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宋词-辛弃疾|沙场秋点兵

初识辛弃疾,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醉里挑灯看剑”,好一番豪气干云,好一个“沙场秋点兵”

自此之后,对他的印象就是在一个国破家亡之际,挽狂澜于危时、扶大厦之将倾的猛人。当然,一般这个时候,想以一己之力收复河山、驱除外敌的猛人都逃不过历史车轮的辗轧——


我们都学过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个宗悫,就是南朝宋时候的猛人,少年时期曾经发下宏愿,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的叔叔,书画家宗炳对他这个想法的评价是“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就是说,你呀,要是不大富大贵,必定是个败家孩子……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位宗悫虽然有乘风破浪之志,却跟了一个不靠谱的老板——好大喜功的元嘉帝。结果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让人家拓跋焘追着满世界打……不过好在,他混了个善终,最终卒于任上,对于一个将军来说,这算是个相当幸福的结局了……

辛弃疾也属于这样一个拥有幸福结局的猛人,当然,这个幸福是相对来说的,和谁相比呢?和他同时期的陆游比,他算是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至少他经历过战争!这个壮志未酬和壮志难酬,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辛弃疾属于壮志未酬,而陆游呢,属于壮志难酬的!

陆游一生中距离抗金前线最近的一次经历,这我们都知道,“铁马秋风大散关”嘛!这短短的八个月时光,是他距离梦想,距离抗金光复的梦想最近的一次,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的上过战场。为什么呢?陆游,是个文官,他不是个武将,他能出现在前线,也是作为参谋这样的位置出现的,所以相对于真正拿着大刀和金人死磕,带着义军打游击的辛弃疾来说,他就比较不幸的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只剩下了文人的无奈和愤慨,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什么?是无力,往浅了说,是文人的天真,往深了说,是封建社会根深蒂固不辩黑白的忠君思想……

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辛弃疾就比较幸福了!首先,他曾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付出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统领万人,我带着装备精良的骑兵渡过长江的时候,“燕兵夜娖银胡觮”,金兵啊大晚上的还在装箭袋子呢,而我们汉兵呢,“汉箭朝飞金仆姑”,汉兵一大早就已经搭弓射箭朝他们扑过去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辛弃疾不只曾经亲历战争,还有些小小的功绩。但是呢,适逢乱世啊,天子不作为啊,最终我只能归隐带湖,壮志未酬啊!我追忆往昔,我感叹如今的自己,“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曾经的豪气干云、不可一世,如今呢,我还是想点实在的吧……

不得不说,这人和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前面我们说了经历,单从性格上,陆游就活的更为憋屈,年轻的时候呢,我妈不喜欢我老婆,所以我被逼无奈跟她离婚,但我一辈子都想着她啊……你看那钗头凤,就是我对她爱的写照……这个时候辛弃疾在干嘛?带兵过长江呢呗!

同一个时代,同样是壮志未酬,陆游就活的更加憋屈一些,相较而言,辛弃疾同志还有时间歌颂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当然,这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当义军,天南海北乱跑,顺手饱览江山美景了~后来写了点抗金建议,朝廷没同意,于是他默默的回老家了……词中说是悲慨,却也有旁人无法与之相比的潇洒在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后人总把辛弃疾与苏轼相提并论,并称“苏辛”,二人同属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那类人~

说到辛弃疾的书生意气,文人风骨,也是让人愁肠百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