個發現驗證了Yuka Sasaki的守夜人假設,即在陌生環境就寢的第一晚時,人的一半大腦會轉變為“守夜人”。像是原始時期人們堤防著猛獸一樣,醒著的大腦負責警惕陌生環境裡的雜聲和危險訊息,這樣可以讓人遇到威脅時很快的清醒。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第二次實驗時Sasaki挑選了新的志願者,在陌生的入睡環境中又要求這些志願者佩戴會發出模糊嗶嗶聲的耳機。經過一晚的觀測,組員發現志願者們的左腦接受噪音比右腦更敏感,左腦的波動更加明顯。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而在第三次實驗裡,Sasaki團隊對耳機做了調整。他們讓噪音一次只在一邊聲道響起,並讓志願者聽到聲音醒了之後用手指輕敲幾下。結果表明,當噪音是從右耳傳入時,人們明顯清醒的更快。這也表明和右耳連接的左腦是在扮演“守夜人”。

那認床到底有沒有辦法緩解呢?小天才還是帶來了好消息的。以上這三次實驗中共同點是志願者們到了第二天時,左右腦半球的活動差異會漸漸統一。也就是說,只要熬過第一晚,痛苦的認床就會自己慢慢消失啦。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那說了這麼多,第一晚到底應該怎麼辦呢?認床畢竟是人類的動物本能,畢竟面對陌生的環境大家肯定會不自覺的產生警惕。小天才覺得,如果想要減緩認床現象,那大家還是把平時常用的床上用品能帶的都帶上吧。營造熟悉的環境是對認床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了。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之後出差恐怕都要隨身帶床上四件套

認床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從鴨子和海豚身上找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