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形象

敦煌樂舞文化無疑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敦煌藝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長期被世界許多領域所關注和研究。敦煌舞蹈藝術正是以她特有的風格韻律,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我國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敦煌藝術是佛教文化自印度經絲綢之路傳入中華大地後,與中原文化激盪、碰撞,不斷為之輸送新鮮血液而形成並發展起來。從北涼、北魏時期到隋、唐、宋、元時期伎樂天形象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在敦煌藝術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樂舞形象不僅僅是受單一文化的影響,更是一種多元文化的融合體。敦煌舞蹈“三道彎”和“S”型的審美及風格韻律也是在這種文化的大背景影響下形成的,是受到外來文化、地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影響、滲透、融合所形成的特殊審美。

著名舞蹈理論家王克芬老師說:“舞蹈是轉瞬即逝的時空藝術,在沒有古代各時期舞蹈藝術動態資料的情況下,那些凝固在石窟、佛寺壁畫的各代舞蹈形象,就成為十分罕見、珍貴的舞蹈史料。這些舞蹈壁畫和雕塑,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併為今人創作、表演舞蹈提供最具體、生動的參照形象”。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榆林25窟 觀無量壽經變畫 吐蕃時代

敦煌藝術以其精神內涵與美學品質,經過了歷史的營造,凝練而形成,在大千世界中有其獨特的價值。在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格局中所提供的種種新的機遇與可能面前,敦煌舞有“講述自己的故事”的訴求,而要想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就必須在堅守中求得發展,以主動進取的態度,創作出被當今觀眾所喜愛的藝術作品。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和靜思勢(健舞造型的變化運用)

2010年初,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正式設立了敦煌舞蹈教研室,在長期的工作計劃中,將敦煌舞的均衡發展問題作為教研室研究工作的核心內容。2011年在北京市教委和舞蹈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敦煌壁畫舞蹈研究(男性樂舞部分)科研課題正式啟動,試圖以壁畫中男性伎樂形象作為研究對象,經由歷史淵源、漢譯佛典、文學作品中所述和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對金剛、伎樂、伽陵頻迦、藥叉等樂舞形象進行歸納吸收、提煉梳理,以動態的形式呈現研究思路,總結出敦煌男子舞蹈的手姿、站姿、腳位、步伐、舞姿以及運動規律,最終形成具有文化性、風格性、訓練性兼備的敦煌舞蹈教程,使男子舞蹈與女子舞蹈教學同步開展起來,填補了敦煌舞沒有男子舞蹈的空白。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莫高窟北魏第248窟和橫彈琵琶二勢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火焰紋綢技法與技術技巧的綜合運用

敦煌壁畫伎樂天(男性)形象呈現是一門風格性組合的訓練課程。課程內容是以浩瀚的敦煌壁畫為藍本,從其他相關藝術資料中深入研究、收集整理出具有濃郁風格特色的舞姿形象。以科研帶動教學的方式,從舞蹈本體出發,研究其運動規律、表現形式、審美風格、訓練價值等,最終以動態形式使其復活,形成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養教育的一門風格性課程。其中包括:1、啟示-冥想;2、伎樂護法三十六姿;3、妙音伽陵頻迦;4、降魔金剛;5、敦煌健舞;6、敦煌鼓舞;7、反彈琵琶伎樂天;8、禮畢虔心。這些訓練組合都是以壁畫伎樂形象為依據,提取最具代表性的精華舞蹈造型,並對其所形成的路線、用力方法、審美規範等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在上百次的試驗中得到最自然,最貼切的經驗與方法,營造出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畫中人”的藝術氛圍,可以說是身體對壁畫的“臨摹”,是繼承傳統,發展和創新的產物。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史敏編排的敦煌舞《燃燈踏焰》

創新和發展已成為了中國的一項國家使命。一脈氣韻越千年,只有從中華文化的根上入手,才能守住其內在神韻和美學情懷。舞蹈,濃縮了一個國家的群體記憶,昭示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身份。如何接續古風,提煉並弘揚中國舞蹈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舞蹈的韻味,如何實現敦煌舞蹈的傳承創新?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作品《燃燈踏焰》宣傳照

立足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中國人的審美觀念

巖畫石刻告訴我們——約5000年前,我國已有“鳥獸蹌蹌,鳳凰來儀”,“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等舞蹈雛形;西周初年,舞蹈昇華為表演藝術,以雲門等“六大舞”為主的雅樂體系初步形成;漢唐盛世,詩詞歌賦中對舞蹈的描述更是舉不勝舉,如《霓裳羽衣舞》“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的描寫,又如 “蹲舞尊前急如鳥,跳身轉毅寶帶鳴”、“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等對胡騰舞的記述,使我們從唐代詩人的字裡行間深刻感受到當時舞蹈豐富多彩的巔峰景象。從這些圖像和文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舞蹈文化貫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並具有鮮明的民族審美觀念。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燃燈踏焰》劇照

