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更好地理優勢的武漢的經濟發展水平爲何不敵成都?

華鎣山武工隊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有待商榷。根據去年各省省會經濟指標來看,武漢以一萬三千四百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名,距離四川省省會成都只差四百億而已。而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去年人口普查數據統計,去年成都的人口在一千五百萬左右,而武漢只有一千萬。

再者根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各大城市經濟排行榜顯示,其中成都、武漢分別位列第八名和第九名,而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兩座城市經濟差距已經縮小到九十億左右。這樣一來武漢經濟總量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年實現反超成都,所以武漢經濟不敵成都這個說法明顯就是不正確的。

當然成都的城市發展潛力股也是不可小覷。今年上半年成都與武漢兩座城市經濟增速均為百分之八點二,但最為關鍵的是成都經濟第三產業佔比還比武漢略高一丁點,儘管武漢與之差距不算明顯,但成都依然還是處於領先狀態。

其實就我個人認為成都和武漢兩座城市可謂是各有千秋。雖然說成都經濟發達,但其省內第二大城市綿陽去年的經濟總量才勉強突破兩千億。而相比較之下湖北省除武漢外,省內還有襄陽、宜昌兩座城市經濟總量在四千億上下。

再者其實對於武漢來說,其城市發展潛力可能要更勝成都一籌,畢竟僅去年一年武漢招商引資總資金就達到兩萬八千億,相比之下成都還不及武漢的一半。由此一來在今年武漢經濟總量很可能追平甚至進一步反超成都。當然成都也不必要妄自菲薄,因為在去年新一線排行榜當中,成都位列新一線城市第一名,其中商業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更是接近滿分。此外再加上這幾年成都陸續修建連接重慶、西安、武漢以及貴陽等城市的高鐵線路,極大加強成都與中西部各地區經濟發展與交流,對於促進“川渝城市群”、“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戰略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目前而言,成都和武漢兩座城市是各有千秋。在此我希望未來兩座城市能夠攜手共進,為創中西部地區經濟繁榮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關於武漢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何“不敵”成都這個問題?從歷史的角度講,解放前武漢是僅次於上海的全國商貿中心,四大名鎮之一,也是國外租界的集中之地。解放後又是國家的重工業基地,全國教育重鎮,交通方面是九省通衢樞紐。不論是論地理位置,經濟發展以及政治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成都。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成都是一路飛黃騰達,發展很快。武漢卻是消沉許久,停滯不前。落後成都很多。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呢?根本的原因,是成都一直受到國家的厚愛,得到國家的扶持,因為政策上的傾斜,給成都創造了很多發展的機遇和優勢。而武漢卻在改革開放突飛猛進的黃金年代,遭受到了冷落和邊緣化,導致消沉了許多年。最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在九十年代京九鐵路通車後,北京至香港九龍的列車經過武漢,但是上停鄭州,下停長沙,中間就是不停武漢。當年湖北省委書記到鐵路部門協商,要求該列車在武漢剎一下,沒有結果。可以想象,一箇中部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又號稱九省通衢的重鎮其冷落,邊緣到了什麼程度。一個城市的發展固然靠自身的智慧和努力,但絕對是不能離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給於一定條件的。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武漢的經濟發展不敵成都的主要原因吧。不過現在的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武漢近十年來憑自身的硬實力和武漢人的勤勞智慧,奮發圖強,真追實趕,發展的勢頭迅猛,已經大大的縮短了與成都的差距。國家也重視了武漢的發展並把武漢確定為超大城市,龍頭地位,國家的中心城市。要不了幾年,武漢的發展一定會超過成都,徹底改變本末倒置的局面。從塑過去的輝煌。


明繼平


客觀地說,武漢只是經濟總量小幅低於成都,在經濟發展水平上並沒有低於成都。2017年武漢和成都GDP分別是13410億元和13889億元,成都小幅領先武漢479億元。

客觀地說,13410億元和13889億元差別大嗎?前者只比後者低3.45%,差距很小。如果武漢稍微發力,3.45%的差距在兩年內就可以消除。

再來看成都和武漢的人口。2017年末成都常住人口1604萬人,武漢常住人口1089萬人。成都常住人口比武漢多了47.29%。



但成都的GDP只多武漢3.45%。從這個角度看,成都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低於武漢的。2017年,武漢人均GDP123831元,比成都的86911元高了42.48%。這個差距大了。

成都和武漢都是我國的國家中心城市,是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中心。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城市,經濟、文化、教育、商業等領域實力都是中部地區所有城市之首。

成都是西部地區最大城市之一,其經濟、商業、文化亦是最發達城市之一,在經濟總量上僅次於重慶市。但重慶更像是一個省份,面積、人口龐大。

成都和武漢在經濟實力上差距並不大。從地理位置上,武漢更具有優勢。武漢是九省通衢,處在東西部、中原和嶺南樞紐地帶,交通優勢十分明顯。但在人均水平上,武漢已經明顯領先於成都了。