中國人自古以來在藝術上就有自己的審美取向和表現方式。敦煌莫高窟4500餘身的飛天,是中國佛教藝術中一朵絢麗多姿的裝飾奇葩,正如美學家張平治先生所說的那樣:飛天有很多美,“她的飄逸灑脫之美,恰是在虛與實之間,太實了,缺乏想像便不美,太虛了,失去生活依據也不美;她的浪漫主義之美,是從適度的誇張和幻化中表現出來的,適度很重要,不及或過分便不美;她的新穎脫俗之美,是從敢於創新,敢於破格中體現出來的”。確實,飛天的美學價值是舉世罕見的,正是在這種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影響下,敦煌舞才從靜態的壁畫中走出來,融入到我們的教學、表演和藝術創作中。從靜態到流動,從歡愉到寧靜,無不再現了靈動與幻化的美妙,使觀賞者和表演者都能感受到那些從千年壁畫上走來的伎樂形象所傳遞出的豐富、美好的內心情懷。

敦煌藝術是傳神的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天才的創造,更是佛教藝術史上、中華民族藝術史上的一個奇蹟。因此,立足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把靜態的壁畫藝術呈現為動態的舞蹈形象,在呈現過程中做到“修舊如新”、“生靈活現”,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突顯其特殊的學術價值和研究意義。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根據莫高窟257窟九色鹿佛本生故事畫創作的舞劇《九色鹿》

研究中國人的表現方式,實現堅守與發展的共贏

中國人是一個重感性、重形象、重內涵的民族,在思想、感情、意圖的表達上習慣於借用一定的形象或象徵性的示意來婉轉地間接地表露。思維的過程也是通過意象的類比聯想來實現的。也就是說中國人習慣用比擬、誇張、寫意的藝術表現手法,借物抒情,將人生哲理暗喻其中。對舞蹈表演而言,以情帶動,由內而外的情感流露才是舞蹈表演的本質所在。只有明白我們的內心要表達什麼思想內涵,我們的肢體要傳達出怎樣的藝術語言,我們的表演才有分量,才具有感染力,才會直指人心,並從中獲得藝術本身的價值和應有的文化自信。

舞蹈評論家江東說:“內核比技巧更重要。找到自己的根,守住舞蹈精神和文化理想,才能在國際舞臺上不可替代。”2014年北京舞蹈學院院慶時,在古典舞系的學科建設研討會上,來自海外的專家胡二東先生這樣說道:“今天我在國際的舞蹈界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完全取決於當年在學校、古典舞系打下的堅實基礎,因為在我身上有中國民族文化的特徵,是其他人所不具備的。因此,我們千萬不要捧著‘金飯碗’去要飯。”

費孝通先生論及文化自覺時有最經典的表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段話也應該是每一個敦煌舞人的志趣和理想。舞蹈作為一種文化和價值的載體,我們通過舞蹈的形式能夠傳播一種文化、傳播一種價值、傳播一種社會的認同,讓人們在欣賞舞蹈藝術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體現敦煌舞蹈民族性的過程中,那些很難用言語表達的內容往往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一個眼神、一次呼吸、一個步態、一個個舞姿間圓曲流暢的連接,都是將傳統審美的具體表達發揮運用到極致的體現。壁畫中的伎樂天是將人體美融入了心理意境,是古人善良及完美思想憧憬的昇華,是浪漫主義思想方法與創作方法相結合的產物。正是因為對敦煌文化這種傳神、精美的表達方式深入研究和學習,敦煌舞蹈才能以不斷追求新的民族藝術個性為重要取向,弘揚其豐富的文化特色和美學內涵。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敦煌舞《九色鹿》劇照

將文化自覺融入到敦煌舞蹈創新中

實現敦煌舞蹈藝術的創新,恰又與敦煌文化歷史資源開掘與利用密切相關。我們知道,一切過去時代的文化資源,都有在當下文化語境中被重新闡釋和創造性地開掘、利用的問題,因此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尤為重要,既不能照搬,又不能走的太遠,這就是“度”的把握問題,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尺度?深厚的生活積累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決定著藝術創作中的文化走向問題。

在對敦煌舞蹈的教學研究和劇目創作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堅守著敦煌舞蹈的風格特徵與表現特徵,將文化自覺的理念融入到敦煌舞蹈的創新中,以浩瀚的敦煌壁畫為藍本,從壁畫中收集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風格濃郁的舞姿形象,從舞蹈本體出發,形成專業教學課程,由此派生出理論研究、風格課程和敦煌舞蹈作品。

向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敦煌樂舞如何守住那份內在神韻?

敦煌文化的傳播者史敏教授

我們只有堅持在創新中守住民族審美特性,準確把握住敦煌舞蹈風格、韻律的精髓,藉助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才能對敦煌舞蹈形象、舞蹈語彙、舞蹈技術、舞蹈作品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整理與開發,為敦煌舞的傳承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10多年來敦煌舞的研究成果直接同人才培養掛鉤,做到從靜態的“客觀”研究,到“綜合”整理,再由此發展到“還原”和“創新”, 通過深厚的民族情結和對敦煌舞蹈的自信,將文化自覺融入到敦煌舞蹈創新之中。

作者:史敏 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教授、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國家一級演員

原文標題:《敦煌舞——在堅守中求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