紅谷新視界


作為一個工科生,非經濟出身,我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武漢發展不如成都,主要是改開後產業轉型沒做好,其實和以重工業聞名的東三省沒有發展起來,差不多是類似的道理。

經過初期那三十年,改革開放後,廣大中國人民最強大的經濟生活需求,其實是輕工業產品,包含紡織服裝,生活五金,家電,自行車等各種生活用品。而象哈爾濱,比如以三大動力聞名,鍋爐廠,汽輪機廠,電機廠,給誰用?只能是國家啊,而在八九十年代,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搭不上大發展的順風車。

在改開之後,一個地方經濟要發展起來,除了寬鬆開明的政策環境,高效的政府服務機構,人才外,最關鍵需要幾個重要因素:

1. 契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工業,這樣可以創造大量的財富,吸引更多流動人口,帶動本地的第三產業。(所以,我覺得香港不可理喻)

2. 大量的資金支持。

3. 便利的交通運輸環境。

因此,沒有以上條件,改開後沒有做好轉型的那些地方,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發展,必然要沒落。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大勢所趨。

這方面,最悲催就是兩種類型的城市:

a. 資源型城市。在改開以前,他們能混個溫飽,而且看起來還不錯,因為大家都太差了。改開後,對於他們來講,計劃經濟還佔很多比重,他們產出資源,被以極低的價格送給了那些輕工業城市,他們自身卻撈不到什麼。等到高度市場化了,資源也已經耗的差不多了,他們被一腳踢開,自謀生路了,可惜,前方已經基本無路可走了。所以看看那些產油的城市(大慶啊),產煤的(撫順,阜新,雞西,鶴崗),產木頭的(伊春),他們都是長長的茶几上的杯具,沒有機會,年輕人也留不下,只能大量人才外流。

b. 重工業城市。和資源城市類似,在強計劃經濟年代,他們的生活水平都普遍高於其他城市。但改開之後,他們無法搭上順風車,而對重工業的需求只有政府,慢,弱。他們所擅長的,外部資金進不來,又吸引不了密集服務的外地務工人員(各種重工業,都需要有經驗的產業工人而不是外來人口),頂多來些江浙一帶修理雨傘,配鑰匙,賣服裝的。。

高度開放後,好了,他們有面臨著外資企業高質量和高端產品的衝擊,而國企又由於不重視研發,激勵機制差,響應慢,你不死誰死?你要是發展的好,反倒是沒有天理了。

這兩種城市,註定是悲催的。

所以,改開後,所有城市,經濟支柱是以重工業為主的,但又做不好轉型的,肯定發展不起來,也發展不好。發展好的,都是那些靠輕工業製造起來的,人是問題嗎?人才是問題嗎?看看江浙滬的輕工業,廣東的家電製造和外貿服務,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深圳背靠香港接收了香港的工廠實體制造業遷移,一日千里萬里,上海浦東莫不如是。其他的開放城市(比如珠海,汕頭,廈門。。。),沒那麼多工廠啊,你總不能天上掉餡兒餅吧?

這是個人的觀點,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來看看成都和武漢。

這兩個城市,這十來年,每年我都去武漢和成都,盲人摸象,也算有點了解。

說說武漢,清末老張就在那裡折騰,當然老張搞的那個鐵礦,純粹就是個外行,再加上官辦的貪汙低效,因此總是賺不了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張之洞傳。民國時代,就有漢陽兵工廠了,民國和八十年代初,武漢都很有名,但更多是依靠航運,貿易。八十年代武漢的支柱還應該算重工業。這些年,武鋼也還發揮重要作用吧,但鋼鐵麼,作為老家是中國鋼鐵產量最高的地方出來的人,我真不想多說了。

八十年代,武漢漢正街全國有名,乃至日本1985年訪華團都來了。但是,他就是批發市場,而不是服裝製造業工廠啊,服裝製造業還在廣東,江浙。而八十年代,武漢的支柱產業是什麼,還是重工業啊,改開時代,IT時代,武漢往輕工業製造,IT轉型的成功嗎,都有什麼?好像就一個光谷,還是口號性的多,好吧,烽火勉強算,還是個國企,郵科院的。這也太。。。

另外,湖北省內,武漢獨大,沒有啥競爭,客觀上,也會養成武漢的不思進取和懶惰。

旅遊產業,武漢搞得也是一般般。

再說交通運輸,也就在長江上,看似方便,其實不怎麼方便,最起碼,武漢三鎮自己都頭疼。而南北是長江大橋,長江是東西方向,你武漢自己又不是廣東上海那樣的輕工業製造基地,除了做商品銷售地,給別人提供高科技人才,還能幹啥?

所以,我覺得這些年來,武漢的能力,讓我評,沒跟上時代的變化,反應遲鈍,一般般吧,給59分算多了。

至於成都,重慶沒分出去之前,成都重慶還是競爭的激烈,重慶分出去了,兩者之間,也是有點互相爭鬥競爭的意味。

成都的旅遊,要比武漢好多了。成都改開後面向輕工業轉型方面,在IT,電子信息產業,可能還有化工,傢俱製造,輕工業製造還有啥就不太瞭解,我覺得比武漢好的多。至少可以打65到70分吧。

成都的市政建設,也遠遠好於武漢,這算是我常跑這兩個城市的主觀感知吧。

一孔之見,可能有失偏頗。手機輸入錯別字回多一些,見諒。湊合著看吧,明白意思就行。


流浪在遠方的憂傷


我想問一下:哪裡不如成都了?



按照2017年GDP總量算,武漢13400億,成都13890億,成都只比武漢多那麼一點點,可是人口呢?成都的人口是武漢的1.5倍。

那麼人均GDP算下來,成都的人均GDP遠低於武漢,談何“不低成都”啊?


是成都省還是武漢省?


網上經常有人調侃說四川省不如叫成都省,湖北省不如叫武漢省,以示這兩個省有“一家獨大”的情況,而不像什麼山東之類的省份,省會毫無存在感。


但是這其實是誤解,成都省是名副其實的成都省,但是湖北卻並不是,看一看:


第一名四川都一萬多億了,第二名綿陽區區2000多億,第三名德陽連2000億都不到。


而湖北省呢?

湖北省除了武漢上萬億以外,還有宜昌和襄陽兩個城市,GDP到達了4000億以上。

這就是區別,四川是集合全省之力打造一個成都市,而湖北的情況比四川好的多。


這是全國GDP排名


看起來四川比湖北省要高一些,但是別忘記了,湖北省人口不過5885萬,是個人口小省,而四川省人口8262萬人,這麼一算下來,四川人均GDP比湖北低了不少。


當然,集合全省之力去發展一個城市,並不是什麼錯,這是四川的選擇,四川地理條件不如湖北,這也是事實,成都是中國著名的“網紅城市”,在抖音什麼的上面很火,很紅,但是不代表成都就超過武漢了。


李建秋的世界


兩座城市如今的現狀

根據數據顯示,武漢2017年GDP為13410.34億元,三大產業佔比為3.0:43.7:53.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3831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05元。

成都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889.39 億元,三大產業佔比為3.6:43.2:53.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6911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18 元。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簡單發現兩座城市生產總值相差不大,但是如果比平均值的話無疑武漢是要比成都要好的。

那麼兩座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怎麼樣?

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最直接體現的就是在產業上。通過上面可以看出兩座城市的三大產業佔比基本類似,因此我們需要對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進行具體的分析。

如上圖所示,武漢2017年主要工業產品中增長比較快的是原油、空氣調節器、光纜和計算機;基本看出武漢的工業主要還是沒有擺脫傳統工業,高新技術有所提高但是貢獻值不大。

成都2017年工業產品增速較快的集中在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 36.4%、26.8%、16.8%,共計對規模以上工業增 長的貢獻率達 40.8%。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速分別 提高 23.7、4.5 個百分點。(引自2017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第二產業成都明顯要比武漢要好,基本集中在高技術製造行業和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方面。

綜上,如果非要說兩座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的話,個人覺得只是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而已。當然也有歷史政策和國家扶持力度有關係,祝福兩座城市都原來越好。原創不易歡迎點評,如需轉載請私信勇勇雜談壹貳叄。


勇勇雜談壹貳叄


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樣,武漢與成都比,交通條件就有很大差異,武漢因水而生,長江和漢江在此交匯,水運是武漢一大優勢。後來水運衰落,鐵路興起,解放前有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受長江阻隔,互相不通,必須在武昌和漢口間中轉貨物。那時武漢還有一些物流生意,五十年代末有了武漢長江大橋,火車只是嗚嗚叫一下,風馳電閃而過,武漢人光聽一聲響,眼巴巴地看著一列列火車把本來屬於武漢的財運帶走了。所以後來武漢就不聚人氣和財氣,成都不一樣,四周群山之中的成都平原,聚人聚財,去了成都很難走脫,這也是個原因吧!


深圳胃病義工


1,GDP比較,四川與湖北,成都與武漢,都差不多,但省內老二比較川老二就鬱悶了。

2,人口比較,四川是湖北的1.6倍,成都是武漢的1.6倍,人均GDP湖北是四川的1.6倍,武漢d是成都的1.6倍。

3,地理位置,武漢地處中部地區,也是沿江城市,對外交通發達方便。成都地處青藏高原腳下四川腳盆最西邊,成都一個被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秦嶺高原包圍的城市,對外陸路交通鬱悶傷心,又不沿海不沿江的偏僻封閉城市,地理位置武漢遠遠優於成都。

4,工業規模,武漢遠遠大於成都,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而成都不是。

5,主城區比較,武漢主城7區不管是面積人口GDP都遠遠高於成都主城5區,武漢是中國老牌10大城市之一,成都不是。

6,產業升級,武漢也遠遠走在成都前面,高科技企業武漢更是遠超成都。

總之,發展潛力武漢遠超成都。


141804620


成都的城市營銷有點過了。成都並不比武漢強,並且相反,成都以20多個區縣、代管縣市1.5倍以上武漢的人口與面積,經濟總量卻與武漢相當,經濟水平熟高熟低,已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